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天津科技館 天津 300201)
求知計劃項目是中國科協與英特爾(中國)公司合作開展的一個旨在向 8~16歲青少年提供計算機課外培訓的課程。此項目不僅培養青少年的數字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一些基本的項目探究活動培養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求知計劃項目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Project Based Learning),通過安排圍繞項目的真實學習任務,綜合各學科已學的知識,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下,設計并實施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并把探究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項目學習的核心。基于項目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的習慣、生成新知識的能力以及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品質。
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所提供的信息。在此過程中,唯一的測評方式就是傳統的紙筆測評,而對于測評成果,教師則要負全部責任。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有唯一答案,而且將重點放在訓練學生對于事實的認知能力、記憶力以及一部分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此情況中,學生學習的動力來自于一些外部激勵,包括取悅老師或為得到獎賞。
基于項目的教學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是一個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只是輔助者,學生有機會從教師提供的不同活動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并根據自己的能力決定任務的難易程度。在此過程中,測評方式是以績效為本的,同時,教師會和學生一起分擔學習和學習成效的責任。在基于項目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們提出的問題一般是發散性的,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這些問題是針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而設的。在這種方式的教育下,學生學習的動力來自自我興趣和投入的內部動力,也就是說學生會主動進行學習,這樣會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達到教學活動的最佳效果。
具體來說:求知計劃項目為8~25歲的青少年提供 60,h的免費課外計算機培訓課程。該課程的目標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一系列基本的課題探究活動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①提升技術素養:技術素養是指使用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與人交流、解決問題、收集信息、組織信息和共享信息的能力。求知計劃項目課程為青少年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探索和發現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做各種事情。學生使用計算機來畫圖、寫作、解決數學問題以及制作演示文稿,還可以上網搜索信息。②培養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指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求知計劃項目為學生們介紹了許多好方法,有利于幫助他們發展和展示自己解決問題和批判性思維的技巧。[1]如,求知計劃項目課堂在完成每一個主題活動及最后大項目的過程中,學生們都會按照制定計劃、動手操作(并伴有挑戰性探索)、認真檢查、交流分享的步驟進行。③培養青少年的合作能力:合作是指團隊協作,就是指和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求知計劃項目將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青少年的合作能力。這意味著在學習知識、解決問題以及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同時也享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傳統課堂體現教師主導,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在求知計劃項目學習中,教師是輔助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即學生設計、完成項目,教師只是監督和提供幫助,在項目學習的課堂,教師不會引導學生學習,而是設定目標讓學生自主學習。
求知計劃項目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老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一個輔助者,一個站在學生身邊的指導者。這就需要老師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了解、觀察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合作關系,激發探索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在求知計劃課堂中的職責就是去聽、去看、去提醒和幫助、檢查、鼓勵學生。
傳統的課堂,無論是哪個學科,只要是新授課,一般都經過導入、新授、反饋、總結幾個環節,其中新授是突破重難點的過程,是傳統課堂必須的環節。
求知計劃項目這一基于項目的學習主要是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通過主動建構意義方式而獲得的。具體流程包括導入、技能概述、活動介紹、制定計劃、動手操作、認真檢查、交流分享、回顧及反饋8個環節。求知計劃在課堂中通過“制定計劃”和“交流分享”等教學環節來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和課程最后的作業都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應用技能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計劃要求教師不給學生講解操作的技術,只提供查找技術技能的途徑,讓學生自己找到技能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估從 3方面入手:一是聽課,通過聽課看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師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與突破,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是否合理、新穎,教師對教學突發事件的處理與把握是否得當;二是聽說課,聽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本章節內容和本課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聽教師的設計意圖以及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如何針對以上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把聽課中教師不太好的表現或不清楚的意圖通過說課進行了解;三是看資料,通過資料的檢查從一個方面了解教學具體情況。傳統的教學評估是評估老師的教學水平。
求知計劃項目的活動評估分兩部分:一是現場評估,現場評估由兩位教師分工完成,一位評估人員通過特定的表格,了解教師是否按教學步驟完成教學,監督教師的督促作用是否有效,看教師是否給學生進行技術的講解(教師原則上不應進行技術講解,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提供途徑);另一位評估人員通過特定的表格來看學生,看學生間是否進行積極的交流,是否共同制定計劃,是否能夠按照計劃去執行,是否體現批判性思維,遇到爭議如何解決,如何合作完成作品以及是否積極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現場評估主要看學生是否體現其 3大理念,更多地是評估學生。二是作品評估。求知計劃項目對培訓有一套專門的評價量規,分別從原創性必備要素、技術技能、表達能力和合作性來對每一個作品進行評價,這些標準每個學生都明確,并且技術技能還有特定的環節(認真檢查環節)進行加強。
在求知計劃的課堂中,不僅老師參與評價,更主要的是同學之間要按上述要求進行評價。由學生推選優秀作品,同時全國求知計劃項目評估團隊也將隨機抽查學生作品進行評價。目的是通過作品折射課堂,體現是否按求知理念進行學生活動。評價作品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參與,提高學習能力。
天津市薊縣第一小學從2005年開展求知計劃項目活動。2007年學校將對校園進行重新改造,項目教師利用這一契機組織參加求知計劃培訓的學員開展主題活動——“夢想中的校園”,這是一項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不僅需要同學們綜合運用求知計劃課程中所學到的信息技術,也進一步鍛煉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活動中,5個同學組成了創新團隊,他們經過走訪、調研列舉了學校現階段亟待解決的 3個問題:操場太小(活動空間受限制)、教室太陳舊(學習場所條件差)、沒有餐廳(同學們要在教室吃飯)。基于以上實際問題,同學們開始設計“夢想中的校園”。
在組長帶領下,同學們全方位考察了早已熟悉的校園、認真做好標記,反復研究并在紙上畫出圖形,再用計算機畫出詳細的平面圖。他們認真分析找出校園現存的問題,力爭讓未來的校園在有限的土地上變得既實用又美麗。設計過程中同學們的意見發生分歧時,在老師的引導下,拜訪校長、老師、同學和學生家長,聽取多方面的建議,最終達成共識,完成了規劃書,還與校長一起做出了預算表。學生在調查、歸納、統計及爭論中學會了思考,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和快樂。
一個月后,學校決定正式啟動改建工程。同學們不斷完善的校園規劃圖和教學大樓方案最終通過了學校改建組委會的認可。在全體師生、社會熱心人士和政府的幫助下,學生的夢想實現了。目前,新的教學樓已使用,學生自己設計的規劃圖不僅張貼在學校的宣傳櫥窗,還登載在學校新出版的《百年歷程》一書中。[2]
在求知計劃項目培訓中,所有的活動都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教師通過啟發和引導,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小組、團隊合作等形式進行嘗試,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極大提升了青少年的綜合能力。
[1] 美國計算機技術學院.英特爾?求知計劃老師用書[M].
[2] 楊翠琴. “夢想中的校園”有感[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1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