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什么時候群眾路線堅持得好,我們黨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反之,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因此,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正確把握法律援助事業發展的方向,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科學發展。
一
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要求,體現了黨把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對群眾負責、為群眾謀利,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己任。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必須堅持服務為民,把切實維護困難群眾權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群眾滿意為標準,不斷改進作風,創新工作思路方法,提高服務群眾能力。
(一)堅持群眾路線,要求法律援助做好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現代社會之本。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時期,人民群眾權利的平等與保障權利實現的經濟條件不平等的矛盾必然存在。法律援助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保障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生存權、發展權等基本民生權利,離不開法律援助,它體現了國家對公民基本權利平等的保護,使他們不因經濟條件的差異而平等地獲得法律幫助,保障其在權利實現中的公平待遇,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彰顯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有利于調動廣大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
(二)堅持群眾路線,要求法律援助做好保障人權的工作。長期以來,司法不公、人權得不到保障廣為人民群眾詬病。法律援助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人權,在訴訟案件特別是刑事訴訟案件中,被告人處于特殊地位,往往由于法律知識的匱乏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維護自身權益,需要律師提供幫助;對于無經濟能力的被告人來說,如果由于請不起律師打不起官司,就不能切實保障自己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也不利于司法機關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為他們依法提供法律援助,體現了國家從制度、機制上切實保障刑事被告人的權利,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樹立和維護司法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
(三)堅持群眾路線,要求法律援助在化解社會矛盾中發揮調節作用。建設法治社會,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意義不僅在于讓有理無錢的人打得起官司,作為一項法律制度也是調節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矛盾高發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需要發揮法律援助提供法律咨詢、公益法律服務、法制宣傳、參與信訪等方面的作用,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
近兩年來,我們堅持服務為民,引領黨員干部在為民服務中自覺做群眾路線的忠誠踐行者。著眼于困難群眾的期盼和需求,堅持感情向群眾貼近、工作向群眾需求聚集、投入向困難地區傾斜、機關向基層一線深入的“四向”原則,積極為群眾辦實事,為基層解難事,讓更多困難群眾平等享有獲得法律援助的機會,促進解決請律師難、打官司難的問題,努力實現“應援盡援”。
(一)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健全完善便民服務措施。重點抓了四項工作:一是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通過出臺政策,推動地方將涉及困難群眾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補充事項范圍。同時,進一步放寬經濟困難標準,使法律援助覆蓋人群從低保群體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體,讓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難群眾。二是加大對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和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力度。對辦理這五類人群案件,從律師指派、經費使用上予以充分保障。2013年全國共有1093853名上述五類人員獲得了法律援助。三是加大便民服務力度。第一,在鄉鎮、街道和工青婦老殘等部門廣泛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截至去年底,全國共建立基層法援工作站65069個,打造“一小時或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使群眾尋求法律援助可以就近快速找到地方;推進臨街一層便民服務窗口建設,方便群眾來訪、咨詢和辦事。第二,簡化辦理程序和手續。對特殊困難群眾實行優先受理、優先指派、優先辦理;完善案件指派方式,實行“點援制”,由受援人自愿選擇自己中意的律師;鼓勵引導開展網上受理、審查、指派工作,實行辦案流程網上管理。第三,加強人文關懷服務,對需要法律援助而又有心理創傷的人員,聘請專業人士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既解開“法結”又解開“心結”,做群眾的貼心人。四是提高服務質量。出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對受理、審查、承辦等各環節工作提出具體要求,規范服務行為,確保為群眾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出臺《法律援助投訴處理辦法》,群眾對服務不滿意可以隨時投訴,自覺接受群眾對法律援助活動的監督。
(二)以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為目標,辦實事、解難事。目前,全國80%以上的法律援助案件都是由基層法律援助機構組織辦理的,提高基層服務能力至關重要。我們堅持抓基層、打基礎,著力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打牢服務為民的一線平臺。2012年以來,積極協調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增加基層法律援助經費投入。新《刑事訴訟法》于2013年1月實施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大幅度增加,基層法律援助機構面臨巨大壓力。我們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與財政部門協調增加了中央補助地方法律援助辦案??顢殿~,為各地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提供了經費保障。二是解決西部貧困地區法律援助人力資源不足問題。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原因,西部一些貧困地區法律人才短缺,法律援助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我們會同有關單位深入實施“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擇優選派律師和大學生志愿者一對一組成法律援助實施主體,到西部偏遠貧困地區開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到2012年底,“1+1”志愿者服務地達123個縣,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3280件,化解矛盾糾紛2600起,被西部群眾稱為他們合法權益的“守護神”。
(三)以“親民愛民為民”為核心,密切聯系群眾。加強調查研究,把干部下基層了解民意作為一項日常重要工作來抓。一是堅持領導帶頭。各項調研都有領導帶隊,深入實際,貼近群眾,在調研中了解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求黨員干部把傾聽困難群眾呼聲作為業務工作的基本功,經?!俺痢毕氯?,體察民情。二是建立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在各省(區市)選擇了有代表性的35個基層法律援助機構作為聯系點,實行信息直報和月匯總分析,成為我們了解基層一線情況、知曉群眾聲音的“快車道”,使下情及時上達,在第一時間掌握情況、發現問題。三是多種渠道廣泛聽取意見。在2012年出臺的《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法律援助投訴處理辦法》等規章、政策過程中,組織不同形式的調研活動,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抓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契機,先后召開10余次座談會,面對面聽取縣鄉黨委政府、政法委、司法所、村居委會負責人、法律援助工作者、律師及受援群眾等不同方面對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建議,為科學決策提供翔實材料。
三
當前,我國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新形勢新任務對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提出新要求,必須進一步增強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順應人民群眾對權益保障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期盼,充分發揮法律援助職能作用,切實維護困難群眾合法權益,提高群眾滿意度。
(一)樹立群眾觀點,增強服務意識。實踐證明,背離群眾觀點,喪失群眾立場,工作就會出現偏差,甚至損害群眾利益,失去群眾基礎。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才能深刻認識人民主體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含義,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覺增強服務為民意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員干部要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敬畏之心,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把群眾當親人,始終把困難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經常了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斷加大的形勢下困難群眾權益保障情況,準確把握各類弱勢群體對法律援助的需求,適時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調整經濟困難標準,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努力滿足困難群眾不斷增長的法律援助需求,使法律援助發展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弘揚優良作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法律援助行業形象和公信力。要堅持密切聯系群眾,把困難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法律援助工作成效的標準,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開展工作。熟悉掌握群眾工作方法,強化大眾視野、百姓視覺,從困難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起,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實打實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著重解決事關群眾權益保障的法律援助事項范圍、經濟困難標準以及政府財政保障等根本問題。完善聯系群眾制度,包括基層聯系點制度、調查研究制度、接待群眾來訪投訴制度、案件回訪制度等,拓展和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注重吸收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大做強做優法律援助工作。探索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工作機制,推動人往基層走、勁往基層使、錢往基層花,為發展壯大基層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政策支持,進一步打牢為民服務根基。
(三)滿足群眾需求,提高服務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是法律援助服務能力的重要內容。必須掌握群眾工作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學會做群眾工作,切實提高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的能力。提高科學決策能力,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適應人民群眾需要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求,在當前法律援助立法過程中,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反映群眾意愿,把困難群眾的所思所盼變成法律援助立法的思路和具體規定,提高戰略謀劃、頂層設計、統籌全局的決策能力。以解決群眾困難和基層問題為導向,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在人力方面,通過合理調配東中部地區律師資源、深入開展“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等,多渠道解決西部貧困地區法律援助辦案力量不足問題;在經費方面,加大中央補助地方法律援助辦案??睢⒅醒雽m棽势惫娼鸱稍椖抠Y金傾斜力度,保障經濟欠發達地區辦案費用。提高便民服務能力,繼續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務活動,總結經驗,在鞏固好的受群眾歡迎的便民做法基礎上,不斷創新服務理念、方法,建立便民服務長效機制,變群眾一時受益、一事受益為常受益、永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