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應 雄
自去年省委、省政府實施“空間換地”的決策部署以來,永康市憑借“機器換人”、“空間換地”現場會的東風,大力推進老舊低效廠房改造,大力支持企業新建多層廠房,全市出現了空間換地、畝產論英雄的新熱潮。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經審批93家企業改造或新建多層廠房,占地面積47.9萬方,建筑面積達177.4萬方。其中,45家企業改造低效的單層(簡易)廠房,涉及占地面積16.9萬方,建筑面積達66.7萬方,廠房平均樓層4層,相當于新增750畝工業用地。
2012年7月,永康市出臺鼓勵企業改造低效廠房提高土地集約水平的實施意見。7月25日,永康鴻運實業公司率先申報,投資4000萬元改造三幢低效廠房。僅僅過了一年半時間,全市各地一批新廠房陸續建成并將開始投入使用。
樣本1: 群升集團改建的十層高新廠房拔地而起。自2008年搬入10萬平方米的科技園后,太陽能、木門、電梯、光電等產業都迎來了新一輪發展,去年產值增長60%。隨著企業快速發展,生產用地捉襟見肘。去年年初,集團對6、7、8號低效廠房進行改造。推翻重建僅有一層的光電組件和鈑金車間,升為三層高后,建筑面積增加1.8萬方,春節后就能投產。拆除近2000方的噴漆車間后,如今10層高的新廠房已拔地而起,正在搭建30多米高的電梯檢測塔,今年4月將投入使用。三幢廠房改造后,使用面積增加3.6萬方。廠房屋頂將安裝光伏電站,每年可發電100萬度,相當于給公司創造了100萬元的收益。
樣本2:能誠集團新建的可以承載重型裝備32米高廠房已經投入使用。該廠房占地2.8萬方,建筑面積10多萬方,4層,每一層都可以擺放重型設備,都可以當作底層來使用,100輛23米長的大貨車能同時在大樓里裝貨,并可以在任意一層掉頭,實現了空間利用合理化,土地畝產最大化。該廠房已于去年6月投用,共有員工700余人,已安裝1條安全門生產線、2條門鎖生產線,半年產值6000萬元。目前正在安裝3條生產線,預計今年產值能達到3億元,稅收1500萬元。
樣本3:古山鎮后塘弄二村工業老區塊改造順利推進。后塘弄二村是五金產業發源地的典型代表,幾乎是家家戶戶從事五金生產。目前,該村區塊總用地面積5.5萬方,涉及126戶,拆除舊廠房300多間計2.4萬方,改造后將建設18幢4層高的現代化標準廠房,新增建筑面積2.5倍。
永康實踐表明,“空間換地”能夠大幅增加生產建筑面積,能夠有效破解土地瓶頸,同步實現促進企業技改升級、消除安全隱患、減小環境污染、整治城鄉面貌等多重目的,形成企業有好處、發展有空間的多贏局面。
政策出臺后,永康企業二次創業熱情高漲。短短3個月,僅古山鎮就收到單個企業改造申請32份,擬改造總占地面積5.74萬方,總建筑面積16.2萬方。改造舊廠房,向空間要地,畝產論英雄,已經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
93家企業改造建設新廠房177.4萬方,如果建筑成本按照每方1000元計算,投資就接近18億元。如果加上購置機器設備等技術改造投入,投資將會高達數十億元。
永康的案例表明,低效廠房改造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不是簡單的廠房由“矮”變“高”,也不是簡單的擴大再生產,最重要的是在低效廠房改造的同時改造低效產能,通過由外而內的改造,不斷提高企業畝產稅收水平,實現“就地騰籠換鳥、就地轉型升級”。
工業用地緊張一直嚴重制約著永康,“僧多粥少”矛盾極為突出。同時,不少企業老廠房容積率不高,土地有效使用率偏低的問題也十分突出,而老舊廠房改造可新增3倍左右的發展空間,大大提高了工業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浙江高鑫工貿有限公司,位于古山鎮胡庫工業區,原來只有一層高鋼棚式廠房,僅有1.2萬方。2012年年初,董事長周關平產生了“借天生地”換發展的想法,拆除了部分老廠房,在2000多方的土地上建起了六層廠房,使用面積新增1.2萬方。永康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基層企業的首創精神,順勢推行老舊低效廠房改造,及時出臺扶持政策。此后,高鑫工貿又建了占地2000方的六層廠房,再增1.2萬方。可見,正確的決策源于實踐,又推動實踐。這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
永康從2012年5月開始謀劃工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工作,專門成立低效廠房改造聯合審批工作領導小組,7月份出臺政策意見,啟動低效廠房改造工作,選擇古山鎮開展試點。該政策核心內容:一是低效廠房改造不得建設單層廠房。二是要求在滿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建筑密度控制在60%,容積率不低于1.3,建筑總高度不超過32米。三是單層(簡易)廠房改建為3層的,免繳第1層的報批費用。四是對單層(簡易)廠房改建為4層及以上的,在返還相關報批費用的基礎上再予以獎勵;第4層按照建筑面積每平方米獎勵100元,第5層及以上的,按照建筑面積每平方米獎勵200元。廠房建筑層高超過8米的,按第2層計算建筑面積。政策出臺后,企業發現和拿地新建相比,老廠房改造成本更低。2013年底,在試點的基礎上,制定低效廠房改造審批、驗收和獎勵實施細則。粗略估算,改造低效廠房的45家企業將得到1500萬元的獎勵,這將會提高企業“空間換地”的積極性。
以往廠房重建的審批,涉及發改、規劃、國土、環保、消防、建設等部門,一環緊扣一環,造成企業在審批環節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低效廠房改造聯合審批領導小組成立后,對審批環節、前置條件、審批層級等進行梳理,建立多部門配合聯動的工作機制,簡化手續、并聯審批,徹底改變了按部就班的審批程序和辦事方法,縮短了審批時限,提高了審批效率。
“空間換地”能夠直接帶動“騰籠換鳥”、“機器換人”,能夠實現以最小的土地資源代價來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對全省來說,既緊迫,又可行。永康以“四兩撥千斤”,1500萬元獎勵換來寶貴的750畝企業用地,為全省作了一個先行的探索實踐,值得各地學習借鑒。結合調研發現的問題,就加快推進(單層)低效廠房改造工作,提幾點建議:
全省各地還有很多低矮、破舊、擁擠、臟亂、低效率的工業區塊和廠房,有待整頓清理,有待“二次開發利用”。初步估計,全省工業用地超過250萬畝,平均容積率不超過1,即按照1.3的容積率進行“空間換地”,全省至少可以新增75萬畝(500平方公里)的建筑面積。如果按照永康目前新增750畝建筑面積測算,全省市縣一、兩年內就可以新增7.5萬畝工業用地。建議組織開展一次全省范圍內大摸底,以縣(市、區)為單位,系數掌握簡易廠房、單層廠房的情況,以及企業排污、用能、稅收等基本情況,并登記造冊,為推進“空間換地”奠定基礎。
目前,不少廠房改造還停留在“自己改造自己用”的層面,一些老廠房企業不能、不愿、不需要改造廠房。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研究,支持企業建設多層標準廠房,建立企業新增廠房面積交易機制,推進有老廠房可改造的企業和有新廠房需求的小微企業有效對接。各地對有條件進行低效廠房連片改造的企業,要積極動員村集體和相關企業開展連片改造;對只能進行單體企業改造的,也要動員企業開展低效廠房改造。
從永康情況看,目前的困難主要集中在老舊廠房及其土地的產權問題上。老舊廠房很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村集體土地,產權和利益主體多元,出讓土地50年使用期限尚未結束,這就使政府更多只能坐等企業改造廠房,缺乏大規模推進的主動權。建議省里抓緊出臺實施相關政策,根據自身財力確定合理的獎勵標準,進一步理順廠房改造中的利益關系,讓存量土地再次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將“畝產論英雄”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