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闖
(長春工程學院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12)
項目教學法在高校文獻檢索課中的應用與實證研究
趙闖
(長春工程學院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12)
探討了項目教學法的內涵與特點,分析了項目教學法應用于高校文獻檢索課的優勢,并進行了實證研究。
項目教學法 文獻檢索課 應用型本科高校
1.1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進行處理,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評價的項目研究全過程。其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主張先練習后講解,先學習后教學,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探索中前進,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項目教學法中,教師主要扮演協助與輔導的角色,在學生進行項目研究時進行全程的指導和幫助。這樣有利于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項目教學法的萌芽產生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其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不斷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項目教學法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1918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克伯屈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報》上發表了《設計教學法:在教育過程中自愿活動的應用》一文,首次提出了項目教學的概念。隨后,項目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之中。克伯屈提出的項目教學法是基于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基礎上衍生而來,他認為在自愿參與的前提條件下,學生通過計劃、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有目的的行動是項目教學的關鍵特征[1]。
1.2 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的被動教學模式,而是由學生主動參與,多方協作,在探索中完成課程預訂目標,并在實踐中予以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①實現多重教學目標。對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轉變了其學習方式,能夠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境中來,并通過項目全程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師而言,這種教學方式使教師退居“配角”位置,需要轉變其教學的理念和方式,從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并能夠從整體上對學生完成項目的進度進行指導,隨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使教學具有前瞻性和統領性。對學校而言,項目教學法有利于建立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探索創新課程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方法等,逐步完善和重組學校課程體系。
②教學時間較短,教學效果良好。項目教學法通常以一個項目的完成為周期,時間一般較短,不需要花費太長時間進行,有利于節省教學資源。同時,在項目完成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見效較快,往往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③可控性強。項目教學法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雖然學生是主體,但是教學全程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一旦學生遇到問題或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受到阻礙,教師可以隨時解決或進行指導,教學可控性強。同時,教師在進行項目設計及教學內容安排過程中,也可以對具體完成的任務進行預先設定,以期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
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想完成好一個項目,必須要首先了解項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并熟悉項目所涉及的學科課題,這就需要學生從理論入手,首先掌握項目所涉及的基本理論知識,結合原理進行項目分析、資料收集、技術研發、項目實施和最終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夠將基礎知識應用于具體工作。
2.1 項目教學法應用于文獻檢索課的優勢
文獻檢索課是高校圖書館開設的旨在培養學生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質,使學生能夠掌握快速獲取各類信息資源的一門方法課。在現今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信息資源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想要在工作中獲得先機,就需要首先占有足夠的知識資源。因此,作為大學生而言,掌握信息檢索的方法、途徑和步驟,培養敏銳的信息意識,能夠對信息資源進行分析、評價和利用,做到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獨立地獲取各類信息資源,是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傳統文獻檢索課教學形式比較枯燥,大都以教師授課為主,為學生講授文獻檢索的理論、方法等內容,然后由學生上機實習操作,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實習操作往往也是應付了事。將項目教學法應用到文獻檢索課教學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授課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信息素質和文獻檢索水平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項目,分工協作,這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體責任感和向心力。
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文獻檢索課教學也應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項目教學法以項目為切入點,使學生融入項目全程,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能夠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2.2 實施步驟
①完成文獻檢索基礎知識學習
進行項目教學法,首先需要讓學生掌握文獻檢索的基礎知識,為項目的研究全程做好準備。在進行基礎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強調基礎知識學習在項目完成中的重要性,并與項目內容結合起來編排授課內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確定項目內容,進行分組
教師可預先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設計項目內容,或由學生查找資料尋找項目課題,考慮到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一般處于起步時期,因此確定的項目題目不宜過寬,應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容易開展。確定項目后,應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可依據學生對項目的興趣進行,一般每組為3~5人。
③項目資料收集
各小組需要按照確立的項目內容,依據學習到的信息檢索方法、技巧,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與項目相關的文獻資源,包括紙質圖書、電子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甚至包括專利、標準等形式的資源。通過對項目資料的收集,可以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所研究課題的現狀,為開展研究做好準備。
④項目研究與實施
通過資料收集,小組成員已經對項目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可以開展項目研究。文獻檢索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并不是真的要求學生能夠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因此在項目選題上大都較為淺顯,有些可能是已完成的項目或已攻關的技術問題。因而在項目研究與實施階段,重在考查學生對科研項目內容的理解能力,通過對前期資料的收集,發現項目中所涉及具體技術與方法的研究現狀,予以總結,同時能夠指出目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發展趨勢即可。
⑤項目評價
項目評價分為3個層次,即小組自評價、小組互評價與教師評價。小組自評價需要每個小組就自身的研究過程制作PPT,上臺講解,同時要指出小組每個成員在項目研究中所從事的工作,將工作內容與工作量作為個人評價的標準之一。每個小組都需要在課堂上就自身研究內容進行講解,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打分,這種小組互評價的方式有利于激勵學生的競爭意識,督促他們將項目內容完成得更好。結合各小組的項目完成情況,由教師進行最終的評價,同時指出各個小組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優缺點。
為了驗證項目教學法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文獻檢索課中的教學效果,筆者進行了文獻檢索課教學實踐,選取長春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工商管理1141班本科生及長春工程學院2013級工程碩士班研究生作為項目教學法的試點班級,在文獻檢索課中應用了項目教學法。
3.1 教學過程
考慮到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力與科研需求不同,在教學中教師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授課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①本科生教學實踐
工商管理1141班授課時間為2013年春季學期,對于大三學生來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檢索能力,能夠利用搜索引擎檢索信息資源,對圖書館館藏紙質資源有一定了解,但是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于圖書館購買的電子資源了解不多,甚至有很多同學并不知道圖書館購買了哪些電子資源。對于這種情況,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教師將32學時的課程分為3個部分:12個學時用于理論講解,16個學時用于實習,4個學時用于總結評價。在前12個學時中,為學生講解了信息檢索的基本技巧、方法、途徑和步驟,講解科技寫作的基本方法,同時對項目教學法進行了介紹,使學生明確在本門課程中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經過理論講解,學生能夠掌握信息檢索的基本技巧,提高了信息檢索能力。在理論學習的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了11個項目,全班42名學生分為11個小組,分別在實習階段開展項目研究。
在實習階段,采用教師講解與學生實習相結合的方法,由教師講授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學生依照項目內容完成在各個數據庫中的檢索實習,并進行資料的收集。為了提高每個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避免分組后產生的惰性,教師還在實習階段布置了數據庫的單庫作業,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進行檢索實習;而對于小組作業,則可以由小組成員自行安排,由一人或幾人完成。經過16個學時的實習,各小組均完成了項目資料的收集工作,隨后要求各小組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去重、篩選與整合,確定與項目研究密切相關的文獻,并進行文獻閱讀和處理。考慮到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限,因此最后提交的項目成果為一篇綜述,要求學生在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閱讀、整理的基礎上,提煉不同觀點,形成對該項目內容的綜述。
最后4個學時為項目評價課程,各小組將研究過程與綜述制作成PPT分組上臺講解,進行小組自評價與小組互評價。最后由教師根據綜述完成情況對各小組評定成績,確定個人成績時,根據小組分工與每個成員的工作量以及個人作業完成情況給定成績。
②研究生教學實踐
2013級工程碩士班是本校招收的第二屆工程碩士,對于研究生而言,科研水平比本科生有所提高,因此,在整體教學安排中,研究生處對本門課程給定學時較短,僅有8個學時。因此在文獻檢索課教學設計中,直接將項目教學法融入到8個學時中,首先介紹了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內容,使學生明確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隨后教師在8個學時中對各類信息資源的檢索方法進行簡要介紹,并在第2學時結束后,要求學生自行擬定項目內容。因為研究生階段已經掌握了一些信息檢索、科技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因而在授課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進行信息檢索和科研寫作的能力,并未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人自擬題目,自行完成項目研究全程。第3學時,教師就學生提交的項目題目進行修改,并最終與每名學生確定項目內容。4~8學時,學生獨立完成項目資料收集、項目研究與實施的工作,由于確定的項目大都為已完成或已有技術成果的課題,因此對學生的要求是最終提交一份綜述與一份技術趨勢預期,通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匯集、整理、提煉、升華,形成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綜述,以及該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預測。由于學時較短,最終作業由學生在課下完成,因此未能實施小組自評價與互評價,由教師根據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成績的評定。
3.2 教學效果與評價
經過兩門課程的實踐,項目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大多數同學表示,通過文獻檢索課的學習,掌握了信息檢索的方法、技巧,提高了信息檢索能力。
將項目教學法應用于文獻檢索課教學,使學生從新的角度進行學習,不再是單純聽課,而是融入在科研過程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在完成項目過程中,需要學生不斷掌握信息檢索、文獻分析、文獻整理、科技寫作的多方面技能,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學習,改變單純聽課的被動性,使教學內容的接受度更高;另外,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實踐,培養了學生定期閱讀學術文獻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掌握本學科、專業的科研進展,為日后畢業論文的撰寫及今后從事專業工作打好基礎;在項目教學法中,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每個成員都需要付出努力,都需要掌握技巧,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以小組方式開展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但也有部分同學認為文獻檢索課課時較短,不能有充足的時間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分挖掘;另外在研究生授課過程中,由于個人單獨完成項目研究過程,對于科研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負擔較重,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小組形式開展,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和保證項目完成的質量。
[1]王利蕊.文獻檢索課中項目教學法的應用探討[J].情報探索,2012(1):91-93.
[2]焦俊梅.對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的調查分析與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9):66-68.
[3]王新榮.提高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質量的措施[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2):78-80.
[4]康忠民,楊桂榮.高校文獻檢索課改革發展的思考——以江西理工大學為例[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1(6):104-106.
[5]沈萍.文獻檢索課項目教學法[J].中國科技信息,2010(15):239-240.
[6]張英敏.高校文獻檢索課存在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學刊,2008(4):101-102.
趙 闖女,1985年生。碩士,館員。
G258.6
2014-01-17;責編: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