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林
(昆山市中學,江蘇昆山,215300)
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案例實施教學是一種常見、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是大部分教師喜歡運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所具備的優點是形象生動、貼近實際、取材方便、運用靈活。教學效果往往立竿見影,學生易于理解掌握。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和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學習內容包括信息技術基礎、VB程序設計、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模塊,運用案例開展教學是信息技術教師喜歡采用、成效明顯的一種教學手段,同時也較符合本學科的教學特點。筆者在十多年的教學中,經常嘗試創設教學新案例,改造現有案例和穿插運用案例等方法來開展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取得了明顯提升,教學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可見,案例的合理運用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充分挖掘案例在教學中的價值是一個值得每個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所謂案例教學,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設計和激勵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案例情景中,學生如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深刻體驗中探究、獲取知識。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還能幫助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信息技術較其他學科而言,發展速度飛快,這就導致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往往和現實應用相脫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依然采用教材上的案例開展教學,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基于這點,筆者認為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就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發展現實,開發一些學生能夠接受和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學案例來開展教學,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江蘇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基礎》教材第二章“信息獲取”的“2.3文件的下載”一節中,“多途徑下載文件”內容采用的教學案例是演示介紹各類傳統的下載網站、運用網際快車(FlashGet)實現批量下載功能和介紹幾款不同類型的下載工具,案例較為簡單陳舊。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在講到上述幾個案例時,學生總是反饋出相似的幾個問題:一是普遍不熟悉或根本不知道這些下載網站和網際快車這個軟件,操作起來不熟練;二是對下載的方式有更多的體驗;三是了解掌握很多的其他下載方式。筆者思考后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即教材的案例和學生對信息技術應用經驗之間的脫節。教材中介紹的下載網站、下載工具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了,學生幾乎沒有聽過和用過,而學生在平時的信息下載實踐中,采用的都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技術和手段,這就導致矛盾的出現。了解了問題的本質,筆者就開始嘗試開發適合現階段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案例。在“多途徑下載文件”內容的教學案例設計中,不再介紹傳統的下載網站,改成采用百度關鍵詞查詢方式查找要下載的文件地址,采用主流的下載工具迅雷作為批量下載的演示軟件,介紹BT、電驢等時下流行的下載方式。在互動環節中,不再拘于指定的工具和方式來完成動手操作,由學生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熟悉的方法來完成教師布置的動手任務。
新的教學案例運用到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了共同語言,相互討論、共同研究,學習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效率隨之得到提高。
教材上的部分教學案例,通過適當的改造和擴展再應用到教學中,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江蘇省普通高中《算法與程序設計》教材第二章“程序設計ABC”的“循環結構”一節內容中,對于利用雙重循環實現圖形打印的案例,教材中僅僅把程序代碼和運行效果圖展示出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感覺對此案例的理解有很大難度,對在應對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中出現的同類型圖形打印題時感到無從下手。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和研究,對教材上的案例做了適當改造和擴展,歸納出此類圖形打印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

圖1
For i=1 To 7
Print Tab(10-i);
For j=1 To 2*i-1
Print “*”;
Next j
Next i
上述程序和圖1即是教材提供的案例,筆者將案例進行擴展,變為如圖2所示三種同類型圖形的打印問題。
將上述程序改造成通用代碼:
For i= 1 to 5
Print tab(N);
For j= C to D
Print “*”;
Next j
Next i

圖2

表1
圖2的同類型圖形打印問題最終就變成了上述通用程序中N、C、D幾個量的數值問題。圖2中的三種圖形對應的N、C、D的值如表1所示。
改造擴展后的案例在解決此類問題時具備了一般化特征,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學生只要將改造后的程序中幾個量的值作一改變,即可解決各種類似圖形打印問題。在將上述案例應用到教學中后,學生對此類問題的應試能力明顯得到提高,不再懼怕此類問題,學習信心也有了起色。
案例教學是借具體案例來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同一個案例或問題,可以在不同的教學內容里得到運用,既能滿足不同的教學目標,又能將不同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經常穿插運用同一案例來實現不同內容的講授,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作出比較和反思,更好地鞏固前后所學的各種知識。
在《算法與程序設計》教材中,遞歸法一直是學生們最頭疼最難掌握理解的一種算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取得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將教學案例先運用到較簡單的教學內容中,以求學生能扎實掌握該教學案例,最后再運用到遞歸法的教學過程中,以此來化解遞歸法的學習難度。以編程計算S=1+2+3+…+100的值為例,筆者分別應用在For—Next循環語句和遞歸法的教學過程中。顯而易見,For—Next實現求和的方式相比遞歸法要簡單明了,學生容易理解掌握。學生在掌握循環結構求和的算法過程后,再逐步深入,去學習研究遞歸法的求解過程,會容易輕松很多。
這是筆者在開發教學新案例、改造擴展現有教學案例和穿插運用教學案例方面的一些實踐經驗,實際教學中對案例的應用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其他方式。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有其獨有的實用價值,案例教學具有真實可信、客觀生動、形式多樣和觸類旁通的優點,有效挖掘、發現案例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價值,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1] 李藝.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葉佳.中文Visual Basic 6.0編程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