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進軍(廣東省四會監獄)
限制減刑罪犯行為特點和改造對策
蘇進軍(廣東省四會監獄)
《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監獄工作應從高戒備度要求出發,既要提高警戒等級,加強防范,確保安全,又要積極探索罪犯長期改造激勵機制,突出全方位監控,確保安全穩定;突出罪責意識教育,強化悔罪贖罪思想;突出罪責意識教育,強化悔罪贖罪思想;突出實質需求,實施累進處遇機制,逐步形成高戒備度監獄管理模式,切實提高改造質量,確保安全穩定。
《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廣東省監獄系統收押限制減刑罪犯的人數不斷增加。這類罪犯在改造中具有與其他類型罪犯不一樣的行為特點。
(一)認罪悔罪態度反復。限制減刑罪犯普遍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有一定的認識,有悔意的流露,對能保住性命心懷感激。同時,該類罪犯多數對刑罰的認識不正確,不服判決,認為“判得過重”,認罪服法觀念、身份意識和服刑意識較差。限制減刑罪犯入監后對限制減刑的政策不甚了解,思想準備不足,得知改判死緩為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不得減刑,改造信心明顯不足,改造言行消極,行為表現相對偏執,日常表現得過且過,對其他罪犯的改造產生負面影響。為尋得內心平衡、消除可能“終身監禁”的恐懼,他們不斷地申訴,期待改判的奇跡發生。
(二)常以輕微違紀方式試探監獄執法底線。入監初期,鑒于監獄的監管手段及高壓態勢,絕大多數限制減刑罪犯能遵守監規紀律,服從警察管理,較少發生因違反監規受處罰的情況。入監服刑一段時間后,了解到法律對死緩限制減刑的相關規定,絕大多數罪犯感覺服刑壓力大,對漫長刑期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對于處理限制減刑罪犯違規違紀的扣分、警告、記過、禁閉等手段無法產生效果。一些限制減刑罪犯認為努力改造無利可圖,不安守本分、尋事挑釁、惹事生非等惡習就暴露出來,常以不完成勞動任務、不服從警察管理、挑逗專項工種罪犯等輕微違紀的方式試探監獄執法底線,博取警察的關注和同監犯人的崇拜。極少數限制減刑罪犯抑郁、焦慮、自卑、自厭,悲觀失望心態較重,受到刺激時可能出現自殺等行為。
(三)接受教育改造抵制敷衍。限制減刑罪犯初期對思想教育能夠接受,但隨著其對限制減刑法律政策的了解,總有破罐破摔的思想。不愿接受文化和技術教育,認為學了也沒用,反正出不去,學多了只會加重勞動任務,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對心理矯治有嚴重的排斥心理,在進行《罪犯個性分測驗》、《新收押罪犯管教量表》等心理測驗,說謊因子偏高。對心理咨詢不配合,認為自己雖是重刑犯,但不是精神病犯,沒有什么不正常的。喜歡警察對自己進行個別教育,但不是真心愿意接受教導,而是向警察訴苦或炫耀自己的犯罪,以渲泄不快,獲得慰藉和支持。
在深入了解限制減刑罪犯改造行為特點的基礎上,要結合監獄實際和所押罪犯的表現,從高戒備度的要求出發,既要提高警戒等級,加強防范,確保安全,又要積極探索長期改造激勵機制,逐步形成高戒備度監獄管理模式,努力實現對限制減刑罪犯“收得下、管得住、改造好”的目標。為此,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全方位監控,確保安全穩定。有條件的省份應設立高戒備度監獄關押改造限制減刑罪犯,或指定幾所監獄成立限制減刑罪犯監區,增強警力配置,提高物防和技術防范等級。建立限制減刑罪犯評估分類體系,根據犯罪類型、在監獄中逃跑或者進行暴力行為的歷史、監禁時間長度、被羈押的類型等進行分類,確定每名罪犯的警戒管理等級。對冥頑不化、具有高度人身危險性的限制減刑罪犯予以單獨囚禁。加大思想摸排,重點關注是否存在喪失改造信心、自暴自棄的思想苗頭和存在危險性行為趨向,力爭做到管理無盲區,教育無疏漏,確保不發生違規違紀和危及監管安全事件。限制減刑罪犯思想轉化、惡習轉變可能需要較長的時期,在入監初期或中期可能對抗改造,破壞監管秩序,嚴重危及監管安全。為打擊其囂張氣焰,以儆效尤,可對新入監罪犯予以單獨囚禁,在服刑初期對其心理上構成威懾作用。按照有利于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相互幫助的原則,安排改造表現好,文化素質高,心理素質好,說教能力強的罪犯與其同勞動、同學習、同生活、同娛樂、同休息;落實“四個互相”制度,即思想上互相幫助、勞動上互相協作、生活上互相照顧、行為上互相監督,發現違規違紀行為,應立即制止并報告警察處置。建立限制減刑罪犯獄情排查專檔,對任何異常情況進行摸排,做好記錄、分析和評估,并及時采取相應的管理教育措施。制定完善對限制減刑罪犯管理應急處置機制。提高專管警察應急處置能力,開展預防限制減刑罪犯脫逃、暴獄、哄監鬧監、劫持、自殺等為假定情景的處置演練,不斷提高處突能力,確保安全穩定。
(二)突出罪責意識教育,強化悔罪贖罪思想。加強對限制減刑罪犯犯罪行為危害性的宣傳,反復宣講《刑法修正案(八)》所體現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限制減刑制度延長了犯罪分子的實際執行刑期,有利于減少死刑與死緩之間過分懸殊的差距,能夠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以及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政策的貫徹奠定良好的基礎,增加社會公眾的接受度和安全感,也有利于安撫被害人的內涵 。同時,督促限制減刑罪犯加強對法律法規、監獄管理制度的學習,使他們加深對自我犯罪行為的懺悔,深刻認識到限制減刑的刑罰政策是法律對他們的一種人權保障,認識到國家法律的公正嚴明,進而對人民法院判決實現內心認同。要通過不斷加強罪責意識和悔罪意識教育,讓他們認識到犯罪行為給社會、他人及自己所帶來的嚴重危害,逐步強化服法贖罪的心理。同時,對這類罪犯也要強調刑罰的威懾性,對服刑改造期間違規違紀、甚至再犯罪的危害性和嚴重后果給予警示教育,使他們不敢犯、不愿犯、不再犯。此外,也要強化他們“把刑期當學期”的思想,加強文化和職業技術教育,提高罪犯的綜合素質。對不認真參加文化和技術教育、企圖混刑期的罪犯應給予嚴厲懲處。
(三)突出攻心為上,強化心理危機干預。強化對限制減刑罪犯的心理矯治工作,開展《罪犯個性分測驗》、《新收押罪犯管教量表》等心理測驗,建立心理矯治專檔,并通報所在監區、分監區,同時進行科學分類,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從源頭上緩解此類罪犯心理危機,化解獄內矛盾,最大限度消除不穩定因素。對限制減刑罪犯開展心理輔導,解決限制減刑罪犯與無限制減刑罪犯相比之后,產生自卑心理;或因擔心自身罪重刑長,可能不能活著走出監獄大門,陷入心理誤區,出現情緒焦慮和思想抑郁問題。開展個案矯治,采取教育攻心為本的策略。根據該類罪犯的具體情況,采取監獄、家屬、罪犯互動的方式,幫助和指導他們制定改造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制定“一人一策”的個別化矯正工作方案,實施一對一的專人矯治方式,并適時進行互動型教育模式。指派心理咨詢師主動介入,對心理測試、心理狀態動態跟蹤、評估,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心理矯治和心理危機干預,逐漸打消他們的思想顧慮,順利完成從“社會人”到服刑人員的心理過渡,盡快適應改造環境,化解心理危機,確保心理安全。
(四)突出實質需求,實施累進處遇機制。監獄應結合監獄押犯實際,在政策層面相應建立考核獎懲機制,切實調動他們的改造積極性。對限制減刑罪犯可實施累進處遇機制。累進處遇制度是世界多數國家曾經實行或現行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這種制度的特點是將罪犯的整個行刑過程分成若干階段或等級,各個階段或等級均有不同的處遇內容。罪犯一般從低級處遇開始。監獄視罪犯改造表現情況決定其進級或退級,從而起到改造激勵作用。勞動改造是中國監獄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在建立累進處遇制度中,落腳點要放在勞動改造成績的考核上。限制減刑罪犯在技能培訓合格后,對其勞動能力進行科學評定,按評估結果布置勞動的基本任務和分級奮斗目標。完成基本任務的給予勞動報酬,完成奮斗目標的按級別實施勞動超額累進獎勵,并協助他們建立新生基金,為出監就業、養老奠定物質基礎。同時,對抗拒勞動、按級別進行相應懲處。對破壞勞動工具、擾亂勞動秩序的限制減刑罪犯加重處罰,嚴懲不怠。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