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進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江蘇南京,210019)
“讓學”以“致用”
——以“表面積的變化”為例
王宏進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江蘇南京,210019)
“讓學”是新課標中一個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運用這種理念。在自主學習、小組預習、自然過渡、學以致用中,教師可以以“問題”為核心點,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讓學;致用;小學數學
數學國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在學生學習完長方形和正方體的知識以后,教材安排了一節表面積的變化一課內容。面對此課,教師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自由發揮,就教材的內容去上課,還是聯系生活,讓學生不但“學了”,還要“用了”知識呢?
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作業,讓同學們預習課本內容,并收集觀察,生活中有哪些用到表面積知識解決是案例,例如長正方體的一些包裝、涂色等。
課堂上,有學生帶來了超市出售的3塊裝肥皂和10包裝的餐巾紙(如下圖)。

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樣的商品包裝是否最節省材料呢?
教師趁機引出問題:同學們,長方體的肥皂和餐巾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那么從包裝的角度考慮,其中有沒有蘊含數學的知識呢?這樣包裝是不是最節省材料呢?
學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肯定是最節省材料的,不然商家不會這樣包裝;也有的學生持否定的態度,但是到底是不是最節省,也不能確定;還有一些“心急”的學生認為,干脆還是算一算,看看表面積到底是多大。一時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一下子就關注到物體的表面積這一知識點上。
反思:對于學習,重要的是先點燃學習知識的興趣,然后學會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去教什么知識。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由學生的視角去發掘,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自主地融入到數學學習中。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情境中進行學習,有利于意義建構。當由學生自主將問題拋出后,能獲得絕大多學生的共鳴,同時問題又是最貼近書本與生活的,是否那樣的包裝最節省,只有少數學生持懷疑態度,但是又沒有確實的把握,心里很想獲知答案。
師:我們知道,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那么我們能不能先研究特殊的情況,再研究普遍的現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正方體的表面積變化情況。
生:把兩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我們發現體積沒有變化。還是兩個小正方體體積之和。
生:但是它們的表面積有了變化。我們發現表面積比原來兩個正方體表面積之和減少了。
師:具體減少的是哪幾個面的面積呢?(請學生指指摸摸)明確表面積減少了原來2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即減少了2平方厘米。
師:如果用3個、4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表面積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學生小組內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驗證。
師:誰來說說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1:2個正方體拼在一起少2個面,3個正方體拼在一起少4(2×2)個面,4個正方體拼在一起少6(3×2)個面……
生2:把正方體每拼一次,表面積就減少2個正方形面的面積,等等。
師:當正方體增加到5個、6個時,表面積會怎么變化呢?你能根據前面的實驗猜一猜嗎,然后再驗證。
反思:教學活動要提供有利于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學習材料。學生能自己獲取的知識,教師還是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獲取。要研究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就從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入手。而正方體的表面積變化是有一定的特殊規律的,便于學生的研究與發現。正方體的面積變化,學生是可以預習時在小組內完成的,教師只是學生小組學習的一個旁觀者,是學生小組學習的一個“見證者”。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與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的關聯程度密切,能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正方體表面積變化的規律探索得越深刻,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實現對長方體表面積變化的個性化學習。
師:剛才我們用小正方體研究表面積變化的情況,那么長方體表面積呢?它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呢?你想怎么研究?
生:可以先用兩包餐巾紙代替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一拼,看看表面積是怎樣變化的。然后再研究三個長方體拼在一起的情況。
師:用兩個相同長方體拼成圖上的三種大長方體,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操作探究討論。
生1:體積沒有變,表面積變了。
生2:都比原來減少了2個面的面積,但不同的拼法減少的面積就不同。
師:你能看出哪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哪個最小嗎?
學生交流討論后匯報。
師:怎么驗證你的發現呢?
生出示。
反思:“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個長方體拼在一起所蘊含的規律,并不要教師指定著去研究,不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布置下,按部就班地去學習思考。在探究過程中,只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極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能產生超出教師教學設計預設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想法,產生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資源。學生在與同座的合作交流中,利用手中的長方體,拼一拼,發現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慢慢解決課前提出的數學問題,并能主動去深究。只是學習需要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知識、新方法相互作用才能不斷生成,這個過程不是速成的,只有學生自己親身的體會才最真實。因而,長方體表面的變化,可以從正方體入手,可以從少的數量開始研究,逐步發展更多的拼接。
師:10包餐巾紙,商家這樣包裝是最合理的嗎?你能和小組同學一起研究嗎?
學生分組操作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每一種包裝方法,并適當說明理由。
“怎樣包裝最省紙”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
怎樣拼最少呢?(5盒疊一起,并排兩疊)
反思:首先,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不完善、會有錯誤想法,但其中包含了學生的思考,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幫助其完善思考結論。需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只有真正經歷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教學過程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和調整。其次,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建立數學學習和生活的有機結合,整合可以體現數學應用的寬泛,增強數學的文化意味,體驗數學的價值,是學生數學素養提高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找到應用數學的例子,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豐富內涵。學習之余,教師還要讓學生能主動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再一次反思解決問題的合理性。教師提出,我們研究的10包餐巾紙包裝最節省的情況和實際生活是不一致的,那從商家的角度考慮,這會是什么原因呢?
這樣引導學生去反思,雖然生活中的面巾紙包裝不是最節省的,但是卻依然存在。解決一個問題,要從多個方面去思考。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是單純地從包裝材料的節省程度上考慮,而商家也許還要從其他方面考慮。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以內的知識上,局限于課本的教學,只能束縛學生發展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利用所授知識、現象或者一些原理,讓學生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把生活中所蘊含的一些數學知識,抽象到課堂學習中,讓學生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
[1] 劉正松.讓學: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路徑——《認識百分數》教學思考[J].教育觀察,2014(3)
[2] 楊娟.讓學——我的數學教學主張[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3).
[3] 宋熠.對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觀察,2013(29).
G623.5
A
2095-3712(2014)15-0066-03
王宏進(1980—),男,本科,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教師,小學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