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鏡(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
關于公證職業建設的一點思考
劉 鏡(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
討論公證機構改革與發展問題時,不應當忽略了公證機構發展的原動力和主導權問題——公證行業人才配置問題,這是公證事業發展的動力和基石。公證事業發展的原動力應當是公證行業本身的人才,公證職業人應當擁有規劃自身發展的思考能力,應當對本行業的前途和藍景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反之,不了解本行業、未對本行業做過踏踏實實的研究和實踐的任何人,若以其他領域的原則和理論來指導公證事業,很容易誤入歧途,對公證行業的發展造成傷害。所以,筆者認為,現階段公證事業的發展應當以提高公證行業的職業吸引力為大命題,使公證行業有能力吸引更多更優秀的法律人才,以公證職業人的實踐和理論發展倒逼公證事業發展和改革。
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公證行業,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樣提高公證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一個行業的競爭力來源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要讓公證行業更加高效便民,更能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其次要思考的是怎樣提高公證人員的社會地位。社會地位包括公證員的稱呼、職稱、銜級、名望、榮譽等,提高公證行業的美譽度和公證員的榮譽感是提高公證人員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一個行業的競爭力來源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從經濟學上來說即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優勢。筆者認為,要提高公證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應當擴大公證管轄范圍。以法國為例,公證人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法國的公證人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不僅有關不動產的變動、共有、租賃等程序需要公證介入,公證人甚至可以充當企業法律顧問的角色,為企業防范法律風險、規范企業的法律行為、履行法定手續,在家庭關系中公證人可以根據當事人意愿為夫妻雙方制定財產分配協議,在繼承活動中被繼承人的財產分配也由公證人進行,甚至還涉及到票據法、商法、國際私法等各個領域。我國的公證工作應當適當擴大公證的管轄范圍,特別是在不動產領域的管轄。由于近年來我國房地產產業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我國涉及不動產的糾紛與日俱增,因此可以考慮在不動產變動、共有、租賃等方面介入公證,由公證員對整個不動產變動的手續完善、情況調查和監督進行強制性把控,以減少因為法律程序、手續和意思表示錯誤造成的民事糾紛,緩解訴訟壓力。在家庭婚姻糾紛中引入公證見證和參與,通過公證員對財產分配、繼承分割等方面問題的全面指導、參與和見證,能有效預防家庭內部矛盾的產生,以減少此類訴訟,緩解司法壓力。同時,在企業方面,某些涉及公共秩序的方面,可以考慮引進公證環節,如公司上市、資產申報、財務報表公開、誠信記錄等方面,需要進行公證以保證公司依法遵循公共秩序,減少社會成本。隨著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拓展,公證的管轄領域也應當不斷適應社會的變化和調整。
其次,要擴大公證行業影響力。提高公證行業的職業吸引力,需要加大公證行業的宣傳力度,提高公證行業的社會知名度,提高公證職業的美譽度。一方面公證行業應當致力于加強建設自己的理論研究陣地,利用自己的理論期刊,增強理論研究能力,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和層次。不僅要借鑒國外的理論實踐成果,更要多傾聽一線工作人員的聲音。工作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往往能夠更實際了解公證行業的問題,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問題和意見,以實踐倒逼理論發展。例如,在不動產轉讓、遺產分割、代位繼承和轉繼承等很多方面,一線公證人員通過自身的實踐和思考,為民法學理論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理論研究價值的問題和建議。另外,學術水平是把握話語權的基礎,只有有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法學界發出自己鏗鏘有力的聲音;只有對自身行業的問題有了獨立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才能把握本行業發展動脈和方向。公證行業現在雖有自己領域的專門期刊,但層次和權威性都不夠,因此,大力發展建設權威、高端、有影響力的公證期刊、對現有期刊不斷改造升級、以權威期刊來引導行業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妨是一項可嘗試的舉措。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公證行業的媒體宣傳力度,引導社會輿論導向,吸引社會大眾通過公證方式解決糾紛,吸引優秀法律人才加入公證行業。我國提出依法治國方針以來,人們開始更多地認識法律,但是,大眾對公證的了解還比較欠缺,所以,很多時候大眾會選擇訴訟或者律師咨詢的方式解決矛盾和糾紛,而遺忘了公證。因此,公證行業應當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擴大自身影響力;通過實踐活動,深入基層,了解大眾需求,推廣公證知識,提高自身影響力。
再次,從實體法律規定來看,《公證法》第29條規定:“公證機構對申請公證的事項以及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按照有關辦證規則需要核實或者對其有疑義的,應當進行核實,或者委托異地公證機構代為核實,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予以協助。”有學者認為,這一規定并沒有賦予公證員強制性權利,可能導致公證員業務無法順利開展,并建議明文賦予公證員調查權①李艷:《公證法的確實及完善》,《山西省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第110頁。,當然這一觀點也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如葉林教授認為,《公證法》未明確賦予公證人員調查權,是因為調查權是司法權的一個方面,是與自由裁量權和處罰權聯系在一起的強制性權利,司法權應當是法院獨享的權力,因而公證機構只能有“核實權”而非“調查權”②葉林,劉志華:《公證法若干理論問題研究》,《中州學刊》2006年第4期,第83頁。。筆者認為,要提高公證行業的辦事效率和能力,需要賦予公證員相應的“調查權”,但由于現實的理論和實踐限制,這種權力可以先以“行業規范”的形式提出,規定公證機構之間配合調查的義務和公證人員相應的調查能力,待業內習慣和規則養成、實踐發展成熟以后,再進一步考慮是否需要從《公證法》的角度明文賦予公證員這種權力。這種方式比較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操作性,以客觀實踐推動理論和法律制度的發展更具有說服力。
從公證員的行業準入門檻來看,我國《公證法》第18條規定公證員應當具備的條件是:“通過司法考試;在公證機構實習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職業經歷并在公證機構實習一年以上,經考核合格。”可見,我國對公證行業人員的入職并沒有專業學歷的要求,對公證員教育水平并未設立標準門檻。而法國對公證人的職業素質的先決要求是取得法律碩士文憑,通過大學法學教育取得法律碩士文憑需要四年、然后經過一年的省職業培訓中心的學習、最后要通過公證事務所兩年的實習,最終才能拿到公證人資格。我國應提高公證員準入門檻,建設專業化高水平公證隊伍。人才是行業競爭的關鍵。只有具有法律信仰和法學素養的法律人才,才能提高行業競爭力和影響力;有了法律人才,隨著公證行業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才能推動公證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高社會影響力。我國公證行業的發展需要行業人才的探索和推進。只有擁有了優秀的法律人才,這個行業才能有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