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西安 710063)
21世紀,隨著信息時代社會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圖書館界面臨著嚴峻的理論和現實問題?,F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客觀知識的空前活躍,虛擬空間的便捷與交互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圖書館社會形態與知識形態——由單一的物質實體形態轉變為實體形態與虛擬形態相互依存的交互形態。圖書館交往實踐的時空化,知識傳遞的數字化、傳遞形態的網絡化大大拓展了圖書館存在的價值空間,圖書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藏書場”,而是一個整合多種功能,擁有多維空間的“知識場”。這種“知識場”因歷史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日益呈現各具特色的社會形態,圖書館價值評價也呈現主體多元化、價值多樣化趨勢?!?〕宏觀整合、微觀突破是圖書館學評價理論不斷深化的旨歸。
西方學者對圖書館評價問題十分關注,影響深遠的成果有:1973年奧爾(R.H.Orr)發表的《測度圖書館服務的好壞:探討定量評價的一般框架》〔2〕,1977年蘭開斯特(F.W.Lancaster)的《圖書館服務的測度與評價》〔3〕,1982年巴克蘭德(M.K.Bucland)發表的《圖書館好壞的概念》〔4〕,以及之后萊恩的知覺理論〔5〕和帕拉休拉曼等人提出的五個層面理論,也稱SERVQUAL模式〔6〕等。我國圖書館評價研究雖較西方起步晚,但近年來也成為學界一個熱點話題,而且呈現百花齊放態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模式:“測驗與測量”模式、“描述”模式、“判斷”模式?!皽y驗與測量”模式追求建立精確、量化的指標評價體系,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建立數學模型等,其顯著特征是測量技術在評價中的大量應用;“描述”模式側重確定圖書館評價規范性、共同性的系統性目標,用評價目標評價客體圖書館發展水平,其顯著特征是評價者所依據的系統性目標必須具有權威性和客觀性,保持價值中立;“判斷”模式是把“測驗與測量”模式與“描述”模式結合起來,把系統性目標進一步定量化,通過定量測評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圖書館整體評價指標體系。這三種評價模式優勢互補,在一定時期客觀上推動了圖書館事業的健康發展。但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主要表現以下三個方面:
根據張廣欽調查,2005-2010年發表的關于圖書館評價的181篇研究論文中,理論研究的論文僅3篇。〔7〕絕大部分都是針對確立指標體系、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建立數學模型等,有關圖書館評價目的,原則、主客體等方面的研究寥寥,尤其缺乏哲學視野的審思。圖書館是知識本質、技術本質、社會本質的統一,也就是說,圖書館作為人類的文明成果,是與人類知識、人類技術、社會生態環境互動的結果。〔8〕圖書館評價不僅是對圖書館知識形態、信息技術形態、社會組織管理形態的評價,而且是對具有一定歷史時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會現實特征下的圖書館整體形態的評價。但“測驗與測量”模式忽視了圖書館作為精神文化存在和社會存在的隱形力量和無形價值,一味的追求“量”而忽視“質”;“描述”模式則過分強調圖書館評價標準的規范性和共性化,忽略了圖書館的個性化和特色化;“判斷”模式雖揚棄前兩種的質量關系,但研究視覺和領域僅僅停留在圖書館評價的某一時期、某一類型或某一種發展形態,仍未實現全面性、整體性突破。
圖書館評價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評價過程是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體現在具體研究方法上,就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但無論是定量、還是定性,都不是圖書館評價的最終目的,而是衡量圖書館價值的一種手段?!?〕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反映主體對圖書館及圖書館價值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實現創造更大價值的目標。因此,評價本身是個體不斷提升和完善的過程,評價要淡化鑒定、分等的功能,更要強調激勵、促進的功能。評價應更多地關注被評價者個體的差異??v觀以往的評價模式,在主客二元對立的“對象性”思維主導下,評價客體的生命價值被輕視,評價主體的外在性與權威性,標準的預設性和統一性,功能的控制性和規范性,造成了評價行為的單向度性。評價有時甚至蛻變成一種身份的壓制和任務的執行,評價客體的現實困境和價值需求常常被忽視。
評價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評價主體,二是評價客體,三是評價主客體關系。因此,評價過程本質上是評價主體與客體在理解和溝通的基礎上,個體價值觀參與在內共同協商的過程,是評價主客體之間彼此接納、融合以達到共識的過程。但比較以往的評價模式,在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主導下,不同評價主體分別站在不同的價值立場和背景下進行同一個評價活動。不同主體的“前理解”不同,價值觀念和評價標準自然不同,對同一個客體的評價結果甚至大相徑庭。〔10〕理論研究上的模糊必然帶來實踐領域的混亂??陀^上也促成了兩種不良現象:一是以偏概全,試圖以某一類評價代替整體評價;二是以統一代替綜合,試圖建立一個能夠包攬全局的圖書館評價系統?!?1〕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圖書館評價體系的科學化、合理化進程。
評價活動主客體結構的一個特殊點,就在于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中的價值主體的重合性或重疊性。〔12〕黃如花在《論圖書館評價主體》中認為圖書館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所謂圖書館評價就是衡量圖書館對社會發展、公眾素質提升的貢獻,從而幫助圖書館獲得更高的認可和資助?!?3〕評價服務的質量的最終標準是它滿足或意欲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4〕也就是說,評價者評價的不是圖書館本身的價值,而是圖書館對個體、用戶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與認知活動的主——客體關系不同,評價主體與價值主體具有某種重合性。這種重合性必然包含著自我相關,必然涉及到自我相關效應。評價主體的立場、需要、興趣、意志、情感等必然會通過評價標準的選擇參與到評價當中去,影響評價的客觀合理性。由此可見,評價活動不單單是主客關系,而是主客體交互關系。以往的圖書館學評價研究,大都信奉一條原則:保持評價的客觀性,不要滲入任何主觀因素。表現為兩種現象:一是客觀主義,即忘卻自身而假定他人的客觀性;二是絕對主義,即認為評價活動可以在單一的視域內被表述。主體間性是20世紀哲學極為凸顯的一個概念,它顛覆了以往認識論中的主——客二元對立關系,主張在主——客——主交互關系中認識事物的關系。體現在評價活動中就是提倡在主——客——主的交互關系中,以共同客體為中介,通過主體之間的價值理解和視角融合,促使評價客體的發展完善?!?5〕因此。主體間性的價值評價模式有利于和諧評價文化的營造。有三個基本特征:
2.1.1 主客價值關系的和諧。以往的評價模式中,評價者被當作是當然主體,評價者與與被評價者之間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評價的目的只注重評價結果的獲得,評價者主宰評價的全過程。主體間性評價模式,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是一種交往互動的關系,都是為了促進發展而積極參與溝通交流的主體,評價不僅是獲得信息數據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話獲得尊重和理解。評價標準不再是預設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開放的、靈活的。評價者充分尊重被評價者獨立體的“個性”,考慮他們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被評價者也充分尊重評價者的規范化、標準化要求,不斷改進自身不足,不斷發展完善。
2.1.2 主主價值關系的和諧。管理者、用戶、第三方等都可以成為圖書館的評價主體,多元的主體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背景下進行對同一客體的評價。不同主體的“前理解”不同,評價標準和結果就會大相徑庭。主體間性地評價不是取消他們的分歧,而是主張對不同主體的價值觀給予尊重和理解,通過共同參與,不斷的跨越自身視界,與其他視界相融合,在這種“視覺融合”過程中,不斷的對原有價值觀的修正和完善,實現主體精神的生成和創造,形成具有“類主體”特征的新的價值觀。這種新的價值觀既有類的聚合性和整體性,但又有各自的獨立性和差異性,是一種和諧共存的價值觀。
2.1.3 個體生命價值和諧。和諧的價值評價文化應具有人性關懷、生命發展的功能。評價過程是在雙方理解溝通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被評價者個體差異,評價參與者彼此融合已達到共識的過程。評價應由預設走向生成、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片面走向全面,通過不斷對話理解來尋求一個相對合理的標準,實現被評價者的個體差異和社會理性要求的辯證統一,從而激發個體內在潛能,彰顯生命價值。
從哲學層面上講,圖書館價值,不僅包含圖書館使用價值,而且是對真、善、美、利諸種價值的總概括。使用價值是指客體能滿足主體需要,對主體有用;哲學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有益,能促進主體的生存、發展、完善。圖書館評價不僅是對圖書館實用價值的評價,更是對圖書館整體普遍價值的評價。圖書館價值評價就是對圖書館價值正確地評估、揭示、解釋、預測、計算、權衡,促使人們自覺地從事圖書館的價值開發、創造與實現活動,是圖書館實現和創造價值的參照系,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因此,不能用真理一元論的觀點理解評價的對與錯,而是一個合理性問題。圖書館價值評價合理性有三個尺度。
2.2.1 “真”的尺度。就是指評價所依據的事實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圖書館的認知是否合理。評價活動不同于認知,但又依賴認知。圖書館作為一個價值客體,有著自身的結構、要素、屬性、功能和因果規律,能否客觀公正地認識、揭示圖書館的本質和規律是評價合理化的前提。二是對圖書館的價值認知是否合理。圖書館本身并沒有價值,圖書館的價值就在于它對主體的效應,即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對圖書館的價值認知就是指對圖書館促進社會生存、發展、完善的效應的認識。能夠準確反映圖書館價值是評價合理化的重要條件。從認識論上講,以上兩點都是評價活動中“真”的問題。
2.2.2 “善”的尺度。就是指評價主體所選擇的評價標準是否有利于主體(特別是社會主體)的生存、發展、完善。圖書館評價都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不同評價主體由于各自的立場、需要、利益等不同,即使所依據的材料符合客觀實際,但選擇的價值評價標準不同,對圖書館的評價也會不同甚至相反。在多元化評價標準中,最根本的是要看主體所選擇的評價標準是否促進社會進步、完善、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評價就是“善”。
2.2.3 “美”的尺度。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評價判斷的形成過程是否具有邏輯上的自洽性、和諧性、簡明性;二是要看價值主體是否有愉悅效應。評價活動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依據的事實材料,所選用的評價標準,所依據的參照系,與所得出的評價結果之間,不僅應當具有邏輯的嚴密性、自洽性,也應當具有美學意義上的和諧性,明快性。此外,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具有“善”的價值,也具有“美”的價值。圖書館的外觀設計、整體布局、環境等不一定符合“善”的尺度,但從審美尺度來講,它是合理的。
圖書館評價是一個由多種因素、多個環節組成的復雜過程,一方面要了解這些因素、環節的規律和特征,另一方面要加強圖書館評價宏觀體系的研究。以往的圖書館學評價研究,較多地傾力于微觀層次,如圖書館內部工作環節中的工作方法、工作效率以及管理問題等,對圖書館體系合理和優化的規模結構和類型結構以及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態研究不足。微觀研究雖有利于圖書館學實踐中現實問題的突破,但卻不利于學科理論建設的整體推進。21世紀圖書館學評價研究,應繼續對當代圖書館社會實踐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進行縱深層次的拓展,同時也應傾力于圖書館學評價理論體系整體框架的構建。對微觀研究的成果進行整合,在整合基礎上不斷突破,在突破基礎上實現新的整合,實現21世紀圖書館學評價研究的良性互動。
1.段小虎.圖書館學術研究中的“論域”問題.圖書館論壇,2013(6):26-32
2,14.S.A.Stephened.Costing and the Economic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Aslib,1984:240-257
3.Lancaster,F.W.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s,1977
4.Buckland,M.K.Concepts of Library Goodness.Canadian Library Journal,1982,39(2)
5.Line,M.B.The Concept of“Library Goodness”:User and Library Perception of Quality and Value.
6.Coleman,V.et al.Toward a TQM Paradigm:Using SERVQUAL to Measure Library Service Quality.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1997,58(3)
7.張廣欽.圖書館評估概念與模型:發展史及方法研究書評.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3-10
8.楊文祥.21世紀圖書館的理論起點、歷史任務和研究思路.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2):27-31
9.劉亞玲.圖書館基礎理論的解構與重建.圖書館論壇,2012(5):6-9
10.劉亞玲.“價值立場”在圖書館學研究方法中的沖突及其科學建構.圖書館學研究,2013(11):2-4
11.齊向華.圖書館評價類型及要素分析.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1):38-42
12.馮平.評價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3
13.黃如花等.論圖書館評價的主體.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5):34-44
15.吳國林.主體間性與客觀性.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6):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