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盛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重視推廣普及武術,先后在北京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成立了武術系培養武術師資。以武術為主體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在1997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體育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到第二年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為獨立招生的本科專業。武術作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好武術課,對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身心健康,以致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素質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不利影響導致當前高校武術的教育、創新與發展都遇到了諸多問題,武術如果適要應青年的需求并成為受青年歡迎的項目,武術在高校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學校開展武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學習基本武技,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希望借助武術的操練來振奮中華民族精神,實現強民強國的重要目標。新中國成立后,武術在學校體育教學體系中的地位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在新中國1956年頒布的第一部全國通用的體育教學大綱中就明確提出學校體育應將武術列入到教學體系中。1961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1956年頒布的教學大綱做了修訂,并將傳統武術列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重要內容之一,從而使我國普通高校武術教育教學走上了正規化。1988年頒布實行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將武術列入“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之中,并要求武術教材應注重簡化武術套路進而適當增加實用性和攻防性,以便提高學生習武的興趣。2000年頒布實行《體育與健康大綱》首次明確將武術定為中小學生體育必修內容[1]。目前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一般先從武術的基本功入手,在學生熟悉之后再進行武術套路訓練、器械表演和武術對抗,最后再進行一些比較有對抗性的教學內容。按照目前國家的相關規定,大一、大二高校體育課為學生的必修課程,而在大三、大四則成為學生的選修課程。武術課在高校的開課形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學生必修課設置的武術選項課,另一種是在學生選修階段的武術選修課。
目前,在不同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中武術教學形式不盡相同,有的高校在大學一年級就開設有武術專項課教學,并且由專職武術教師任教;有的學校把武術作為學校普通體育課的一種教學內容,由所有體育教師進行武術教學。武術在高校體育教育體系中地位并不高,這導致學校不重視引進專業的武術老師,而大部分的武術課教學都是由非武術專業體育教師任課的,由于是非武術科班出生導致這些教師只是對武術一知半解,本身沒有掌握良好的武術技能和理論,遠不能適應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需要。一個優秀的武術教師必須具備良好且扎實的武術功底,且必須要有較好的武術教學講解與示范能力,在思想上要明確意識到武術教學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還要能夠潛心鉆研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式[2],然而這樣的優秀教師為數不多,能夠在教育第一線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就嚴重影響普通高校武術課的開展和水平的提高,導致武術教學質量不高。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沒有接觸并練習武術的經歷,導致他們的武術基本功較差。90后大學生由于沒有親身經歷學習武術,他們對武術的一知半解主要來源于武俠小說、武俠影視和雜志,而這些宣傳渠道對武術的介紹大都過于夸張,導致90后大學生在武術認識上存在誤區。高校選修武術的大部分學生,基本上都是被書中或影視上展示的精彩的表演和神奇的效果所吸引,他們自己對武術的了解大多數僅停留于表面,對武術深層內涵認識不足。因此,當選修武術的學生一旦真正接觸和練習武術,在練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對武術就失去了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武術課堂教學就成為大學生應付體育考試的一種被動教學。
體育教學活動需要注重教與學雙邊互動交流過程,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武術教學內容主要以初級長拳、太極拳和初級劍為主。忽視學生對其他武術項目的需求,導致學生可選擇的范圍不寬,單調的項目脫離了學生的主體需求,降低了武術對學生的吸引力。而且這些項目都是比較復雜的武術套路對學生的基礎要求較高,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同時,在武術教學形式上也大都具有濃厚的體育院系專業色彩,在教學手段上也顯得單調、枯燥,基本上采用了單一的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進行練習的方法,較少采用更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興趣的娛樂性、對抗性教學手段和方法,導致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高校武術教材是開展武術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學生能否順利掌握好武術知識,一定程度上決定于教材的編寫質量。但是,目前高校武術課教材內容較為陳舊,存在著觀念滯后和不適應教學的狀況[3]。在查閱一些現行的高校武術教材后發現很多的教材內容大都是來源于體育學院專業武術教材,而普通高校學生在身體素質和武術接受能力上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現今武術課教材內容與普通高校學生身心發展水平不適應,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高校武術課程設置中,重競技輕理論的現象較為嚴重,有的學校甚至根本都不安排學生上理論課。理論教學課時在實際教學中基本無法達到現行教學大綱的要求。武術因其專業性在教學上不同于一般體育課,選修課學生在學習武術技能的同時還要學習我國的優秀傳統武術文化[4]。這種只重視競技而輕視理論的武木教學方法,違背了理論聯系實踐的教育指導思想,這大大影響了大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同時也造成武術教學的惡性循環。
武術教師是普通高校武術教育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和具體組織者,高校學生提高武術認識和掌握技術能力都需要武術教師的親自指導,武術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教學業務能力決定著高校武術教學的質量和成效。因此,加強武術師資建設優化武術師資隊伍,是提高普通高校武術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建設一支高水平、綜合素質高的武術專業教師隊伍是新背景下普通高校應該認真對待并著力解決的首要問題[5]。一方面,為了解決高校擴招帶來的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高校應加大武術專業人才的引進工作,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政策,嚴把引進人才的質量關;另一方面,各學校應根據教師實際情況,對現有武術教師進行教師職業道路、教學業務和專業技能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武術教學水平為根本,在提高武術任課教師自身的素質基礎上,加強教學工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現有武術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
武術教學方法是實現體育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傳統的武術課在教學手段上顯得單調、枯燥,基本上采用了單一的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進行練習的方法,較少采用更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興趣的娛樂性、對抗性教學手段和方法,導致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90 后大學生個性突出更喜歡的是武術教學的豐富性,教學方式的娛樂性和靈活性。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應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為最終目標。武術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將武術教學重點轉變到以開發大學生創造力和興趣性上,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替代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武術基礎與掌握程度,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有一定武術基礎的學生,可以采用完整武術教學方法,而對基礎稍差的學生則應區別對待采用分解教學法,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武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從學生的身心出發采用學生更感興趣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動作表象意識,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學習武術教學內容[6]。
在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中,由于武術動作數量較多,武術套路結構較復雜,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堅持進行強化練習,才能達到對所學武術動作的記憶和掌握。傳統常規武術教學一般是教師一人組織而學生集體跟隨練習的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感到厭煩而提不起練習武術的興趣。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為單位的練習方法以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小組單位練習是根據每一個學生對動作掌握的不同情況,實行強弱搭配合理分組,每一組成員在教師的指導和小組長負責下進行輪流練習,組員之間對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可以進行及時的檢查并立即糾正,從而可以起到以強帶弱,相互提高的良好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各盡所能、發揚團隊合作精神互幫互助,從而讓學生真正主動的參與到武術教學中來,變消極、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積極的探究式學習。實踐證明,小組單位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以提高學習能力。
武術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全面熟悉和掌握武術基礎理論和各項武術技能,更重要的應該是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而目前大多武術課的考核評價多數采取終結性評價,只注重學生整體武術套路完成的情況,而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定和學生個體學習的差異性。必須改革現有的武術教學考核評價方式,盡量淡化技術要求,而加強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體育教學應盡量使用多元化評價標準,武術教學也應該如此。因此,武術課程教學評價指導思想應從單一的評價視角轉向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標準。建立一整套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多元化科學評價體系,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從而促進武術教學工作更好地發展。
[1]孫加記.當前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貿,2011(3):155-156.
[2]王建華.中小學武術教材建設的回顧與今后走向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6-37.
[3]李勝恒.我國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0(7):59-60.
[4]諶俊斐.新形勢下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1(21):80-81.
[5]謝宗皖.論高校武術課教學效果的提升[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1(4):106-107.
[6]鄭媛.論我國中小學武術教材的發展演變及其歷史經驗[J].浙江體育科學,201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