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信仰法治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信仰法治的實質,不是把法律當做現代神靈來膜拜甚至盲從,而是要真正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建立一種以正確理性、具體規則和正當程序為基本特質的治理秩序和參與秩序,使法律成為國家、社會最高層次的治理規則,成為解決糾紛的最終途徑。要信仰法治,就需要維護法律權威,把公平正義作為價值追求,建立健全保障公正的體制機制。
信仰法治,首先要尊重和維護法律的權威。這是建立法治信仰的基礎。維護法律的權威,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守法,自覺維護法律權威,是實現法治的關鍵環節。必須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可逾越的法治觀念,決不能行使法律沒有授予的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建設法治國家要求我們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領域和環節,都必須貫徹執行好黨的群眾路線,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護一切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使受到侵害的權利依法及時地得到保護和救濟,使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及時地受到制裁和懲罰,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樹立法治信仰,需要制度來保障。只有讓執法司法權力在制度的籠子里公平、公開、公正地運行,才能樹立執法司法公信力。尤其重要的是樹立司法公信力。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體制是進一步樹立司法公信力、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保障。司法體制改革的效果越好,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就越高,信仰法治的社會基礎就越牢。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10日)
公平正義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價值追求。政法機關應牢固樹立和認真踐行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更科學合理地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更妥善地化解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公平正義既是法律的根本精神,也是法治國家建設所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因為全部法律實施的最終使命在于促進整個社會向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前進。因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也是為了遵從和順應法治發展的內在規律。
政法工作要更好地踐行公平正義,就必須努力實現國家法律制度設定的公正、既有法律制度實施的一體化平等,嚴格司法確保個案公正。同時,法律制度的實施要注意與中國人的實質正義觀相契合。第一,立足當下我國社會的基本情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減少和防止因制度空缺等因素對社會公正帶來損害。第二,公平執法,防止選擇性執法,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防止和反對特權凌駕于法律之上;嚴格遵循法律程序,嚴守案件辦理的法律標準,確保公平正義在個案中能夠實現。第三,有序化解社會糾紛和矛盾,重點解決好損害群眾權益的突出問題,通過更加合理的改革,確保司法親民、便民、利民,讓群眾都能夠依法維護自身權利,不讓老百姓因為經濟原因而打不起官司。第四,在法律的實施中,注意將法律的正義和百姓的正義觀有機結合,在強調法律程序的價值和形式標準的同時,注重實體正義和結果正義,使法律正義的實現能被更多人認可和接受。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10日)
法治是一個國家政治進步、制度文明的標志,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生產力”。沒有法治指標的政績考核標準是殘缺不全的,也難以真正發揮政府績效評價的作用。要以樹立全新的政績觀為突破口,把法治引入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體系,從而激發起各級政府推動法治的熱情,使法治的推行由被動轉為主動,成為各級官員的理性選擇。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2日)
司法公開是我國憲法和三大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它是保護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加強對司法權力的社會監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保障。為貫徹司法公開原則,應當保障公民旁聽庭審的權利;裁判文書公開應從部分公開走向全面公開(例外情況下不公開)、從形式公開走向實質公開;推進其他司法信息公開,如司法機關的設置、職能、職責、權限與辦案程序,司法機關制定的司法解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司法機關的人事信息、訴訟費用信息及案件統計信息等。同時,要正確把握司法公開的尺度。司法公開是原則,但這種公開并非沒有邊際,它需要權衡各種利益后由法律規制公開的范圍與方式。應當嚴格依照法律把握司法公開的尺度;法律規定不明確或者不完善的,應當對法律進行相應的修改或者通過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熊秋紅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10日)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當代中國的一大主題。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法治被賦予越來越高的地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方方面面逐步走上法治化軌道。而將法治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價值追求?,F在,人們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才能實現;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保證;建成法治中國,現代文明的國家形象才能樹立。最好的法律不僅僅是印在紙面上的條款,也不僅僅是寫進判決書里的文字,而是銘刻在公民內心中的行為準則。因此,樹立法治這一核心價值觀,基礎是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讓法治成為社會信仰。新時代的中國人應展現較高的法律素養,新時代的中國社會應營造濃郁的法治氛圍:人們都能遵守平等協商的契約,而不是依賴熟人關系;碰上困難習慣找法律、走程序,而不是托關系、找門路;當權利受到侵害時相信公正執法司法,而不是訴諸胡鬧或暴力……一句話,只有人人信仰法治、維護法治,法治社會才能真正建成,法治中國才能真正實現。
(何民捷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4月10日)
準確推進改革,在程度、方向、速度上都有精細的要求。改革如同在未知的道路上駕車,既要把握好方向盤,又要操控好油門和剎車,并且使三者有機聯動。改革要避免急躁。一是起步時不要搶跑,聽從中央的統一號令。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就極富有系統性。中央還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改革中還要注意,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于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中國是個情況非常復雜的大國,先試點再推開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依法治國是基本方略,要將改革與制度化、法律化有效結合起來,使得改革更富有正當性。二是速度上不要過急,把握好“逐步”的要求。這次決定中重要改革用了很多“逐步”二字,諸如財稅體制改革要“逐步”到位,部分社會保障、中央和地方“逐步”理順事權關系,“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等等。改革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向前走,積跬步致千里。
(陶文昭如是說,《學習時報》,2014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