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圖書館 江蘇南京 210018)
金秋,正是收獲的季節。我國圖書館界迎來了一件盛事,即第一家以“圖書館”命名的省級圖書館——湖南圖書館110周年華誕。歷經百十載,湖湘同仁恪盡職守,砥礪前行,傳承文明,嘉惠學林,才俊輩出,引領閱讀,譜寫了圖書館員櫛風沐雨、默默奉獻的感人篇章。張勇館長暨《圖書館》編輯部約請業界人士以筆談方式暢敘感悟、交流互鑒,以此紀念館慶,恰好契合了湘圖“厚學篤行、致知弘文”的館訓。作為公共圖書館領域的一名親歷者,添受邀者之列深感榮幸?,F結合這些年的工作實踐,談點個人的所思所感,以就教于大家。
作為60后的一代人,我們是幸運的,適逢國家高考制度的恢復和改革開放國策的確立。驀然回首,自三十二年前跨入華東師范大學校門攻讀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以來,個人的命運已然與圖書館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飲水思源,滬上求學的七載光陰(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學習),奠定了我步入圖林的專業根基。每當回憶這段青蔥歲月,文史樓里的聽講、麗娃河畔的誦讀、圖書館中的博覽、夏雨島邊的研討,種種場景尤如蒙太奇般地閃現于腦際。無論是專業課程、還是選修科目,都能激起那時青澀的我的興趣。任課老師的講解,資深導師的點撥,學術爭鳴的參與,業務實習的安排,系科之間的互動,校園活動的組織等,無疑成為當時莘莘學子汲取知識養分與培育綜合素質的最佳所在。時光荏苒,記憶愈深。時任系主任陳譽教授、孫云疇教授、顧廷龍先生、潘景鄭先生、宓浩先生、(美)李志鐘教授、馬遠良研究員、須一平研究員、周銘德研究員、羅友松老師、刁維漢老師等一批知名學者授課指導的情形歷歷在目。正是匯聚了資深專家們的智慧與思想,同時受益于母校的文化底蘊與開放教學的理念,那一時期華東師大圖情專業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位于全國前列。除了專業課程之外,外語與計算機課程也是必修科目,跨系科的選修科目則為學子們的志趣愛好提供了彈性選擇。正是在那種有序而不失活躍的學術氛圍熏陶下,我接受了正規而系統的專業教育,增強了立志圖情事業的責任意識,打下了服務圖林的業務基礎。
如果說七年的高校專業學習成為我立志圖林事業的起點的話,那么,自1989年8月起入職南京圖書館至今的二十五年,則是我親歷并見證中國當代公共圖書館事業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也是個人伴隨事業發展體現專業價值、服務廣大讀者展示職業水準的人生忙碌并快樂著的歷史時段。
南京圖書館與湖南圖書館均是歷史逾百年的省級公共圖書館,〔1〕有趣的是,兩館均是在清末重臣端方先后出任湖廣總督和兩江總督期間創設的,且由知名學者陳慶年先后出任上述兩館的監督與坐辦,〔2〕可謂館緣深厚、理念同源。自履職以來,個人深切地浸潤并感受著南京圖書館歷史底蘊之魅力、人才匯聚之實力、業務扎實之功力?;仡欁约憾迥甑墓ぷ鹘洑v,大體可分三個時段:
這一階段,我先后在科技情報部、業務研究室、輔導部、辦公室等崗位任職,從事過科技書刊巡展、專題參考咨詢、聯合書目編制、文獻索引編撰、圖情專業授課、業務計劃擬定、館際交流合作等工作,個人角色也逐步從單純的專業技術人員向業務型的管理人員轉型。館內外一批資深專家和前輩如汪長炳、錢亞新、盧子博、潘天楨、柳定生、楊世明、沈燮元、竺陔南、貝芝泉、張厚生、吳慰慈、孫承鑒、孫蓓欣、吳建中、王世偉等嚴謹治學、專注事業、服務讀者的品行風范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我,扎實工作、鉆研業務、提升能力成為我那時的工作重心。值得一提的是,參加1996年北京第62屆國際圖聯(IFLA)大會,增強了我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信心;與會期間通過與國外同行的面談以及隨后的書面報告,我獲得了丹麥國際基金會(DANIDA Grants)資助,作為中國大陸為數不多的受助館員,應邀參加了1997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63屆IFLA大會并順訪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此后于1998年我獲得江蘇省公派留學資格,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英國威爾士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系進修業務逾半年,由此提升了自己參與國際圖書館學術活動的能力。
這一時段,個人歷任館長助理(四年)、副館長(四年),經歷并見證了南京圖書館邁入二十一世紀及世紀初期的全過程。伴隨著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振興和發展,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館建設成為此時的工作重心。作為班子成員之一,積極參與業務規劃與項目調研,主抓基礎業務工作與信息化建設,努力做好新館開放前的讀者服務平穩過渡與必要準備。其中,重點參與的“中國試驗型數字圖書館”項目、全國文化共享工程江蘇省分中心建設項目、南京圖書館新館系統選型、南圖館藏回溯中外文書目數據庫、長三角城市圖書館聯盟活動、新館開放暨百年館慶活動等得到業界的肯定,為新館正式建成全面開放做出了應有的努力。這一期間,個人最大的感受是在任務繁重、頭緒紛雜的情勢下,通過向領導和同行請教,進一步提高了統籌兼顧、協作協調的管理能力。
這一時段,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是南京圖書館搶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機遇、主動融入事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在集體領導下,作為業務副館長,參與全面免費開放的業務決策,強化業務規劃規范與協作協調,推進特色資源建設與服務,整合中心館與流通點服務功能,加強館際交流與項目合作,開展課題研究與學術研討等。令人欣慰的是,借鑒國圖、上圖做法,結合本館實際,倡設業務管理部;統合(包括文化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全省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的管理、協調與培訓工作;牽頭做好南圖迎接文化部第四、五次評估定級驗收等項工作,獲得了業界的充分肯定。這一時期,個人感受深刻的是圖書館事業要與時俱進,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有所創新,相互借鑒,攜手同進。
歲月如梭,人生匆匆。古語曰:年逾半百知天命。不經意間,作為圖書館界的一員,我已步入了知秋悟道的年份。面對日新月異的從業環境,面對日益變化的服務訴求,圖書館人應該堅守職業準則,當以先賢為范,努力踐行,開拓進取,才能促進圖書館事業的歷久彌新、弦歌不絕。
清楚地記得當時還是大三學生的我,最早發表的學術文章是刊載在《江蘇圖書館學報》1985年第4期上的題為“圖書館要為改革做準備”的譯文,由此開啟了自己學術研究的筆耕之旅。從圖書館事業發展戰略到基層圖書館建設對策、從文摘綜述工作到書目索引編制、從信息資源建設到公共服務定位、從南京圖書館志續編到江蘇公共圖書館志編撰、從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到數字圖書館服務、從國外學術編譯到向國際同行信息推介、從圖情基礎理論探討到生態圖書館研究,成為這些年來工作實踐中針對性地開展應用型學術研究所涉及的方面,迄今仍保持著思考與寫作的習慣。個人認為:保持對業界發展態勢的敏感度,結合專長與興趣,堅持業務研究與寫作,是一名研究館員的應具能力?;仡欁约翰凰愣虝旱膱D林經歷,盡管取得了些許成績,但與業界前賢與事業要求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今后我的工作重點應更多地在發現和培養新人方面。而要保持對事業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惟有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筆耕不輟、持之以恒,才是堅守圖林、服務圖林的內生動力。
圖書館作為人類記憶的社會裝置,在當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與社會教育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如國際圖聯(IFLA)《公共圖書館宣言》所稱:公共圖書館作為當地獲取知識的門徑,應為個人及社會團體的終生學習、獨立決策和文化發展提供基本條件?!?〕隨著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的典范,公共圖書館毋庸置疑地發揮著公共服務主陣地的作用。包括湘圖與南圖在內的各級公共圖書館,正在成為所在區域公民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間,成為信息世界有序化的社會公器和激發創新的最佳場所。科學認識和把握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充分高效地履行其服務職責,不斷提升圖書館員素質,努力擔當引領信息揭示、促進技術應用、激活資源開發、推進服務深化的行業責任,是圖書館管理者、工作者、研究者及社會各界和廣大讀者需要共同思考、協同探究的重大現實課題。公共圖書館社會職能與功能拓展,既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需要闡釋的學術范疇,更是圖書館服務領域需要不斷適應的現實內容。對此,我們應該勇于并樂于接受這樣的新挑戰。
1.江蘇省文化廳,南京圖書館.江蘇公共圖書館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2.湖南圖書館.湖南圖書館百年志略.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3.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2014-10-03〕.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