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法學教育與法治人才培養是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基礎性工作。創新法學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備力量,是法學教育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首先,優化法學師資隊伍。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高水平法學師資隊伍,是提高法治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其次,優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要與法治隊伍建設現實需求充分對接,在法律職業教育總體目標與規格統一基礎上,實現法治人才培養模式類型化。再次,優化法學課程體系。逐步建立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完整知識結構、適度學分要求、豐富選擇空間的法學課程體系。最后,優化法學實踐教學。法治人才必須具備法律職業技能和法治實施能力,這就要求強化法學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學分比例,加強實踐教學過程控制,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重點將實務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入高校,建立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加強校企、校府、校地、校所合作,引入政府、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實務部門力量參與法治人才培養,注重提高實踐能力。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2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法治理論創新,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要使我們的法治既是人類共同的、一般的,也是中國特定的、具體的,我們需要的必然是立足國情、適應時代、著眼使命的法治理論。一是立足國情的法治理論。中國的法治建設是在中國進行的。它必須植根于中國的國情、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首先就要從中國國情出發。這是我們政治、法律等一切重大決定的出發點。二是與時俱進的法治理論。人類的法治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法治需求,法治理論就必須與時俱進。從中國自身來說,我們處于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必須從現實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際需要出發來構建我們的法治理論。三是著眼使命的法治理論。我們的法治是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當家作主,為了人民的合法權益,為了人民的和諧幸福。離開這些去談法治,都是對法治本質的背叛,也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的嚴重誤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會對法治提出新的要求。不斷滿足這些法治要求,使得法治發展了,我們的事業也進步了。但是法治關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它具有全局性、整體性,因此,對于法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要有全面的認識。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卓澤淵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11月10日)
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確保依法治國的正確政治方向;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才能真正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同時,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實踐者,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黨員必須模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各級黨組織必須轉變領導方式、執政方式,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黨的領導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其中每一方面都與法治密切相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加強和改善黨的政治領導,就是要保證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變為國家意志,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堅持黨管宣傳思想文化事業、黨管意識形態,加強和改善黨的思想領導,堅持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在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上形成價值共識與思想認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保障。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發揮組織領導作用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管理干部,這是黨規黨紀所規定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如是說,《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7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千帆競發的今天,這對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處理好法的穩定性與適應性、原則性與靈活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意義重大。一方面,法治并非總是滯后于改革,法治同樣可以引領改革。凡是對新的重大問題和重要改革事項立法,改革決策須與立法決策同步進行,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火熱的改革實踐,為豐富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供了不竭動力。在改革過程中,實踐經驗比較成熟、已經被證明為正確的改革成果,以立法形式固化下來,是對改革的承認,也是對立法的發展;改革試驗尚不充分、實踐經驗尚不成熟,但又迫切需要立法的,可先作出原則性規定,為進一步改革預留空間,為立法創造可能性。同時,如果實踐證明現行法律法規的有些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成為改革的障礙,就要及時通過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者廢止。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同樣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臻完善的過程,二者有效銜接、相互激蕩,才能助力一個發展中大國展翼前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馮玉軍如是說,《人民日報》, 2014年11月11日 )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主體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五大原則。其中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就是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是通過法律規范和指導人們的行為,為人們提供行為模式。法律作為社會行為的底線,是社會公德的固化和外化,作為他律對人的社會行為發揮強制作用;德治是通過道德建設來指引、教育人們的行為。道德作為更高的行為標準,像看不見的軟性法律在人的內心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起著自律的作用。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治具有剛性和強制性,德治具有柔性和非強制性;法治側重于懲戒,德治側重于教化;法治具有滯后性,德治具有超前性;法治主要是外在約束,德治主要是自我約束。由此可見法治和德治作用互補,并行不悖,共同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揮作用。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依法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要以德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從而使法治與德治共同發揮其調控作用的社會治理模式樹立起來。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王建敏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11月10日)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國、執政為民,是通過具體的立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法的運行機制實現的。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應是“良法”、“善法”之治,所以實現依法治國、執政為民首先應當制定出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自然發展規律的良法。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體制,拓寬人民參與立法的途徑,增強立法的透明度,擴展立法聽證制度和專家咨詢制度,增強立法的科學性,加大立法監督,使我們的法律、法規能夠真正體現人民的共同意志,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杜絕那些帶有“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眼前利益”的法律、法規出臺。依法行政對實行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尤為重要。依法行政即行政主體在法定的職權范圍,依據實體法和程序法,行使行政職權,接受監督,承擔法律責任。依法行政實質是按人民的意志行政。堅持依法行政,目前需要進一步強化和貫徹有限政府、信用政府、透明政府、正當程序、責任行政等理念和原則。公正司法,通過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建立高素質的司法隊伍,對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法律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執政為民的保證。充分、有效的法律監督體系對于督促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遵守憲法和法律,對于督促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創造力、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汪習根、汪火良如是說,《法制日報》,201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