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莉
摘 要:優化整合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針對傳統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而提出來的一種理念。英語教材是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主要載體和重要來源,起到一定的引導示范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語言學習認知規律,優化整合教材資源,創新教學模式,使得教材資源能夠被更好地利用,讓英語課堂更有效,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新課程;英語教材;優化整合
隨著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不斷的發展,初中英語教師對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斷地更新。教師都認識到,初中英語教材是學生掌握英語的重要媒介,并不是圣經,同時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英語技能的環境,它有著實際操作性。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可見,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作為英語教師,要改變憑借一本教材就可以教一輩子書的觀念,要積極尋找可以被開發和利用的英語課程資源,并對其進行優化整合,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
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教版(新目標Go for it)教材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題材—功能—結構—任務”的教育原則,遵循語言的教學規律,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標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套教材容量大,話題新穎,信息多角度,每個單元活動環節豐富,這些是教材的優點。而這套教材的編排主要是針對有小學英語基礎的初中生編排的,主要強調任務型教學。這對于未接觸或只接觸過一點英語的學生來說,每天忙于應付新的英語詞匯和知識已經很吃力,更不用說完成單元語言目標任務了。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老師常常感到時間太緊,任務量太大,有力不從心,甚至無從下手的感覺。這樣一來,教材的優點反倒成了制約教學的缺點。這時就要求我們教師會靈活處理教材,對文本進行優化整合,讓英語課堂更有效。
以下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是如何優化整合我們的教材資源的。
一、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或者降低難度
在使用新教材以來,許多教師在承認其優勢的同時也在抱怨新教材存在生詞太多、閱讀量太大、部分教學內容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任務難以完成等諸多問題。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單詞多達700多個,平均每天要教15個單詞,更不用說句子及語法了。對此,教師應轉變觀念,不要盲從教材。比如,剛開始教七年級時,學生還沒有掌握根據發音記單詞的規律時,就不要急于聽寫單詞,雖然這些單詞是重要的,是要求學生會寫的。這個時候對于學生來說,只要他們會拼讀就行了。這是因為這些單詞也是常見的,在后面的課文會反復出現,學生見得多了,讀得多了,慢慢了解發音規律,自然也就能夠輕松地寫出來了,而且他們會寫得又快又準確。這比起學生死記字母順序默寫來的單詞效果好多了。因為學生死記字母順序默寫來的單詞他們很快就會忘記,而且容易出錯,這會讓學生產生挫折感,嚴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解決了記單詞的難題后,七年級的學生自然會愛上英語,并且會越學越好,越學越輕松。
二、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統一編寫的,它無法滿足課堂的具體需要。教材還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收入所有能有效服務于教學目標的信息。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整合教材的相關內容,將已學知識結合新的話題不斷復現鞏固,使傳統的“教教材”改變為“用教材來教”。如,學到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人教版新目標英語8年級上冊第61頁)這課時,我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大量的Thanksgivings的相關信息,還讓他們知道了Easter,Halloween,Christmas等其他節日的一些傳統習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西方文化習俗,開闊了視野,學生學得開心,我教得也輕松。
三、改編教學內容或替換教學活動
教材是由專家們編寫的,而專家們離“具體的學生”還有些遙遠。教學活動若只限于教材,就只會是死教書、教死書。實踐也證明了照“本”宣科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教材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所以教師要克服教材的局限性,通過適當地改編教學內容或替換教學活動,使課堂豐滿和充實起來。如把難度較大的聽力材料加工成文化背景知識欣賞的材料;把簡短的、地道的會話材料加工成訓練學生口語的材料;將內容豐富、設計新穎的趣味閱讀材料加工成學生表演的臺詞等。經過加工處理的教學材料能更靈活地用于課堂,真正做到讓教材服務于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材。如,在教8年級上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這一單元時,我沒有按照傳統,進入課文先上聽說課。我先上了語法課,我對學生說出了這樣的句子:If I see a wallet on the ground, Ill try to find the owner. If I find the owner, Ill give it back to her. If I give it back to her, she may give me some money as rewards. If she gives me some money, Ill give it to the charity. If I give it to the charity, Ill be happy. If I am happy, Ill do more good things.然后我讓學生用if 進行接龍的游戲、編故事。課堂上,學生參與度非常高。他們編的故事妙趣橫生,精彩絕倫,有的編成了偵破故事,有的編成了勵志故事等。這堂課,效果很好,深受學生喜愛。這一單元的教案也獲得了湖南省一等獎。
四、調整教學順序
教師如果按照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重新調整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如Go for it教材中英語人名較多,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人名,這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難以記住,更無法判斷是男名,還是女名。因此我就結合教材中出現的English name,讓每位學生自己選擇一個English name,并要求學生記住同學和自己的English name。課堂提問要求教師也使用English name,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輕輕松松地就記住了英語人名,把男孩名和女孩名也區分得清清楚楚,在上到與之相關的課文時,學生的參與意識也非常強烈,他們把自己融入課文中去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自然是極好的。
由此看來,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利用本身就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其實只要用心,每一個教師都會發現,英語課程教學資源就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讓我們做一個善于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的有心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用自己豐富的知識技能來吸引學生,讓英語課堂更加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徐華燕.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J].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03).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