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友森(湖北省宜昌市司法局副局長)
做好新形勢下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需要實現四大創新
閆友森(湖北省宜昌市司法局副局長)
法治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近30年的普法歷程,使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實現了從普及法律常識到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巨大歷史性跨越,對普法工作的要求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大提出: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的新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法律需求的新變化,要把握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新定位、新內涵、新理念,深入持久地進行理念創新、方式方法創新、形式創新和機制創新,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法治宣傳教育的社會效益,不斷促進全社會法治氛圍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確立。
長期以來,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在目標定位、工作理念上,存在著重法律知識普及輕法治理念培育的傾向,傳統的以“教育”為中心的灌輸式、高壓式法治宣傳教育模式,難以激發廣大群眾學法用法的興趣和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只有不斷對傳統觀念、理念進行調試更新,努力形成適應時代要求和內在特質的新觀念新理念,才能引領法治宣傳教育深化發展。
一是樹立“以人為本、因需普法”的工作理念。堅持群眾導向,充分了解不同地區、部門、行業、人群的實際法律需求,實施“因人普法”、“因需普法”,從宣傳者本位意識過渡到受眾者本位意識。在宣傳內容上突出針對性,做到供其所需;在普法形式上注重差異性,力求投其所好;在傳播方式上,改變過去“我說你聽”、“我演你看”的單項灌輸模式,通過構建法律需求反饋交流機制,開展市民法律需求問卷調查等,及時分析掌握不同對象、不同階段的法律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法律宣傳產品和服務,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從而使“要我學法”轉變為“我要學法”,實現雙向互動。
二是樹立“以文化人、點滴滲透”的工作理念。發揮法治文化在塑造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行為方式上的獨特功效,體現法治文化的人文關懷,注重點滴感染、滲透、浸潤。通過各類宣傳載體的影響,各種文化形式的滲透, 把枯燥的法律條文演繹成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從而引起群眾情感和意識上的共鳴,對其思想和行為起到潤物無聲的引領作用,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感知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養,從而將法律法規內化為自身的基本行為準則,得到全體公民的普遍認同和遵守。
三是樹立“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環境”的工作理念。弘揚法治精神是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價值追求。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里,法治宣傳教育必須在普及法律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法治精神的弘揚,更加注重培育公民崇尚法治的理念、心理和習慣,努力在營造法治氛圍、培育法治環境上下功夫。要改變以往慣用的就案論案、就法說法的單一普及法律常識的做法,把法律常識的普及統一于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傳播、弘揚之下。從更高的工作層面統籌協調,通過更多宣傳載體、形式、手段、陣地的運用和提升,依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服務等的有效推進,構建有利于培養公民法律信仰,有利于樹立法律至上權威的社會氛圍和環境。
在普法工作方式上,實踐中還存在重單兵作戰輕部門協調聯動的問題,部門之間、區域之間橫向溝通比較零散,“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的現象仍然存在,部門聯動效應未能充分發揮。要改進創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實現普法與社會資源、法律服務、法治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升法治宣傳教育的整體效應。
一是通過整合資源推動普法,突出依靠內力與善借外力的雙向利用。要善于借助外力,做好聯動性安排與整體性設計,借臺唱戲,借勢發力,廣泛動員和發揮一切行業法治宣傳部門的優勢,利用各種載體和陣地,在更大范圍內配置社會資源,更深層次整合社會力量,更有效地放大工作效果。要善于“借威”,用足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的權威和職能,從整體上推動。要善于“借勢”,用足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這塊牌子,充分發揮組織領導優勢,協調上下左右關系,使各項工作得到落實。要善于“借力”,用足地方、系統和部門法治宣傳工作隊伍,使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為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添磚加瓦。
二是通過法律服務來延伸普法,實現普法與法律服務的深度融合。堅持服務為先理念,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法律問題,創新工作方式,從“單一守法教育”向“教育服務并重”轉變,更深層次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資源,改進完善法治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服務“三結合”的工作機制,通過政府扶持和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努力為城鄉居民提供常態化、全覆蓋、全天候的基本法律服務。在“面對面”的服務與維權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宣傳,以事講法,以案普法,在用法的實踐中激發人民群眾自覺學法用法的內在動力。
三是通過法治實踐來深化普法,形成普法與法治實踐的強力互動。把法治創建活動作為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載體,繼續深入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法治單位等各個層次的法治創建活動,結合實際進一步明確創建目標、任務、標準和具體措施。積極研究改進“法治鄉鎮”、“法治村(社區)”、“法治學校”、“法治企業”等“法治細胞”創建標準和考評辦法,建立逐級評選、申報、驗收、公示、復查等動態管理和考評機制,提升基層創建質量和水平。構建法治實踐的綜合評價體系,不僅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理方面進行評價,還要在法治環境、法治意識上進行評價,不僅在具體指標上進行考核,還要引入社會評價、民意測評等機制,體現法治創建的全民性和全面性。
在法治宣傳教育形式上,存在著重傳統方式繼承輕現代化手段探索等現象,對互聯網、電子顯示屏、電子圖書、微博(信)等新興媒介的探索利用率不高,法治宣傳教育的手段多樣化不夠,普法宣傳的陣地、載體拓展不足,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法治宣傳的氛圍不濃。要堅持以法治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和助推器, 促進法治宣傳教育形式和載體不斷推陳出新。
一是有效整合各類媒體營造氛圍。鞏固好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陣地,策劃推出一批普法節目、專欄,加快提檔升級,強化面向公眾的法治輿論宣傳作用。實現法治宣傳與數字化、科技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發揮數字化信息技術傳播快、信息廣的特點和優勢,大力探索運用手機、電子顯示屏、戶外聯播網大屏、樓宇電視、公交“移動TV”等新興媒體,打造一批普法QQ群、微博、微信等服務性公眾平臺,及時傳遞法治正能量。做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的資源整合,將傳統媒體的品牌、人才優勢,與新興媒體的渠道多元化、受眾廣泛、互動性強結合在一起,形成優勢互補和資源集聚效應,形成“輿論廣覆蓋、媒體大聯動”的全方位法治宣傳傳播態勢。
二是強力打造文化平臺尋求滲透。將法律傳播與基層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將法治宣傳教育內容滲透到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及各種藝術作品創作之中,推動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精細化、作品創造專業化、載體形式多樣化。探索法治文化陣地建設項目化運作模式,打造法治文化建設“一地一品”精品工程,高起點、高標準、高投入建設一批常態運行、效果顯著的普法實體,形成一批傳播法治文化的主陣地。充分發揮城市、鄉村公共文化場所如圖書館、文化館、“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的優勢,新建完善基層公共法治文化服務設施,發揮現有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功能,提供優質均等便捷的法治文化公共服務。挖掘和整理地方傳統法律文化資源,引導和鼓勵各級文化團體、民間藝人參與法治文化建設,征集、創作一批法治內涵豐富、生動樸實、深接地氣的法治文化作品,加強優秀法治文化作品的宣傳和巡演,為群眾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法治宣傳和法律文化服務。
三是精心策劃活動載體壯大聲勢。法治宣傳工作應該樹立策劃理念、產品思維、營銷策略,以科學的策劃設計為起點,以良好的社會效果為目標追求。充分發揮“12·4”憲法日,各個宣傳月、宣傳周、紀念日等常態化集中法治宣傳活動平臺的作用,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精心策劃設計針對性實效性更強、契合大眾需求、地方部門特點的獨特創新活動產品,注重營銷宣傳和推廣,廣渠道、高密度、多層次地進行宣傳互動,進一步壯大法治宣傳聲勢,增強普法工作的吸引力、覆蓋面和影響力,進一步烘托法治宣傳輿論氛圍。
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長期性、潛移默化和短期內效果難以顯現等特點,使得少數地方及部門對其缺乏正確認識,重視不夠。在效果評價上,注重年度常規考核缺乏客觀科學評估,普法社會效果難以充分展現。在經費保障上,財政單一投入力度有限,普法經費缺乏與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無限需求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要推進機制改進創新,激勵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群眾積極參與,實現普法形式與效果的有機統一、普法階段性運作與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相協調。
一是強化領導責任機制。緊扣各級黨政一把手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上的領導責任,由上級黨的組織對下級黨政一把手層層簽訂責任書,實行分年度考核與五年全面考核相結合。將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社會的法治環境、人民群眾的法律素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政績考評,一級考評一級,對職務晉升有否決作用,從而調動各級領導抓普法工作的積極性。
二是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健全科學合理的普法工作考評體系,區分不同主體、不同層次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考評。充分考慮地方、部門工作現狀和實際,注重定性和定量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側重基礎保障、具體活動、效果措施等硬性任務的考評,進一步在量化指標、優化程序、減負增效上求突破。強化考評結果的綜合運用,對目標考核、綜治治理、文明創建等工作的評先創優有重要影響,對工作成效突出、群眾滿意度高的單位給予獎勵,對工作較差的予以通報批評并責令整改。
三是引入社會評估機制。注重普法效果的社會評估,引入專業的社會調查機構,就人們對普法工作的了解和認同程度、法律的重要性認識程度、國家機關和公務員依法辦事情況的滿意度等有關普法成效的內容進行全面、科學的調查,將調查結果作為評估工作成效的一項標準,逐步提高普法效果的公信力和科學性。
四是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探索建立整合社會資源參與普法工作新機制,著手研究政府撥款與市場運作、產業化發展和社會贊助相結合的普法經費籌措新模式。采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將法治宣傳教育培訓、圖書編發、音像資料制作、網絡運營、媒體宣傳、調查評估、大型普法宣傳活動等普法項目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招標,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的模式運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此外,還可以通過向企業出讓普法活動冠名權、企業刊登普法公益廣告等形式,吸引社會贊助參與普法公益事業,使法治宣傳和企業形象宣傳有機結合,實現互利共贏。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