沈麗新
(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江蘇蘇州,215122)
2011版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應該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建構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要實現這個過程,課堂教學是關鍵。教師和學生都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和創造者。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為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能夠有效地自主學習,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且在學習過程中有愉悅的體驗。
南京大學范存忠教授談到英語單詞拼讀問題時說:“據估計,英國的孩子在上學十年之內,前前后后平均每個人要花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把拼法勉強學會。這種情形,不僅初學英語的孩子感到困難,成年人也因此而產生混淆。”這種現象(不掌握英文單詞的拼法)在國內小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尤為突出。在課堂上,很難看到教師對學生講解單詞拼讀的技巧。許多學生的單詞掌握僅僅是依賴大量重復的抄寫及默寫,很多教師用“熟能生巧”一詞來粉飾自己的低效教學。而目前的考核機制——試卷、分數則讓很多教師掩飾了他們課堂上的低效教學。只要他們所教班級的分數令領導和家長滿意,他們課堂上的低效教學的實情則完全被忽略。學生學習英語的大多數壓力來自教師的低效教學,這一真相則被“現行教育制度”等類似的托詞輕而易舉地掩蓋了。不要說英語成績不好的學生,即便是英語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真心喜歡英語學習這一過程的也不占多數。
除了單詞教學之外,在很多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還事先概括好知識要點,然后在黑板上抄給學生,或者印成講義發給學生。其結果是,測驗學過的內容時,學生能考出相對偏高的成績,而測驗從未學過的新知識時,學生的成績很低;考到形式和內容同教師的講義差別不大的題目時,學生成績較高,而考到靈活運用的題型時,成績偏低。這樣課堂上的“教”與后面的“考”,很多時候已經脫節,幾乎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條脈絡。教師在“教”的時候只是“教完”教材上出現的字詞句篇,而到了“考”的時候則一味指責試卷難度大、考試內容超范圍等。
更有甚者,為了掩飾自己課堂上的低效,很多教師用整班性補課、大量的作業和勤勉的拉差補缺來充塞師生雙方所有的時間。這樣“敬業”的最后,精疲力竭的是學生和教師。
英語課堂上的低效,注定是師生的兩敗俱傷。而為之應該負全責的,別無他人,只能是站立在課堂上的英語教師。
怎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謂之有效教學?有這樣一個隱喻:
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像穿越一塊玉米地。第一,比速度:誰最快穿越玉米地;第二,比收益:誰掰的玉米多;第三,比安全:誰的折損最小。這三個指標:速度、收益、安全,就是現代企業有效性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必須綜合考慮。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要落實到師生的教學。通過上述隱喻,可見考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樣有三個方面的指標:效率、效果、效益。
1.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
教學效率就是指教學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花費的時間越少,說明教學效率越高。我們可以建構這樣的教學效率公式:教學效率=師生教學活動/教學所用時間。依據這個公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兩種:
(1)教師要減少課堂教學中的時間浪費,節約時間成本。許多英語教師習慣多次重復發出教學指令用語,或者在請個別學生發言時出現不必要的猶豫,或者為了讓學生聽清楚句子而夸張地放慢語速,或者多次復述學生的答句,或者為了調節氣氛開一些不合時宜的玩笑,或者在組織某些教學活動完畢之后無力迅速調控課堂紀律,或者將英語歌曲重復播放多次,或者整班性回答“Yes”“No”的次數過多,或者因為個別學生的違紀行為大發脾氣……這種浪費時間的行為,要最大限度地減少。
(2)教師要提供、設計更豐富的圍繞知識點的教學內容與活動。圍繞課堂上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教師要安排適合學生當下學情的多種教學活動,聽、說、讀、寫要一一到位。同時,教師自己先要對所教內容融會貫通,然后舉一反三,設計豐富、翔實的練習,而不是按部就班,只是帶領學生簡單地完成字詞句篇的認讀。
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4 Where is the bird?時,文本部分出現了詞組in the tree。教師要立刻運用發散性思維,跟學生介紹相關的另外一個詞組on the tree,并引導學生理解,然后操練鞏固。如果不在此時對比講解、練習,則學生在今后遇到這兩個詞組時就容易混淆。
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5How old are you?時,文中的句型“How old are you?”如果不注意拓展訓練,學生詢問所有人的年齡如your sister這樣的詞組時,往往也會習慣用How old are…來詢問。
上述兩個教學小環節,如果教師不注意在課堂上拓展,那么,很可能學生在相關測試中就會發生錯誤。學生經自己思考、判斷產生的答案,會在他們腦中根深蒂固。所以,在課堂上及時拓展豐富、正確的教學內容(即:擴大教學效率公式中的分子),對提高教學效率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2.課堂教學要獲取效果
課堂教學效果是指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所發生的變化、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每節課后,學生都該有具體的收獲。它主要表現在從不知到知、從知之少到知之多、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等等。這個變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效性,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個核心指標。
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6 What time is it?時,教材中的Story time版塊通過Liu Tao的一日活動,介紹了數字1~12的英語表達,呈現了整點時間的表達法及在相應時間通常要做的事情。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數詞和動詞詞組,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 Liu Tao’s timetable,同時結合所制作的 timetable復述 Story time部分的課文。并且,及時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制作My timetable并表述自己一日的活動,討論是否科學合理,同時教育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杜威說過,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的反應。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應該是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看教學行為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師的行為是否引起了教師期望的跟進反應。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需要思考、動手和討論的學習任務,學生感興趣并且順利完成了,就可以說明這樣的課堂是有效果的。
3.課堂教學要增長效益
教學效益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學生的學習體驗是一種學習過程中的狀態——是生氣勃勃、喜氣洋洋、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冷漠呆滯。不一樣的狀態,學習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另外一種學習體驗是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習的興趣有兩種。一種是“過程興趣”,一種是“結果興趣”。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有的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覺得不怎么有趣,但是學完之后覺得蠻有價值。
例4: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這一單元要求學生能夠談論文具,并學會使用my和your兩個物主代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Find the owner(尋找失主)的活動。教師按小組收集一部分學生的文具,設計好如下表格,讓學生按照小組自由對話,用英語問答Is this/that your…?Yes,it is./No,it isn’t.并完成表格,同時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找到所屬物品的主人。

?
通過反復抄寫單詞、機械句型操練,學生也可以掌握上述單詞與句型,但是他們的學習體驗則與案例中的學生顯而易見是截然不同的。伴隨著英語學習的進展,英語學科知識獲得的越來越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不是越來越強,這個體驗非常重要。學生在課堂上對英語學習的狀態與興趣都保持生機勃勃,這樣的英語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有效教學的課堂要求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但是有效教學并不意味著片面地、過度地追求高效率。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同理,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強度和密度也應該符合學生的身心健康,過高強度、過高密度的學習活動會過分侵占學生的學習精力,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通往課堂上有效教學的途徑有很多:
(一)先學后教,自學領先
當學生處于相對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先學后教。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兩種發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種水平是“現有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能夠獨立地完成智力任務;第二種水平是“最近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能夠完成這些任務。維果茨基指出: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前面的時候,才是好的教學。
例5: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4 Where’s the bird?中Story time版塊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欣賞與本課語言項目相關的英文歌曲“On,in,under”。教師邊做動作邊示范歌唱,同時引導學生嘗試跟隨教師一起演唱。學生在聽、唱、做的活動中理解了歌曲中的核心介詞on,in,under的含義。這是學生在教師“教”之前的“學”。等學生根據歌詞及情境初步掌握這三個介詞(音,形,意)之后,教師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單詞、句型和語篇教學。
后面學習單詞、句型與語篇的教學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有“如晤故人”般的欣喜。整個過程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因為重點單詞已經在歌曲中學過,所以能夠表達),也達到了學生自主輸出語言的目的。
(二)先教后學,以教導學
當學生處于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則必須先教后學。但是,教師還是要在教的過程中致力于教會學生學習。陶行知先生曾經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例6: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7 On the farm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話題和形成性評價理念,設計語言實踐活動:Whose farm is bigger?(誰的農場大?)教師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提前一個月(甚至開學初)就為每個小組用卡紙制作一個farm,并張貼在教室的顯著位置。在之后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如遇到學生某一方面表現突出,就給予所屬小組一種貼紙獎勵,并貼到所屬小組的farm里面,貼紙圖片則是教材Unit 7中呈現的動物和水果類單 詞 (cow, pig, chicken, duck, pear, apple,orange),也可輔助其他同類單詞,充實小組的farm。在每次獎勵貼紙的時候,和學生自然對話:What’s this/that?It’s a/an… What are these/those?They’re…每次不經意帶學生認讀一個單詞,或者操練一個句型。經過一段時間潛移默化的語言體驗,等學到這一單元的時候,學生就會驚奇地發現:這一單元所有的知識點,老師在這之前都已經教過了。
在教師已經教過的前提下,學生開始學習這一單元,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自然都非常好。從動態發展的角度來看,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先教后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先教后學”的本質是把“教”轉為“學”,具體來說,也就是把教師的教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為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