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圖書館 遼寧沈陽 110015)
歲逢湖南圖書館建館110周年,受邀撰寫稿件,受命的同時也有不安,因為我擔任圖書館館長工作只有四年,四年時間的所感所悟恐怕無法體現圖書館事業雄立潮頭、凱歌行進的激情與快樂,以及圖書館工作者砥礪研磨,百折不回的信念與意志。但從事圖書館管理工作的實踐對于我個人的成長確實是彌足珍貴的,因此欣然選取自己擔任館長以來的工作實踐談談所感所悟。
遼寧省圖書館的前身為東北圖書館,于1947年籌建,1948年8月15日在哈爾濱開館,1949年2月遷至沈陽,1955年更名為遼寧省圖書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第一所大型公共圖書館。可以說,遼寧省圖書館的發展軌跡折射著新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縮影,綜觀其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史,其與共和國的脈搏一起跳躍,一起成長壯大的輪廓清晰可見。眾所熟知的圖書流動站工作、大開架借閱等辦館理念和服務模式,早在上世紀50年代,遼寧省圖書館就曾進行了實踐探索,產生了較好的反響。〔1〕如何延續和發展這些好的形式、好的傳統,樹立正確的辦館理念,是我于2010年5月就任遼寧省圖書館館長后深入思考的問題。
基于這一認識,四年來,我們重點推進了覆蓋全省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為了讓省級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真正惠及全省人民,我和大家一起深入調研,努力實踐,致力探索和推行以省圖書館為中心,以地市級圖書館為分中心,以縣區圖書館為基層中心的覆蓋全省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目前,已在全省部分地市圖書館建立了地區文獻服務中心,建立分館和流動站150個;在省委宣傳部直接領導下,實施了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使全省400萬戶通過廣播電視渠道利用共享工程的資源;以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實施為契機,推廣電子資源為全省共享;2012年,組織建設了“遼寧省全民學習平臺”,并被評為2013年度省直屬機關最佳實事。
積極貫徹“公益性、普及性、基本性、均等性”的服務理念,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通過深入開展各類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動員廣大文化志愿者踴躍投身社會公益事業,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針對性和示范性的特色品牌服務,開創了我館文化志愿服務發展穩定、態勢良好的工作局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支組織嚴密、紀律嚴明、行動統一、訓練有素的文化志愿者服務團隊。2012-2013年,我館已有注冊文化志愿者3萬余人。共開展文化志愿服務500余場,服務時長超過4萬小時,受益群眾近50萬人次,活動效果顯著,社會反響良好;形成了“對面朗讀”、“手語世界”、“老年學電腦”等文化志愿服務品牌。其中,“對面朗讀”、“手語世界”等品牌活動,自2003年創辦至今,共舉辦文化助殘志愿服務活動5000余次,累計服務殘障讀者30余萬人次。由于開辦歷史久,堅持時間長,受眾廣泛,影響深遠,2009年我館獲得了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對面朗讀”活動于2012年被國家文化部評選為“基層文化志愿者活動優秀品牌項目”,于2013年被文化部授予第十六屆“群星獎”優秀服務項目。
我們還推進了公共文化流動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了遼寧省圖書館流動圖書館服務體系。流動圖書館由大型客車改裝而成,每臺可裝載6000余冊書刊,并配有手提電腦、無線網絡、液晶電視等服務設備,可提供借書證辦理、書刊借閱、數字資源查閱等基本服務。2013年8月試運行階段,流動圖書館在全運村為參會人員提供文獻借閱服務,開創了首例流動圖書館服務體育賽事的先例。2014年1月18日起,流動圖書館正式“開館”,為廣大讀者提供“定時、定點、巡回式”服務。目前,流動圖書館在沈陽市三環內共設有22個固定服務點位,形成了服務網絡。同時,流動圖書館還深入基層,為殘疾人、服刑人員等社會特殊群體和周邊郊縣的群眾提供“點對點”式服務,并深入到全省各市開展服務。此項工作也被評為2014年度省直屬機關最佳實事。可以說,經過全館上下的探索和努力,一些原有的好的形式、好的傳統得到了進一步的延續和發展,并日益形成面向社會多元化服務的特色。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同時也因其不可再生而彌足珍貴。由于歷史原因,遼寧省內收藏的古籍以文獻質量較高,藏書特色鮮明而為海內外學人和圖書館界所矚目。例如,宋元版古籍精品較多,其中一部分為初刻初印或海內孤本。在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我省宋元版古籍共入選79部;閔凌刻套印版書收藏集國內大成,陶湘《閔板書目》收錄明代套色印本130種,我省所藏在120種以上;殿版書收藏數量多,且特色突出,可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媲美;羅振玉(中國近代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藏書完整豐富,既有宋元佳槧,也多名家抄校;明清小說數量多,品種全;清內府天祿琳瑯藏書數量較多,文獻價值較高。
國家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環境為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贏得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四年來,著力推進了古籍普查工作。通過普查,將館藏10萬冊未整理的古籍整理完畢,整理出漢文線裝書147882冊,朝日版本線裝書2787冊,并發現了一批具有特殊價值的古籍精品,如清刻本《焦氏遺書》、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御風要術》等,為館藏所缺的古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理中還發現元版書一部,為至元六年(1340)慶元路儒學刻至正修補明正德、嘉靖、萬歷南京國子監遞修本《玉海》,以及宋版藏經殘卷《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宋元豐三年至政和二年(1080-1112)福州東禪等覺禪院刻本),現已入選《國家第二批珍貴古籍名錄》。〔2〕
著力推進了古籍修復工作。自2010年遼寧省圖書館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以來,加強了修復中心的硬件建設,使硬件條件在國內同類同級別修復室中處于領先位置,可以適應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開展紙張檢測、破損定級、修復方案的制定和修復培訓等,同時開展了對古籍專題的修復,如《嘉興藏》館藏方志和家譜的修復。
著力推進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遼寧省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遼寧省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文明的傳承》、《遼寧文化記憶·珍貴古籍》等,此外,此外《遼寧省圖書館藏古籍登記目錄》、《清宮遺珍——天祿琳瑯與石渠寶笈典籍書畫精品》即將于年內出版。
著力加強了古籍宣傳工作。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積極配合文化部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三次“國家珍貴古籍特展”。特別是2013年1月,我省與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共同主辦了“遼寧省珍貴古籍特展”。展覽規模空前,是建國以來遼寧首次舉辦的全省性古籍特展。特展展出的140余種珍貴古籍,主要是從遼寧省內30余家古籍收藏單位保存的150余萬冊古籍中精選而出,其中絕大部分已入選國家級或省級珍貴古籍名錄,集中反映了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古籍書寫、印刷及裝幀的形式、特點、風格,以實物形式再現了我國古代書籍的發展歷史;2014年4月,舉辦了“清宮遺珍——天祿琳瑯、石渠寶籍典籍書畫展”。“天祿琳瑯”、“石渠寶笈”作為清代內府善本和書畫專藏,曾創造了中國古籍和書畫收藏史的輝煌,代表了中國古代藏書和書畫收藏的鼎盛階段,也比較全面地反映出乾嘉時期清內府典籍、書畫的收藏情況。流散東北的部分典籍書畫已為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博物館等機構入藏,大多是珍貴的舊槧佳作,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為了使遼沈大地觀眾能夠欣賞到這批清宮遺珍,與國家圖書館共同舉辦了此次展覽,展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
在古籍保護事業進程中,我體會到,流傳至今的每部古籍,無不歷經了千百年的歲月流轉,凝聚了先賢往哲殫心庋藏的堅韌與執著,文化典籍因此而相沿不絕,中華文化的薪火也才能代代相傳。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古籍,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公共圖書館提供全方位、現代化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公共圖書館迎來了新一輪建設高潮,圖書館建設正在經歷著根本性的變化。回顧遼寧省圖書館建館60余年的發展歷程,從在哈爾濱建館,到張氏帥府舊址,到1994年建設的3.1萬平方米新館,再到2010年省委、省政府確定加強文化場館建設,在沈陽渾南新城建設10.3萬平方米的省圖書館新館。館舍的變遷,折射出了遼寧省圖書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每一次的變遷,都伴隨著圖書館館舍條件的提升和服務理念的更新。特別是目前正在推進的省圖書館新館建設工程,從設計風格到內部布局的規劃,從信息系統建設到服務內容的設置,都體現了現代圖書館的服務宗旨和內涵。而以新館建設為契機,將遼寧省圖書館建成一個融學習閱讀、信息交流、社會教育、文化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圖書館,將現代圖書館的理念與遼寧的社會、經濟、文化相結合。同時,加強管理,建立適應事業發展的運行機制,全面提升遼寧省圖書館的辦館水平和服務功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作為遼寧省文化建設的重點工程,新館規劃用地83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3150平方米;設計藏書能力1000萬冊,閱覽座席7000個,信息節點4000個,網絡帶寬1000兆,日均接待讀者超過1萬人次,投資8.6億元。新館建設的啟動為遼寧省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充分認識到,應以新館建設為東風,確定新館建設目標及其功能定位,全面提升省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為此,從新館建設之初,我們就積極組織全館職工研究、借鑒國內外圖書館的辦館經驗,并先后組織召開省內專家學者、圖書館館長座談會論證。在此基礎上,確定省圖書館新館建設目標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標志性的圖書館館舍、海量的數字文獻存儲、領先科技的閱讀服務設施、現代化的傳輸和辦公手段、開放創新的服務理念、企業化的管理模式和機制。”
對于新館,我們規劃了以下四方面的功能:①要建設集傳統文獻、地域文獻與現代網絡資源為一體、具有鮮明遼海文化蘊涵、知識聚集和知識服務相交融的海量信息資源庫群和數字化服務體系。形成以省圖書館為中心,輻射市、縣(區)、鄉鎮、村的五級文獻服務體系,成為全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中心。②要建設面向廣大社會公眾,面向科研人員,具有學習閱讀、社會教育、學術研究、信息交流、文化休閑等多功能,提供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的各類閱讀和學習場所,使新館真正成為全民接受終身教育的學習中心。③要建設適合不同群體、不同規模、不同形式、不同載體、不同內容、不同主題的各類講座、展覽、展示、科普教育、專業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場所,努力發揮新館的科學普及和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重要功能,成為面向東北、面向全國,積極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文化設施和開展社會教育的活動中心。④要加強古籍保護及遼寧地方資料、人物資料、地方出版物、與我省發展密切相關的專題文獻的收藏,成為全省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中心,知識信息的集散地,成為遼寧文化成果展覽展示中心。
同時,我們也認真研究如何建立適應現代圖書館發展的服務模式,以及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們正在推進新館的布展工程和信息化建設等工程,力爭于2015年開始分層次對外開放。抓住新館建設的東風,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全面提升辦館水平和服務功能,努力推動遼寧省圖書館事業發展。
擔任館長四年來,我認為不僅要做好任期內的工作,也要籌劃單位的長遠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希望所在,在這方面,我首先從提高人才知識結構和文化結構入手,組織制定了《遼寧省圖書館人才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引進人才。四年來,先后引進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5名,本科生4名,專業包括圖書館學、文獻學、歷史學、計算機科學等;選送優秀的業務骨干到高校圖書館專業進修研究生課程,近年來,先后選送了近10名同志到東北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圖書館學研究生課程學習,這些同志回館后,在業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學術研究水平也有了長足的提高;從2013年開始,與東北師范大學合作,將中層干部、組長、業務骨干共180人分五批送出進行為期一周的圖書館課程培訓。實踐證明,上述舉措有效地改善了我館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結構。
擔任館長后,我深感遼寧省圖書館在學術研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與很多省級圖書館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組織制定了《遼寧省圖書館科研立項辦法》、《遼寧省圖書館科研獎勵辦法》,修訂了《遼寧省圖書館工作人員參加學術會議管理辦法》,鼓勵館員圍繞圖書館學發展、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的實施、本館的重點工作開展學術研究,營造了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近年來,我館職工主持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項目,在圖書館學核心刊物發表論文的數量有了大幅度增長。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四年來,遼寧省圖書館先后榮獲“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先進單位”、“遼寧省精神文明單位”、“學習郭明義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被命名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文化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基地”等。我個人也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婦聯巾幗建功標兵”等稱號。
圖書館事業是一項腳踏實地的事業,與人類具體的生活、建設和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的應用性體現在為具體的社會發展服務上。當前,更應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2015年,我館將迎來新館開館,作為一名圖書館工作者,我倍感自豪,倍感欣慰,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將以百倍的努力和全館職工一起開創遼寧省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1.王榮國﹒世紀回眸——20世紀的遼寧省圖書館﹒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2.遼寧省文化廳.全省文化系統課題研究與調研成果匯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