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天津第四十一中學 天津 300204)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往的科技小組活動以老師為中心,老師選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方案與步驟,學生只是參與活動具體項目。針對這一現狀,筆者所在學校建立了獨立的、只針對本校學生開放的科技網站“科技與創新,我們的交流網站”,使高中學生借助網絡交流,競聘“活動版主”,制定活動計劃,并在老師的輔助下實施活動。通過該實踐,使學生樂于設計、學習、交流和展示,大大增強了科技活動的效率,催生了新創意的產生。
對“科技創新興趣小組”進行培訓,認識、熟悉網站,討論活動項目的具體內容;初步確定本學期科技活動在“力學”范圍內,由組織科技制作比賽、實驗室互動交流、走出校園參觀實踐三部分組成,并在“公告板塊”進行公示;通過校內廣播、電子展示平臺、進班宣傳等方式,讓學生了解網站互動方式以及參與方法。
1.2.1 科技制作比賽(為期1個月)
①設定一個主題方向,網站征召科技制作方案為期 1周。學生確定制作目標,上網回帖競聘“活動版主”。當選者,即為本次活動的“活動版主”,從即日起至活動結束,負責發布公告、實時通知、組織論壇的回帖討論等項目;“活動版主”將科技制作項目的具體步驟在論壇發布,并拍攝教學視頻放在網站,供同學們參與交流與討論。
②自由組隊,自主研發,為期 2周。打破年級界限,高一和高二學生自由組隊,在回帖同時,提出更多更新的制作方法,互相研究,并可以向老師請教制作細節。科技輔導員也上網參與交流、回答問題。
③校內比賽,為期1天。從外觀、性能、制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比賽;未參加活動的同學可以觀摩投票;即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及“參與獎”,發獎杯以紀念。
④以DV記錄活動過程,由版主將視頻上傳并號召各方同學、老師和家長參與回帖評論,總結活動的優缺點,為活動提出建議和意見。
⑤自制回旋鏢比賽實施于 2013年 9月,在力學范圍內,承接上學期科技交流小組的拓展作業,征召“飛行器”的科技制作方案。在眾多飛行器的創作項目方案中,經過網上討論篩選,制作模型,操場試飛等環節,評出優秀作品。
1.2.2 實驗室互動交流(為期1個月)
①力學范圍內,網站征召實驗室互動交流項目,為期 1周。通過回帖交流,針對初、高中各確定 1個主題,并確定粗略方案,分別開設“活動版塊”。2位“活動版主”負責自己項目發貼、組織回帖交流,設計活動細則與具體實施方案。
②利用網站交流,設計具體方案,為期 2周。活動版主征召“設計團隊”,最多 5人;發帖號召同學以回帖報名方式參加活動,一次活動最多 20人。設計團隊通過互聯網分配設計任務,互相展示設計成果,交流設計細節;科技輔導員負責實驗器材,參與網上交流。
③實驗室互動交流活動,為期 2天。經過網絡投票選 2個中午,分別進行初、高中的互動活動。設計團隊 5人分工合作,1人負責主講知識點,介紹配套小實驗;3個人充當實驗員,負責匹配實驗用品,保證實驗順利進行;1人負責DV攝像;科技輔導員旁聽。
④版主將簡短視頻上傳到網站,并號召各方同學、老師和家長參與回帖,評論總結活動的優缺點,提出進化和改善的建議和意見。
⑤初二年級“玩玩氣流活動”、高一、高二年級“玩玩摩擦力活動”實施于 2013年 10月份。某同學提出創意互動“玩玩氣流”,針對初二年級“流體流速快的地方壓強小”這一新課標重要知識點準備了9個互動小實驗。某同學提出創意互動“玩玩摩擦力——看誰爬得快”,針對高考難點“靜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正壓力和最大靜摩擦力的關系”,當場比賽制作鐵絲小梯形,并利用靜摩擦力讓小梯形“沿繩向上爬”。
1.2.3 走出校園,有針對性地參觀高校專業實驗室(為期2個月)
在新課程改革的巨浪下,天津很多高校的專業實驗室都陸續推出“大手拉小手”活動,鼓勵中學生到高校專業實驗室進行參觀、學習、討論。
①網上搜索各高校專業實驗室“大手拉小手”活動的具體內容,確定參觀學習的地點和內容,上報領導并得到相關的支持與肯定,細化科技輔導員的任務,為期1周。
②競聘3個“活動版主”,發布參觀學習的具體內容、時間安排,鼓勵大家回帖報名。每項參觀活動限制人數在50人以內,為期2周。
③聯系專業實驗室負責人,做好參觀學習的準備。確定行動路線、參觀人員的名單、出行方式等。
④版主以報名時間確定活動人員的姓名、班級;網上公布名單,要求家長回執,在統一的時間段交到版主手中。
⑤在活動的第2個月,分3次由科技輔導員帶隊到各高校專業實驗室參觀學習。用 DV記錄參觀過程,制作簡短視頻,放在網站上供大家交流討論,總結經驗。
⑥走出校園,實施于2013年11月至12月。
在互聯網的貫穿之下,采取自由組隊的方式,共同研究方案、完善方案,強調合作和共享,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學會了共同努力分享成功與失敗,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通過網絡穿針引線,不同年級、不同能力的同學都有機會參與主題互動,在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體驗創作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科學和參與科技活動的興趣。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年6月7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漷鐘啟泉,崔允 .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鐘啟泉,孫可平. STS教育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 趙學瀨. STS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