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天津市青少年科技中心 天津 300191)
在科學素質教育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總體上講,圍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幾點進行:①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②獲取新知識的能力;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語言文字表達能力;⑤團結協作能力;⑥社會活動的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國中、小學課程設計有了可喜的變化,教學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學科課程和科技活動相結合的功能,為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為此,在制定學校科技活動計劃時,應注重加強科技活動內容的設計和安排。科技活動的內容要做到多層次、多樣化,從不同側面為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提供豐富的內容。
結合筆者幾年來的工作實踐,重點探討如下4個方面內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往往建立于良好的興趣及適當的引導之上。興趣的意義在于,它能夠不斷地吸引青少年,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使青少年持續不斷地、全神貫注地做他所感興趣的事,抵御其他誘惑,不受外界干擾。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調動青少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其主體性,發揮其創造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韋鈺說過:“什么叫科學家?科學家就是長大的孩子。他永遠存在那種好奇心,那種進取心去探索。”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科學興趣就是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發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學習興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能作為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手段,又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強烈動機,促進學生緊張地、長時間地開展認知活動,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穩定的個性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課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學習研究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
科技活動可以改變以往學生不論什么內容都只能面對教師和黑板的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輕松的學習環境,使活動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在興趣中自主的培養起對科學的熱愛。
科技活動的豐富內容,改變了以往課堂中死氣沉沉的氣氛,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熱情,讓他們興趣昂然地學習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與生活的實踐能力。
青少年處在身體的發育期,同時也是思想上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期。學生參加科技活動,有利于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通過具體的活動,不斷引導青少年有目的地去觀察、測量和試驗,從中對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這樣很自然地樹立學生們的科學世界觀,比教師在課堂中空教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更有效。因此,科技活動對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無疑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4年,我們舉辦了創新設計大賽,題目為“小風車”提起重物。比賽的目的是使參賽學生利用物理課程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指導實踐,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又例如,紙牌承重比賽,吸引了許多學生設計了多種多樣的方案,在全市產生了積極影響。
每年舉辦的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生自己設計并制作創新作品參賽,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尤其是通過對獲獎學生進行跟蹤調查,這些已進入高校的學生一致認為大賽促進了自身的成長。
愛因斯坦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那就是教育。”那就是想忘也忘不掉的,習以為常的,已經融入生活的習慣。
科技活動與其他教育形式一樣,都是為實現教育目的,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將他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它也有自身一些特點:
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在科技活動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科技活動由學生自辦,活動內容由學生自選,活動組織由學生自理,可以說,科技活動是學生自己的活動,他們是活動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只起輔導作用。只有遵循自主性、實踐性的原則,才能使青少年在活動中得到良好的科學訓練,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實踐活動不受“學科”課堂形式的制約,活動項目眾多,組織形式靈活多樣,講求實效;參加的人數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短,方式可集中也可分散;活動的指導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專門的校外人士,甚至是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活動質量、效果的檢查、評定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采取匯報表演、娛樂競賽、成果展覽和報告會等方式,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廣泛接觸社會,接觸生產實際,接觸實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自愿選擇參加,只要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青少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展的各種實踐活動,都可以創造條件開展。如“薊縣”生物環保考察生物夏令營活動,通過野外實際考察,開拓了視野,使學生得到充分鍛煉。
理論和實踐證明,一個人只有對他酷愛的東西,才會孜孜不倦地鉆研,鍥而不舍地追求。科技活動就是讓青少年在活動中得到教育,在愉快的氣氛中把學習知識這一艱苦的智力活動轉化為喜好、熱愛、追求,進而上升為自覺地探索、頑強地拼搏。這就要求活動要有趣味性、生動性,讓參與者充分去感受,從而開發智力、提高能力,在活動中不斷增長自信心,不斷獲得自豪感與成就感。
科技教師在學生實踐活動所處的地位和他們所肩負的任務對其素質有更高要求。
在 2005年創新設計大賽“桿秤制作”中,由科技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畫圖、自己制作桿秤,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測量,如何修正偏差,而且在實驗中還培養學生如何設計記錄表格、記錄實驗數據等多種能力,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科學探索精神。
科技教師不僅自己要有高尚的師德,而且要自覺創造優化德育環境,使科技活動呈現出德育的氣氛和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科技活動的德育功能,潛移默化地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科技活動中。
活動中教師的輔導作用,正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積極創新精神。那種不信任學生而越俎代庖的作法,只能壓抑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窒息他們的創造精神,不會給科技活動帶來什么積極效果,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
科技教師首先要精通輔導活動的內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熟悉活動內容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課題、新成就,科技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知識的積累和更新,加深對相關學科的學習和了解。當前許多科技活動項目,往往不是獨立的,是多種學科知識以綜合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如果不廣泛獵取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就難以勝任輔導工作。
科技活動是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要求科技教師具有較強的活動實踐能力和精湛的輔導藝術。教師需要轉變觀念,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在科技活動中不能簡單地把科技活動理解為學科課程的延伸或補充。科技活動是從學生的需要、興趣出發,以活動作為基本形式。從促進學生身心素質整體發展的意義上來說,是與學生課程同等重要的教學過程,通過科技活動的規范化建設與學生課程的活動化有機融合,共同完成素質教育的使命。
總之,加強學生的科技活動實踐能力,應因地、因校制宜,根據活動目標,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使其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在開展科技活動的過程中,轉變傳統觀念,提高認識,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參加各種科技活動,使學生整體科學素質全面提高。
[1] 許士軍. 讓小學生在游樂中學科學[M]. 北京:光大出版社,2008.
[2] 婁肇昆. 播種希望[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Z].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