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軍
摘 要:在蘇科版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新教科書中,設置了一個欄目——“生活·物理·社會”。主要論述在新課程初中物理教材中“生活·物理·社會”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開展“生活·物理·社會”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愛國主義;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兩個要求: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標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聯系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聯系緊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而物理又時時聯系著生活,同時從物理走向社會,又能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蘇科版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新教科書中新設的欄目——“生活·物理·社會”,巧妙地展現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社會的聯系。教學中我們應充分了解編寫者的意圖,明確其教學功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下面本人對新教材中“生活·物理·社會”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開展“生活·物理·社會”教學的意義作一簡要分析。
一、“生活·物理·社會”教學內容的特點
蘇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中的“生活·物理·社會”欄目的內容編排與以往的教材截然不同,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美學情趣,是一套寓教于樂、寓教于思、寓教于趣的好教材。它主要是介紹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物理學史料、聯系實際的知識或深化與拓展,闡述一些物理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使教材內容得以鋪墊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內容的孤立與局限,具有開放性,從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它以閱讀材料這樣具有彈性的方式呈現,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且呈現方式圖文并茂,內容催人奮進,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可讀性。
二、開展“生活·物理·社會”教學的意義
多年來的課堂教學使我深刻感受到“生活·物理·社會”欄目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其教學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充分利用“生活·物理·社會”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新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指出:加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求各門學科要結合自身特點,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方面的教育。“生活·物理·社會”欄目中,很多內容就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例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進展”,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人奔向太空實現飛天夢。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再到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翟志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第一人”太空行走”,最后到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成功發射,經歷了四十多年,說明了中國人對航天事業的追求逐步深化的演變過程,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不斷地發展。“生活·物理·社會”還介紹了“小孔成像”,大約兩千多年以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比西方類似實驗要早數百年。舉世矚目的高速磁懸浮列車,我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鐵路在長沙開工建設,線路預定2016年上半年建成通車后,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這種先進軌道交通運營技術的國家。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使中國的航海事業在15世紀初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為世界近代文明和科技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學生通過這些材料的學習,可了解到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2.合理利用“生活·物理·社會”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其中第4條: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生活·物理·社會”欄目中大部分內容屬于常識性介紹,內容本身通俗易懂,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可以獲得知識、結論和方法。例如,“生活·物理·社會”提供的“高壓鍋原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師合理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概括、歸納,形成“液體的沸點與液面上方氣壓關系”的知識體系,從而明白高壓鍋能使食物更易煮熟,而高山上普通鍋煮雞蛋煮不熟的道理。又如“飛機的升力”,為什么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不會掉下來呢?學生帶著問題,通過閱讀學會獨立獲取信息,通過自我思維、對比、聯想,利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收獲自主學習的成就,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再如“潛水艇的浮與沉”,教師提供鹽水、雞蛋、浮沉子,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交流平臺,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促進生生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學”的主動性與思維潛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大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認識和見解。由于教師影響力的減弱,教師反而可以放手讓學生展現各種認知沖突,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掌握準確的物理概念及有效的物理學習方法。
3.巧妙利用“生活·物理·社會”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生活·物理·社會”欄目中,大量內容介紹了物理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科技發展、環境與資源等方面的聯系,擴大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了應用意識。例如,“曾侯乙編鐘”的介紹,同時學生利用盛水量不等的玻璃杯(或啤酒瓶)模擬編鐘演奏,巧妙地解決了音調與聲源振動發聲部分長度的關系。“超導現象及其應用”中,介紹了超導現象及超導材料的開發和應用,解決了磁懸浮技術發展的難題。“光具有能量”介紹了人類利用光能的三種途徑,“大海中蘊含的機械能”介紹了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形狀和前景,這些可以有效地緩解人類即將面臨的能源危機;“廢干電池污染與安全處理”,能有效地防止廢干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從廢干電池提取鋼、鋅、二氧化錳等資源,變廢為寶,利國利民。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
能力。
總之,“生活·物理·社會”欄目是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理教學的新一輪課改中,我們每位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物理·社會”教學,加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在教學中要著力加強物理與生活、社會的聯系,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為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盡到教育者的職責。
參考文獻:
廖伯琴,張大昌.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