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建良 鄭芳梅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十八大又進一步予以強調的“文化強國”戰略,對于實現中國夢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來說,意義深遠而重大。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競爭力更能彰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文化競爭力依賴于文化創新能力,需要正確的文化發展戰略加以培育。建設文化強國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和動力。文化發展可以依托很多載體,出版是最重要、最基礎的載體之一,文化的積累、儲存、傳播都依賴于出版。可以說,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和傳播事業,出版的繁榮與否,對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有著重要的影響。沒有出版的文化傳承就會缺少文化凝聚力,沒有出版的文化傳播就會缺少文化影響力,沒有文化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國家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強國。因此,要建設文化強國,就必須加強出版文化建設。本文擬從出版文化建設的意義、問題及路徑幾方面展開探討。
出版文化既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傳播和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媒介,又是發展人類文化的必要條件;既是人類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1]在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源泉的當今時代,出版文化水平的高低,一定意義上是衡量一國文化發展水平的標尺,加強出版文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國與國之間由經濟的市場競爭日益演化為文化的話語競爭,文化的競爭既為文化間的共融與發展提供了契機,也引發了文化間的沖突和拒斥。在經濟與文化共謀的背后,全球化隱含并衍生著文化霸權意識。美國依仗技術與市場優勢向全世界傳播其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從而使得美國文化借經濟與技術的東風吹遍世界。在“美國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極易受到沖擊而導致信仰迷失、價值失準、道德失范、行為失規等現象,這必然會引發文化安全、文化延續、文化自信、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問題。要在“美國化”的裹挾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應該做到文化的自信與自強。對此,我國審時度勢地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要成為文化強國,則要加強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既要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也要輸入優秀外國文化,更要輸出優秀民族文化。無論是文化的傳承,還是文化的輸入和輸出,都需要依靠出版這一重要載體來實現。出版文化可以憑借其傳播與傳承文化的功能,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創造力和影響力,進而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美國化”趨勢凸顯了出版文化建設的緊迫性,沒有出版文化的繁榮,文化強國就好比緣木求魚。
建設現代化強國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現代化理想寄托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現代化意味著社會要從傳統向現代發生巨大的裂變,就其實質而言,這不僅僅是經濟與社會的變革,更是深刻的文化變革。盡管經濟是決定文化的基礎,但文化更是影響經濟的靈魂。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為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一度有觀點認為走現代化之路就要因襲西方文化而拋棄傳統文化。可即便是西方,其現代化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自身文化無法解決的問題,還需要依靠其他民族文化的智慧去化解。因此,中國建設現代化就不僅要吸收西方優秀文化,更要吸取優秀傳統文化,走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從現代化視角看,建設文化強國不僅是中國經濟突破性發展的新路徑,而且是中國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的保障與象征。它一方面可為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文化本身的產業性質,把文化當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進而加快現代化進程。要實現文化強國,就應該大力推進出版文化建設。因為不僅出版本身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職責,而且它還是演藝業、影視業、動漫業等文化產業的內容來源。正如聶震寧所言:“出版業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產業,是文化發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2]現代化建設凸顯了出版文化建設的必然性,沒有出版文化的繁榮,文化強國就如同空中樓閣。
隨著新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電子媒介資源日趨多元化,知識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化,讀書形態樣式愈加復雜化。廣播、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傳播媒介一方面強有力地分流了傳統的紙質讀者,另一方面則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和習慣。可以說,新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深刻影響了傳統閱讀,也深刻影響了傳統出版的格局。數字化與網絡化技術豐富了各國文化傳播的手段和方式,為文化力量的釋放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平臺,這使得文化的傳播與輸出輕易就能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界域,文化的力量正被信息技術和手段無限地放大。這種新媒介技術對文化傳播與發展來說可謂是雙刃劍:把握機遇因勢利導可能借此促進文化的繁榮,貽誤戰機放任自流則可能因此削弱文化的發展。從新媒介視角看,建設文化強國,就要充分利用文化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趨勢,整合各種傳播介質,讓各種文化信息以更快速度和更好效果加以傳播,以使文化發揮其正能量作用。這樣一來,出版作為文化傳播的傳統方式,如何做到既在傳統的紙質出版上下工夫,力爭用深、寬、精的文化精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出版品牌;又充分利用以搜索引擎、移動終端、電子閱讀器等為主的數字出版技術延伸出版內涵,釋放出版的生產力就是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因此,新媒介技術凸顯了出版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沒有出版文化的繁榮,文化強國無異于鏡花水月。
明確了出版文化建設的意義,就找到了繁榮出版文化的動力,但光有動力沒有行動指南,依然難以繁榮出版文化。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我國出版文化存在的問題,才能找到出版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在全球化、市場化、集團化的過程中,我國出版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從文化強國的要求看,我國出版業存在體制僵化、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出版業只有做大做強,才能體現真正的實力,也才能在國內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中國已進入世界出版大國的行列,但與世界出版強國相比,中國出版業無論在企業規模、資產規模、發展規模、發展布局,還是發展方式、發展質量、總產值和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市場份額中所占的比重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3]至今還沒有真正出現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的足以與國際出版巨頭競爭的出版集團。盡管目前我國已在原有出版機構基礎上,按轉企改制原則合并重組了很多出版集團,但各種充滿行業、地方保護色彩的體制壁壘并沒有真正被打破,依然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及地區結構中存在不少問題,[4]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的有效機制也并沒有形成。這嚴重制約了我國出版文化的競爭力,難以形成特色與品牌。當前,我國出版整體實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就是出版體制制約了出版產業的發展。出版的制度是否先進,是否符合出版規律和經濟規律,是出版競爭力的集中表現。因此,從文化強國的要求看,有必要對出版體制進一步規范和優化,要理順各種利益關系,破除各種體制障礙,進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版航母。
在文化強國建設中,作為商品的出版物所蘊含的文化和思想觀念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主要著力點。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不少出版企業表現出一種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傾向。他們放棄了自身專業優勢和文化操守,不愿花更多時間在出版質量上下工夫,而是哪里能最快獲利就往哪里游走,滿足于圖書品種數量擴張所帶來的眼前經濟利益。這種市場短視行為導致選題重復、跟風、炒作之風日盛。一大批可有可無、不好不壞的平庸化圖書,以及缺乏創新、題材雷同,甚至直接模仿、相互抄襲的同質化圖書大量涌現。結果是圖書總體數量在不斷攀升,但整體質量卻在逐漸下降。圖書的初版率不斷攀升,重印率卻一再降低,甚至不少圖書是“一版定終生”。[5]這種急功近利的風氣使得當前出版業存在外在效益與內在品質的反差,影響了其國際競爭力。對此,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賀圣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出版業最嚴重的問題是偏離了出版的文化本位。出版作為一種傳承文化、啟迪智慧的文化事業,其最重要的屬性是文化,文化本位是出版事業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核心所在。”[6]因此,要建設出版文化,就要從出版的文化內涵入手,大力提升出版質量。
以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為代表的當代信息革命,深刻改變了傳統文化生產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和閱讀消費方式,知識、閱讀和學習不再固定于紙媒,而越來越趨向于屏幕化、互動化和多媒體化。數字出版、按需印刷、網上書店、電磁儲存以及各種新媒介的涌現改變了傳統出版業的思維方式,也沖擊著傳統出版業的市場地位。新媒介閱讀的互動性、即時性、工具性、便捷性、多媒體性、大容量性對傳統出版和傳統閱讀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對于中國出版產業來說,面對多媒介出版方式的沖擊,傳統的出版集團雖然認識到了紙質媒介市場的嚴峻形勢卻因標準不一、法規不全、技術缺乏、資金不夠、人才短缺、市場不明、盈利不佳等因素而步履遲緩。然而,信息技術革命已促使傳統的傳媒、電信、出版三大產業出現了融合現象,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三大傳統產業可以共用一個運作平臺,從而使自身業務發展和經營模式同信息技術革命有機匹配和契合,進而擴大了產業鏈,增強了競爭力。[7]從文化強國的要求看,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出版媒介融合的國際趨勢以及我國在融合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下力氣克服困難,推進媒介融合,否則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國際巨頭的挑戰,出版業將更加被動,前景堪憂。目前,以高科技為支撐的數字化手段為出版業傳播手段的創新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能否抓住而一舉實現出版業傳播手段的創新是擺在出版業面前的新任務和新挑戰。[8]
如上所述,我國出版文化存在出版體制、質量、媒介等方面的問題,這不僅影響著出版文化的建設,更影響著文化強國的建設。世界走向全球化、現代化和數字化的趨向充分表明,創新已成為主要的驅動力。正如江澤民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9]在以文化競爭為主導的當今時代,建設出版文化也要從創新入手,才能有效地推進文化強國戰略。
體制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基礎。要推進出版文化建設,解決制約我國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關鍵就是要創新體制。出版體制創新,要站在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加強制度頂層設計的意愿與能力,統籌規劃各方利益,以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減少內耗、提高效益為目標,激活各種創新要素,加快出版轉企改制及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市場在出版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打造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創造出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出版集團,使其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出版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滿足中外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從而不斷提高文化的內聚力、競爭力、輻射力、影響力。可以說,沒有好的體制,文化創新的活力就無法激發,文化創新就會失去源泉和動力。
內容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出版是內容為王的產業,沒有好的出版內容,產業規模再大,市場再繁榮,也不可能真正實現文化強國目的。因此要推進出版文化建設,就要加強出版內容創新。盡管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經濟效益越來越成為眾多出版企業的追逐目標,但我們始終要明白,文化才是出版產業的根本,沒有了文化,一切就會變得毫無價值和庸俗化。[10]出版業是否能推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含量和文化傳承價值的圖書品牌,是衡量其對文化傳播與文明積累貢獻值的標尺。因此,建設出版文化的首要任務就要以“人民需求、民族特色、時代意義和國際影響”[11]為標準,對出版內容進行積極創新,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品。文化精品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標志,是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有力保證。要做到內容創新,就必須從作者、編輯、讀者三方入手,合力打造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作品。從作者視角來說,要鼓勵研究者能坐冷板凳、研究真問題,文藝家能深入生活創作好作品;從讀者視角來說,既要滿足其閱讀需求,又要引導并開發其閱讀意愿;從編輯視角來說,則要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標準進行選題創新。
出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沒有好的傳播介質,即便有好的內容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應。因此要推進出版文化建設,還要加強出版媒介創新。在新媒介不斷發展創新的當下,內容日益數字化,傳播日益網絡化。出版業必須利用新的傳播媒介創新自己,改變傳統單一的紙質出版模式,使紙質圖書、互聯網、閱讀器、手機閱讀及數字圖書館同步出版。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媒體將會是一種復合形態,兼有報紙、收音機、電視機、電腦的功能,便攜、可移動,既有文字又可以有聲音、圖像,既是大眾的又可以是個性化的,既是單向傳播的又可以是雙向的、受眾與傳播者之間互動的媒介綜合體。[12]因此,出版要面對新形勢,從新媒體的閱讀特點、閱讀方式、互動方式入手,融合圖書、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整合并延伸產業鏈條,拓寬文化傳播手段,提高文化傳播速率,擴大文化影響力度。面對出版業缺技術、IT業缺內容、多媒介融合缺乏資源平臺的困境,國家應按公共性、公益性、服務性、開放性和先進性等要求,出面組織建設數字資源信息集成服務平臺,解決困擾媒介融合的關鍵問題,實現出版產業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使其在風起云涌的新技術革命中不斷發展壯大。
總之,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出版文化應該順應時代趨勢,承擔歷史重任,以創新的精神來化解發展中遇到的一切問題和困難。對于出版創新來說,體制創新、內容創新和媒介創新是三位一體的有機關系,內容創新是出版創新的根本,體制創新是內容創新的前提,媒介創新服務于內容創新。建設出版文化只有不斷加強創新,才能為我國文化強國戰略作出更多更好的貢獻。
[1]向新陽.試論出版文化[J].出版科學,2004(2)
[2][8][11]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出版業務部.香山論壇2007文化軟實力與出版創新[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3]王關義.中國出版業發展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4]肖東發,張文彥.出版創新與中國文化軟實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7]顧金亮.出版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6]曹巍.堅守使命 繼薪傳火——訪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賀圣遂[J].大學出版,2006(2)
[9]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肖東發.“文化強國”的任重道遠[J].出版廣角,2012(4)
[12]韓品玉,孫書文,孫秋英.傳承 創新——推進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