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忠
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主要是進行灌輸性的標準化教學,對個體學生所犯的不同類型的錯誤主要是進行選擇性的講解,沒有做到對學生所犯錯誤原因的深層次挖掘。從而有喪失了很多悟錯、糾錯的好時機。對此,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及時分析錯誤并多進行解題回顧的好習慣,做到對“錯誤”的追本溯源、正本清源,降低錯誤對初中生數學學習的不利影響,形成對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促進,
初中生在數學學習以及應用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關鍵在于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糾錯”觀念,可以正視自己在數學課堂上出現的各種錯誤。首先,數學教師要告訴學生出現錯誤再所難免,不要因此影響自己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熱情,尤其是那學數學基礎差、學生成績差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數學學習的誤區,避免陷入無趣、困惑和喪失數學學習自信心的“怪圈”。
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樹立正確數學解題觀念的基礎上,留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時間和空間。首先,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計算器,消除數學解題中對計算器的依賴心理,尤其是在面對計算量大、解題過程比較復雜的習題時,學生更應該靜下心來,依靠自己學過的知識和堅毅的心理素質進行攻克,當學生獲取正確答案后,對自己運算能力以及解題自信心的培養都將是非常有幫助的。其次,對于運算能力比較差的初中生,數學教師要多給他們安排數學運算的實踐,針對學生因為粗心和計算能力上弱化而產生錯誤,強化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訓練,做到舉一反三,避免相同或相似錯誤的再次發生,

對于這樣簡單的題目學生之所以會犯錯,要么是粗心,沒有注意到題目最前面的負號,要么就是對于相關計算的法則、公式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經常犯的錯誤格外注意,強化反思與總結,指導學生找出原因、糾正錯誤,提高解題能力。
認真學習的好習慣的培養,是初中生學好數學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降低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犯錯率的有效措施[2]。在做數學練習題時,學生經常會碰到一些容易誤解或忽視的詞語,如果學生不加以仔細推敲,則容易出現審題上的錯誤。因此,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審題能力和零號學習習慣的培養,強調學生在審題時要“斟字酌句”,認真思考,弄清含義,尤其是題干中的條件、關鍵詞、結論以及隱性條件都要讀清楚,把題意解清楚,看明白,必要時要對已知條件進行相應的轉化,為接下來的準確解題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
當曲線y=1+與直線y=k(x-2)+4有兩個不同的交
點時,實數k的取值范圍應為( )
該題表面上已知條件并不明顯,所以學生的出錯率和空置率比較高,但是只要學生對已知條件進行巧妙轉化,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就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條件形象化、具體化,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
錯題集的建立,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錯因,尋找解題過程中的失誤和思維缺陷,只要讓學生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對于錯題,學生不僅要在錯題集上進行重新的正確解答,而且要保證解題時的思路清晰、書寫規范,要用規范、正確和簡潔的數學書面用語對解題過程進行表達,嚴謹、客觀的表達出學生的解題思維過程,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疏漏或失誤并最終影響到解題答案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更有效的培養,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邏輯嚴密性和探究批判性。
總之,初中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引起,學生各項數學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初中生要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進行認真分析,及時發展自己的知識盲點并給予完善,對各類錯誤要及時進行歸類總結,避免同類錯誤的再次發生,逐漸養成“主動糾錯”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數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通過自己的教學經驗,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正確的反思,保護好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初中生綜合數學素質的協調性發展。
[1]王愛東.“糾錯”甚于“解題”,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基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新思路之探索[J].數學教學通訊:初等教育,2013(8):19-20.
[2]黃仙云.自主糾錯疑難交流引導解決反思提升——初中數學試卷講評課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2(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