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執法監察局 楊柳峰
堅持自信 破解難題 全面深化改革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體會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執法監察局 楊柳峰
當今中國存在著民主觀念淡薄、經濟結構粗放、貧富差距巨大、生態環境破壞、文化發展受阻、貪污腐敗盛行等問題。基于此,有人唱衰中國,有人詬病民族文化,甚至有人對國家制度產生了懷疑。對于這樣那樣的問題,首先要充分肯定我們的成績,再來自信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歷史綿綿不斷,民族生生不息。一部人類文明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制度變遷史。商鞅變法成就秦國霸業,約法三章開創大漢帝國。對一個國家而言,制度是推動進步的源泉,是長治久安的保障。儒家講禮治,法家講法治,墨家講賢治,道家講無為而治。當今的中國正是傳承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智慧,結合制度創新,改革創新。從1949年到今天,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積貧積弱的窮國快速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強國。對世界而言,中國的崛起和發展模式的出現是石破天驚的歷史巨變,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發展經驗,完全可以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和19世紀后半期美國的崛起相媲美。
“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一個曾經輝煌的民族,一個在近代飽受壓迫的民族,在一個游戲規則完全由發達國家制定的世界,不通過強勢政府來推動經濟,參與國際競爭,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發展不起來,最多只能跟在發達國家后面爬行。中國今天的崛起,與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構建國家制度框架息息相關,也與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的改革開放道路密不可分。制度自信是深化改革的前提,深化改革是制度自信的保障。
“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其意思就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不是要走別的什么路,而是更好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指出,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今天的繁榮和長遠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撐。國土資源因其在資源市場化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市場活力和迅猛的發展勢頭。國土管理部門也必須要在新一輪市場化浪潮中做深化改革的排頭兵,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利益。
執法監察工作是監督國土資源合法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破解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的“兩難”,是執法監察業務工作的薄弱環節,也是改革執法監察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要抓切入點。執法監察局以思想教育為切入點,把黨員的勁頭聚焦到“干”字上,教育全局黨員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干”字當頭,把黨員的才干用在破解難題上,落實在行動中,立足本職崗位,主動工作,勇于擔當,從破解難題中看到成效,提振信心,增添勇氣。
二要抓結合點。表現在具體執法監察業務工作中,就是要破解違法行為“發現難、制止難、查處難”問題,建立“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機制,從制度和機制上確保防范在先,發現及時,制止有效,查處到位。
三要抓關節點。破解難題的關節點就是作風。按照廳黨組提出的“突出一條主線、堅守兩條紅線、守住三條底線”要求,結合實際,將廳黨組的要求細化為“四個更”:更高、更嚴、更快、更細;“五個一”:謀劃寬廣一點、辦法想多一點、協調主動一點、落實抓緊一點、同事擔當一點;“六個不”:不讓工作在我手里延誤、不讓文件在我案頭積壓、不讓差錯在我身上發生、不讓秘密從我這里泄露、不讓形象因我言行受損、不讓群眾受冷遇。并將此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升執法監察能力。
鄧小平曾指出“不照搬西方,不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放棄自己的優勢。”我們依托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未來30年,只要我們堅持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就一定能打贏經濟仗,打贏制度仗,打贏信念仗,打贏虛擬世界的傳播仗。到那時,中國人將會對自己國家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和制度深懷信念,中國模式將為世界所尊重,偉大的中國夢也必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