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02月26)
2月25 日,在新加坡閉幕的TPP部長級會議,因各方分歧較大而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不過,鑒于執行高標準的TPP是在亞太地區形成廣泛影響的新興貿易協定,且其談判國經濟規模總量占全球的近40%,對中國的影響不可小覷。就中國而言,促進區域內一體化的深入是突破TPP的途徑之一。在此基礎上,中國需重新確立以開放促改革的總體思路,并審慎推進,因為二次入世,不只有枷鎖,還有紅利。何況,中國市場化改革已步入深水區,新自貿秩序中所強調的一些高標準規則與中國改革方向并不矛盾,并存在一致性,這有利于倒逼現有投資和行政管理體制;而且某種程度上,當前國企混合所有制可看作對國際新規制的嘗試性良性應對。總之,開放有風險,但開放會加速改革,同時有收益,且收益有可能大于風險。
(《人民日報》2014年02月24日)
“鐵老大”急需漲的不是價格,而是市場人氣與競爭實力。在鐵路固步自封的幾十年里,物流運輸業已經成為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領域。價格競爭、墊資投標、全流程服務、電子支付……這些競爭手段,“鐵老大”到現在也干不了、不能干。在鐵路自成體系的幾十年里,航空、公路、水路的物流已經形成了無縫銜接的運輸格局,這塊鐵板過去“鐵老大”不屑參與,現在卻是插不進手去。在鐵路職工仍揣著貨票不知何時才能從天南押車到地北時,民企員工已在電腦前、手機上完成了數以萬計的交易實時跟蹤,阿里巴巴籌備的“菜鳥網絡”甚至宣稱任何訂單“24小時可送達”。正視這些差距,并盡快以學習的心態、開放的姿態、信息化的步態武裝自己,才是“鐵老大”的當務之急。
(鳳凰財經2014年02月14日)
在國有企業主導經濟的情況下,不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不存在公平競爭,不同民營企業之間也不可能有公平競爭。這是因為,當國有企業擁有特權時,一些有特殊關系的民營企業就會通過“傍”國有企業來尋租,使得沒有這種特殊關系的民營企業處于不利地位。這也是許多中國民營企業家向政府爭取的不是平等的體制環境而是個人特權的原因,這些民營企業家痛恨的不是特權本身,而是自己沒有特權,一旦自己也獲得了特權,他們就認為我們的制度是最好的。
(《北京青年報》2014年02月19日)
國務院近日公布《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政府部門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在企業登記上設置重重關卡,使企業設立的申請需要經過多個部門的批準,效率低下。向縱深推進的經濟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用政府的簡政放權來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調動社會資本力量,促進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成長,帶動就業,推動新興生產力發展。此次針對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的改革,共有五個方面,大多是圍繞著這個目標而展開。比如,在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方面,除了取消最低注冊資本的限制以外,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推進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降低開辦公司成本。所有這些改革舉措,都能夠收到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創業活力,催生發展新動力的積極效果。
(《華夏時報》2014年02月07日)
“全球化”時代,不僅是資本、商品的跨國流動,更是人才的跨國流動。雖然民族國家現在仍是國際最基本、最重要的“單位”,但與從前相比,民族國家因素的重要性卻早已相對降低。因此,若不進行制度變革,國家只能“閉關”,以封閉的制度“鎖住”人才和資本。一旦“開放”,則只能靠制度的優越來“吸引”人才和資本。一些人為的力量,最后也不得不屈從于這種制度競爭的壓力。全球化時代,資本、人才更是跨國流動。資本、人才在國內一受壓抑便立即出國謀求增值、發展,資本力圖利益最大化,人才力圖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為“制度爭勝”論做了生動具體的注解。總之,不論是否高興,只要實行“開放”政策就只能任其去留,而要想留住、吸引資本和人才,就要改革那些不利于資本增值,不利于人才成長、發揮其才能的體制。在開放、動態的環境下,這種資本和人才的體制競爭,是體制不斷改革、演化的主要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