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華 王世苗
我國企業專利人才缺失原因及解決措施
于欣華 王世苗
伴隨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推進,專利等知識產權人才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專利人才需求“大戶”的企業卻面臨人才缺失與不足之現狀。我國企業專利人才的缺失,既有專利人才認證制度不完善的制度原因,也有企業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缺乏對專利人才培養的自身原因。因而,只有完善我國專利人才認證制度,加強企業專利人才的培養,才能在根本上解決我國企業專利人才缺失的問題。
專利人才 專利人才認證制度 對策研究
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知識人才的競爭愈演愈烈,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8年6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將提升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a王茜:《淺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載《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年第3期。呼吁各企業注重對知識產權這一新型人才的培養,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推動,企業專利人才的數量不斷增加。在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初期, 我國大多數企業在知識產權領域處于“荒漠化”狀態。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申請量少,競爭力低下,“國外企業不斷對我國企業提出反傾銷調查和知識產權調查, 并且構筑技術壁壘,阻止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或向我國企業收取巨額專利使用費,嚴重阻礙我國企業的發展。”b同注釋 a 。近些年,隨著國家和各地知識產權意識的提高,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成績顯著,并逐步與世界接軌。我國企業積極引進知識產權戰略,把推進本土化與全球化結合起來, 并積極利用知識產權制度為自己在全球競爭中支起一把強有力的保護傘。
2010年11月2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結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的國內形勢,發布了《知識產權人才“十二五”規劃(2011年~2015年)》c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人才“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2010年11月。。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一定程度上促使熟悉知識產權的各類人才數量增多。但企業等市場主體知識產權人才仍顯不足、企業創新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弱等問題未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產業升級和轉型調整。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企業專利人才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缺失之原因,并提出解決思路,以期促進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全面實施。
(一)專利人才的界定
在我國,無論是政策法規層面,還是學術研究層面,尚沒有對專利人才的統一界定。吳漢東教授認為,“專利人才應當融合法學與管理學、經濟學、技術科學等多學科為一體,是一種復合型的應用人才,專利人才的培養應當以法學為核心,注重與管理學、經濟學、技術科學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嫁接,培養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其能夠熟練處理各種專利實務問題。”d吳漢東:《知識產權的學科特點與人才培養要求》,載《中華商標》2007年第11期。陳美章教授認為:專利人才培養的前提是必須具有理工科背景,“具有尖端科技知識基礎,是專利人才區別于一般法律人才的主要標志”。在培養專利人才時,無論是屬于哪個階段的教育,都應強調其理工科背景。
雖然有關專利人才的概念不一而足,但是專利人才應當具備一定的專利知識,且具有實務操作技能,則是學者共同的觀點。因而,所謂專利人才應是具有一定的專利知識和技能,能夠熟練運用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技術科學的相關知識,并積極投身專利事業,為國家專利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一種綜合型、復合型專門人才的總稱。
(二)專利人才的分類
由于專利人才概念缺乏統一,導致專利人才的劃分在學界形成不同的觀點。陶鑫良教授將專利人才分為研究型人才和實務型人才,其中實務型人才包括法律人才和管理人才;曹新明教授則將專利人才分為專利教研型人才、專利管理型人才、專利執法司法人才和專利服務型人才;e曹新明、梅書文:《我國知識產權人才現狀及其培養思路》,載《知識產權年刊》2006年。還有學者將專利人才分為“專利創新型人才、專利法律型人才、專利管理型人才、專利代理型人才 和 專 利 研 究 型 人 才 ” 。此f杜穎:《專利人才培養迫在眉睫》,載《中國發明與專利》2007年第8期。外 , 有 學 者 對 專 利人才作出更加詳細的分類,將專利人才分為企事業單位的專利工程人員與管理經營人員、專利服務機構的專利代理及法律服務人員、專利審查人員、專利司法人員、專利公共管理人員和高校研究機構專利教研人員六大類。g王淑賢:《知識產權人才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載《前線》2011年第11期。
這些劃分方法都各有一定的道理,從功能角度可以將專利人才分為:專利創造人才、專利管理人才和專利服務人才三大類。專利創造人才是指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從事科學研究,能夠研發、創造專利的人才;專利管理人才是指對專利的研發、實施、轉化、保護等活動以及其他與專利相關的事務進行管理的人才;專利服務人才是指為專利的創造、專利權屬認定、專利使用及在此過程中相關主體間糾紛處理提供專業服務的人才。其中,專利法律人才和專利代理人都屬于專利服務人才的行列;專利研究型人才由于其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應劃分為專利創造型人才。
(三)企業專利人才的內涵
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對專利人才有著強烈的內在需求。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速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企業擁有的專利人才數量和質量決定著企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所謂企業專利人才是指被企業雇用,具有一定的專利知識和實踐技能,并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從事專利研發、專利管理和專利服務的勞動者。對于企業專利人才的理解不能僅局限于從事科技研發,并具有創造專利產品能力的專利創造人才,還應包括對企業專利的研發、實施、轉化等專利事務進行管理的專利管理人才以及為專利的創造、專利權屬認定、專利使用等提供專業服務的專利服務人才。專利創造人才是企業提升自身的基礎和根本,而專利管理人才和專利服務人才則是保障企業知識產權的利器。
在我國企業專利申請量不斷增加,專利增長率不斷創新高的背景下,企業的專利人才卻增長緩慢,甚至有減少的趨勢。企業專利人才的缺失具有普遍性、嚴重性和緊迫性,從陜西省企業專利人才的具體數據中就可以略見一斑。
(一)企業專利創造人才的缺失
近6年來陜西省內企業的專利申請量連年攀升:2007年為2670件;2008年為4006件;2009年為7062件;2010年為11,940件;2011年為18,791件;2012年企業的專利申請量高達26,859件,相對于2007年的申請量而言,增長了十倍之多。h來源:http://www.snipo.gov.cn/admin/pub_newsshow.asp?id=1006737&chid=100112,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2月。專利申請量的持續增長說明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在逐步增強,對企業專利人才的量和質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依照國際慣例,企業應當按技術人才的4% 配備知識產權人才。以專利為例,2011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52萬件,占全球發明專利申請量的1/4”。i鄭輝、苗培:《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研究》,載《知識產權》2012年第11期。與這樣龐大的工作量相比,我國的知識產權專利人才是遠遠不夠的。
就企業內部管理而言,在陜西的眾多企業中,很多都是國有企業或者國有控股企業,受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影響,有不少專利創造人才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申請專利的積極性較低,即便申請了專利,也難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進而運用到實踐中去。
(二)企業專利管理人才的缺失
我國已于2013年3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首部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國家標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陜西省作為全國首批國標試點的六個省市之一,采取了多項措施積極組織實施。先后聯合省國資委、省中小企業局印發了《陜西省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試點工作方案》,在50家企業開展貫標試點工作,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動員安排部署,對相關人員進行專門培訓。同時,陜西省知識產權局還設立了國標試點工作專項資金,形成了政府推動,企業參與,中介機構服務的工作機制,保證了國標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正陸續對國標試點的50家企業進行驗收。在政府部門和企業的不懈努力下,企業的專利管理人才在質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量上并不如人所愿。以陜西美邦農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邦公司)和天河防務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筆者有幸隨同項目課題組來到美邦公司和天河防務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調研,收集到了第一手數據資料。美邦公司目前公司現有職工100余人,但專職進行知識產權管理的人員僅5名,僅占公司職工總人數的5%,且這5名知識產權管理人員不僅要從事與專利相關的管理工作,還要兼任商標等知識產權管理工作;而天河防務股份有限公司僅有2人專門從事專利管理工作,且主要職責是負責專利申請材料的報送,像專利技術特點等專利申請書中的核心內容均由相關技術人員負責撰寫。據天河公司的負責人介紹,其之所以專利管理人員少,主要原因是難以招聘到高素質的復合型專利人才。兩公司知識產權管理負責人也坦言,如此小規模的專利人才隊伍遠遠不能適應知識產權工作需要。
(三)企業專利服務人才的缺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7月,陜西省共有知識產權(專利)代理機構26家,擁有專利代理人資格的從業人員200多名。 從年齡結構來看,剛剛畢業的年輕人較多,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從知識結構來看,很少有既有理工科背景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在為數不多的專利代理人中,目前大多數只能為發明人提供撰寫專利申請文件等服務,至于更深層次的專利預警分析、專利訴訟、專利信息利用等還無法承擔。以規模和影響較大的西安智邦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共有員工20多名,其中專利代理人12人,其中有5名剛剛通過考試,尚難以獨立承擔專利代理工作,專利代理人助理8名,主要為專利代理人做一些輔助性工作,剩余均為辦公室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流程管理。
就律師事務所而言,目前,陜西省內只有陜西增瑞律師事務所一家從事專利代理業務。該所網站信息顯示,所內僅有6人從事專利代理相關事務。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看,陜西省的專利服務人才匱乏,能夠從事與企業有關的專利服務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企業,缺乏專利人才就意味著缺乏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目前,大部分專利人才主要集中在各種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律師事務所以及政府機關,而在最需要這些專業人才的企業里,反而沒有專利人才的身影。其原因主要為以下三點:
(一)國家專利人才認證制度不完善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知識產權人才必須扎根企業。然而,由于某些制度的限制,企業辛苦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由于制度原因出現流失。
就專利代理人而言,我國現階段的專利代理人制度仍采用兩證制度,即專利代理人資格證和專利代理人執業證。“專利代理人資格證是國家對專利工作者能力的考核與承認,專利代理人執業證是國家授予具有資格的專業人士準予行使專利代理職責的通行權。”k傅邵明:《活化專利代理人制度》,載《中國發明與專利》2008年第11期。專利代理人取得專利代理資格之后,必須到專利代理機構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方能取得專利代理人執業證。而企業中的專利人才在取得專利代理人資格證后,若繼續在企業內部從事專利工作,就無法取得專利代理人執業證,甚至有可能喪失專利代理人資格,嚴重束縛了專利人才到企業中就職的自由,迫使企業中的專利人才棄“求賢若渴”的企業,投至代理機構。
對于企業而言,他們斥巨資培養的專利人才必須從企業離職到代理機構實習,企業辛苦培養專利人才,最后卻只能看著人才流失;但不培養人才,企業的知識產權又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即便一再鼓勵大部分企業冒著人才流失的風險為自身發展培養人才,但最終人才流失是不言而喻的,嚴重制約了企業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培養人才投入的積極性,而減少人才的培養投入,又勢必影響企業的效益,使企業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成為禁錮企業進步與創新能力的枷鎖。
(二)企業混淆專利等知識產權人才與高科技人才
高度重視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是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的必然選擇。現實中,許多企業混淆專利等知識產權人才與高科技人才的概念,將企業研發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混為一談,將企業中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誤認為企業的知識產權人才,忽視企業知識產權人才的專門性與系統性。l李浩文、高崢:《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分析與思考》,載《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年第4期。此外,在企業中,從事專利等知識產權工作人員的地位也比較尷尬,這些對企業知識產權工作作出重大貢獻的專利人才,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專利等知識產權人才在企業中的待遇與他們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價值相差懸殊。
(三)企業對專利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小
人才的培養必須有雄厚的資金作后盾,但是大部分企業在專利人才培養上的投入少。多數企業更是把專利人才的培養責任推到政府身上,僅依靠政府組織開展和資助的專利人才培訓,為企業培養專利人才。企業對人才培養投入微薄以及企業推卸責任的態度,嚴重挫傷了企業專利人才不斷創新、研究及使用新產品,為企業創造更多知識產權的積極性,影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儼然已經成為阻礙企業進一步快速發展的“絆腳石”。
另外,我國現行的勞動立法也削弱了企業對專利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我國《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辭職權作出了相應的保護。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可以提前30日向用人單位提出辭職。該規定一方面保障了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另一方面賦予勞動者較強的流動性。但對于企業而言,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專利人才進行培養,卻隨時面臨勞動者離開,無法獲得補償、無法要求賠償的危險。據此,鮮有企業愿意為培養專利人才而冒如此大的風險。勞動成本一直是企業最在乎的,勞動者在完成一定的勞動后,有權依據勞動法的相關規定,獲得與其工作量相適應的勞動報酬。大多數企業認為,企業專利人才所從事的部分工作完全可以由普通勞動者來完成,這樣就能為企業節約不少的勞動力成本,企業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相同的效益。因此。大部分企業不重視對企業專利人才的培養。
(四)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
近年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但中小企業仍未意識到知識產權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在中小企業內部,缺乏對知識產權系統完整的保護構筑,企業的新產品從研發到走向市場尚未形成連接式的產權保護。
此外,作為企業培養知識產權人才基礎的企業員工,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薄弱,員工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渠道窄、途徑少,僅通過在職培訓是遠不能滿足日益激烈的企業高科技競爭,造成很多發明創造不能申請專利,或者在面臨知識產權侵權時,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等。
針對目前企業專利人才儲備量不足,知識產權意識淡薄的現狀,可以從以下方面加強企業專利人才培養。
(一)逐步完善專利人才資格認證制度
傳統的將專利代理人的職業資格與專利代理機構緊密聯系的模式已嚴重阻礙了企業專利人才培養的進程,不利于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競爭力的增強,因此,應將專利代理人與專利代理機構“松綁”。
在美國,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包括專利律師與專利代理人。美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設置專門的機構管理專利律師及專利代理人,所設的專利商標局只負責審查專利律師及專利代理人的主體資格,只要主體適格,就可以代為處理專利、商標等事務,無需在指定的代理機構執業。m傅邵明:《活化專利代理人制度》,載《中國發明與專利》2008年第11期。美國的專利代理人可以自由地在企業中工作而不受制度上的限制與約束,能夠更好地服務企業,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取消傳統的專利代理人兩證制度,允許專利代理人在企業內部執業,使企業所培養的專利人才長期服務于企業,企業專利人才熟知該企業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在處理企業知識產權事務方面更加得心應手,是企業創新發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二)完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機構設置
企業應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大對知識產權人才的管理力度,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設置專門的內部管理部門,負責企業知識產權人才的招錄、培訓及再教育等事務,并在這些部門配備專門的知識產權人才,通過這些專門人才,協助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在各項工作中推行。
(三)加大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力度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第一平臺是技術,第二平臺第法律,第三平臺是經營管理。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應當從單一的培養法律人才走向重視培養管理人才,加速培養經營人才,尤其是培養最緊缺、需求量最大的專利類技術知識產權管理與經營人才。”n齊榮坤:《知識產權人才供需狀況及其培養定位》,載《科技與社會》2009年第1期。因此,企業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不能單靠政府組織的培訓機構,企業應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聯合,連續性地開展知識產權再教育,從高校中挑選復合型、綜合型的優秀人才。此外,為促進知識產權人才更好地服務企業,企業可以建立相應的激勵獎勵制度,對那些在企業知識產權方面作出貢獻的員工依據其貢獻大小給予相應獎勵,調動其研發創造新產品、更好服務企業的積極性,為企業招攬更多的知識產權人才。
(四)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企業知識產權應用水平的提高與否,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大小無不與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關系。要提高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首先,企業領導應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性,把專利等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企業發展和競爭的核心。其次,強化企業全體員工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使其在知識產權創造與管理的各個環節明晰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第三,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也離不開法治建設。為了更好地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企業要將知識產權保護的法治理念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努力推動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與法治建設的雙重發展。
Patent and oth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Enterprises, who have huge demand for patent talents, however, are lack of patent talents, the reason of which include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of patent talent certifi cation,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patent talent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suggested to perfect our nation's patent certifi 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enterprise patent talent.
patent talent; patent personnel certifi cation system;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于欣華,博士,西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王世苗,西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為國家知識產權局軟科學項目:“知識產權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S12-R-03);陜西省知識產局戰略研究課題:“陜西省專利人才隊伍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ZL2013-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