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明

我的現(xiàn)場化課題,萌生于十年前海灣戰(zhàn)爭,其時希望課堂走出計劃教育模式,而有一個即時性的運作。當時《追求“課堂教學現(xiàn)場化”》的發(fā)表,竟被視為課改的一面新旗,而我對此似乎也十分自信,于是展開課題實驗并推廣之。在這十年間,我自己沒有間斷去做,而課題在河南、福建等地實踐中也都獲得了不錯的反響。甚至在運作模式上,一些教育報刊和武鳳霞、薛瑞萍等名師,都為這個理念的充實做了很多。
在2010年11月23日,因了美好的機緣,現(xiàn)場化課題和新苑學校的老師們有了一個美妙的接觸。而這一次,因為空間的貼近,使得我有更多的時間去學校,聆聽老師們的教學,并與她們互動、切磋。在教研會上,大家真誠交流,積極展望,極大地改變了以往教研活動的刻板和僵化。
在課堂現(xiàn)場化所設(shè)定的四個大程序(走近學生、開放學生、課堂有序化、課堂師生共建)里,我們強調(diào)抓手,沒有著落感的不去嘗試;同時不施壓、不給包袱,從最簡單易行的地方開始,注重讓細節(jié)說話。
我們從三人互動小組開始,一步步走近和走進學生,了解、關(guān)心和幫助他們,并有意識地將家庭和學校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努力去解決好一個個課堂問題;課堂問題解決不了的,再延伸到社會和家庭,嘗試去做好一件件可以做好的事。并強調(diào)小步走,不高舉高打,不虛浮伸張,使課題活動不知不覺、扎扎實實地走進了教學之中。同時我們還強調(diào)相信自己,從心出發(fā),聽從良知的指引,每個教師一定要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運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而不必刻意仿套。
但具體到課堂展示時,我們還是作了細密的安排,讓錢娟老師引領(lǐng)在前,教學較優(yōu)教師其次,年輕教師個個不落下。而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像季老師等,則著重于發(fā)揮經(jīng)驗優(yōu)勢。沒有想到,很快地,很多年輕的老師都躍躍而試。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就是在下一節(jié)課堂上,不少年輕老師總是有意識嘗試并凸顯上一個教研會感知到的一些新經(jīng)驗。漸漸地,有不少老師齊然而“冒”,令學校的課堂嶄然一新。啊,這真是一場場足以令人長時間難以忘懷的溫馨場景!
有不少老師甚至很主動要求阮校長約我去聽課;而每一次教研活動,以及交流總結(jié)會上,她們所言頗能切中肯綮,而及達教育某一側(cè)面及細節(jié)之精微。后來,隨著課題的不斷深入,新苑老師們在理解教育、理解學生的生命意識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少人動情甚至是噙著淚水講述著與班上孩子的故事;而她們對教育的無數(shù)細節(jié),對于教育即時性發(fā)生的一切,都有了更細膩更深刻的認識。
能夠溫享日常教育生活片段和耐心于日常生活的期待,這就是真的教育。真的教育一定是和風細雨,而絕非雷鳴電閃。特別是愈至實驗的后期,因為關(guān)注的深入,很多老師盡管并非班主任,但一樣都多了關(guān)注學生的敏銳而溫仁的心靈。
再次,我還想重溫“現(xiàn)場化”的一些要點。正如以前在學校櫥窗里所展示的,有一個宗旨(“生命的在場”),兩個界說(“課堂重在現(xiàn)場的即時運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一個起點(“由生活喚起體驗”)和一個要求(“關(guān)注學生的細節(jié),由活動推進教學”)。
重溫這些要領(lǐng),意在說明“行動”永遠是教育里的第一要著。實施現(xiàn)場化困難很多,但無論如何,認識了學生,傾注了情愛,才可以真正開始談及教育。所以,在新苑的“現(xiàn)場化”,就是從觀察學生開始,讓三名老師自愿組合,或主講或觀察,課后交流討論。幾個循環(huán)下來,這個模式效應就顯現(xiàn)出來了。當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學生后,特別是開放學生感受到了更多活力場后,我們即強調(diào)教師對生活的理解。法國著名學者埃德加·莫蘭說,“必須把信息和資料放置在它們的背景中,以使它們獲得意義”。教育最不堪的,就是使學生的背景與意義網(wǎng)破碎并碎片化。
當然,走向生活,會使教育更加繁復、而具有不確定性。在這方面,我大體上有這樣的感受,即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的老師,理解起現(xiàn)場化,要好于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我提出老師要有溫和的理想主義,要有對庸常而瑣碎生活溫情的體驗與靜享,當然,它還應另具一份對于生活現(xiàn)象細膩而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這個過程是緩慢而奇特的,有一些老師已品嘗到了這生活發(fā)酵的酒的美妙。
而與此同時,作為一種理念,“現(xiàn)場化”雖然經(jīng)歷了從理念到操作層的轉(zhuǎn)化,但仍然需要依賴于更為復雜而繁復的技術(shù)支撐,在追求完美課堂的路途上,需要不斷地積累技術(shù)與經(jīng)驗。而且,新的未來的元素需要一點點地培育,需要一點點地還原到課堂上的孩子感到安全舒適的狀態(tài),這就是教師非常辛苦的地方。而這個節(jié)點上,技術(shù)性的保證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另外,還含有這樣的一種訴求,一切技術(shù)性運用,都旨在教育培育的“順天致性”。它一定是人性的,人道的,非破壞性的。而要這樣做,就是一個非常小心、耐心的慢活了。我記得在去年的教研會上,剖析了一些全國知名教師的課堂,他們注定都難逃教育倫理的過濾。在我看來,教育雖然難以徹底改變某些人性,但不能刻意地制造一個問題。而《論語·述而》謂“子不語怪力亂神”,應視為教育的一個基本信條。
復次,再回到凝聚集體心力和智慧的課堂上。
做教育切片,進行課例剖析,反思自己的課堂,以及凝思課題和心得體會,無論是聽課評課上的靜靜的思悟,還是教研交流會上的放膽心得暢談,以及正式登臺授課上勇敢的展示,招招式式,都力求具體而精到,新穎而別致。錢娟老師的一年級識字課上,孩子們爭先恐后,稚嫩的發(fā)言竟然活力四射。而在何燕老師的《畫家和牧童》課,我們一同剖析了文本所缺乏的當代平等與尊重的意識。而在胡琴老師《一面紅旗》教研會上,我們又分析了特定情境下面包的價值,以及自近代以來我族心靈深處的傷痕……當然,我更感興趣的是,老師們漸漸放開了自己,竟至于愈至后期,愈益抑揚頓挫,起承轉(zhuǎn)合,聲情并茂地講述起自己的“教育經(jīng)”了。她們談看法,切實而講成效,新穎而有獨到之體會,因而毫不夸張地說,這次課題實驗以及其教研的文集,無疑又可以作為一所學校,或一個地區(qū)扎實有效地推進教育的成功的范例。
三年風雨兼程,在克服了資金不足以及其他諸多辦學困難之后,校長阮紅旗女士和她的班子、全校老師們,已經(jīng)將學校的教育內(nèi)涵煥新。由于別具會心的教育睿智,在教育管理上,她又大大地拓展了我的“現(xiàn)場化”的施用范圍,令我感動和感謝。我想,這在她可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工作風格,因為她的眼光始終是開放的。德高望重的朱永新老師在微博里有一段話非常好,他說:“教育這個東西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學校里、課堂中,教育真的是非常開放的,是和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事件,如果我們打開這個眼光再來看教育,我們也許真的能看到更多的生機。”
的確,這個課題之所以做得低調(diào)、扎實而深入,還與教育者的教育心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課題初始時,我們沒有如臨大敵,而是帶著輕松游戲的心態(tài)去嘗試。我深知,尤其在小學,孩子才剛剛成長的環(huán)境里,任何的做法與嘗試都要慎之又慎。而老師的心態(tài)則直接關(guān)系到在教室里的孩子的心情。孩子們的學習如果缺少了安全與保障,以及興趣和引導,就基本與痛苦及難耐相伴隨了。“所有課堂的起始,都應當從剛生產(chǎn)出嬰孩的媽媽那里去學習經(jīng)驗。”正是帶著這個最本初的想法,或者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原始的“保證”,教師的愛心傾注更多了,孩子在教室里的表現(xiàn)就更為主動而積極了。我有多少次走在課間的校園內(nèi),孩子們的喧鬧聲甚至可以用“沸反盈天”來形容,但讓人更喜歡了。而且,我還有幸在六年級魯老師的班上,嘗試地上了一節(jié)小語課(后來整理成《既要棲居于古代又要活在今天——〈兩小兒辯日〉課堂實錄》)。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可以在小學的課堂上一節(jié)課,而且還是古文課。啊,既是幸運又是冒險,不過一切很好。
另外,課題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老師們都學會沉思和反思。沉思不一定使思想深入到何處,卻可以使人因為臨事而沉靜起來,以免于種種浮躁、蠱惑與沖動。習慣的力量,非良性環(huán)境的力量,都常常在我們的身上打下印記,而反思在過濾,會濾掉我們身上所習染的種種“毒素”。同時,大家對于一般流行了多年的公開課也有了一些警惕——學會用一些教育倫理來審視自己的課堂,盡量順乎教學的自然流程,而不作過多的課堂控制術(shù)的使用。使用課控術(shù),肯定會制造出一些驚人的效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以此作為誘因并以此衡量授課的策略選擇,都有可能走進“育”人的陷阱,最后可能是修辭浮夸,“吹”風熾烈,讓學生陷入另一種隱性的被宰制的境地。買櫝而還珠,幾乎是一種屢試而不爽的“效應”。
但因為呵護,出于熱愛,知道嘗試與創(chuàng)新之可貴,很多老師都敢于暴露自身的問題,而大膽是會出新、出彩的。正因為如此,她們作為維護課堂生命的人,使課堂常換常新。我感到,每一次的課堂上,每個老師都結(jié)合自己的特點與優(yōu)勢,不斷地嘗試著,努力著,這正說明我們沒有放棄對課堂的恒久而永新的信念與追求。這一點,再回顧課堂錄音、視頻,或是看看文集中老師的課堂實錄,以及一些精到的聽評課點評與心得體會,就可以知道。而這些,包括共寫教育敘事,注重實踐和體驗的身心成長在內(nèi),都使教育不再是異于己身的存在。而每一次努力地求新求變,都是對優(yōu)質(zhì)資源的積極理解與吸納,從而豐富心靈并提升了精神。我想,經(jīng)過了這樣一個扎扎實實的實驗過程,特別在一個個感人的細節(jié)與思考里,我們對教育,對幼兒教育,較之以前自然有了不一樣的體會了。
教育是美好的,我們一齊見證著教育的進步,共修著教育的福果。愿新苑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安徽銅陵市中等職業(yè)教育技術(shù)中心)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