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忠,湯衛東,暢振山,馬錦宗
(1.晉中學院體育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2.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我國現階段的“文化大發展”口號,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為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沒有文化創新能力,更談不上建設文化強國,我們需要將民族傳統體育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發展相結合,形成辯證的、統一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高校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的主要陣營之一,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但是如何去承擔,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給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結晶,更是人民生活的精神支柱。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人們必須滿足吃、穿、住、行的基本條件,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因此,當我們國家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也多次提到“文化”這個詞,并且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1]。這是國家的政治綱領,是國家最高意志的體現,同時也為中華民族文化大發展指明了方向。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傳統體育文化的繁榮、發展不僅關系著體育強國建設,更是文化大發展和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到指導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就意味著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思想,儲備傳統體育文化力量。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特色的各種體育活動的總稱[2]。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延續至今,完全依賴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資質和功能價值。她的歷史性、傳統性、民族性、健身娛樂性等,使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在我國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家對文化的重視是空前的。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與改革也迅速發展和壯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開發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積累,并且對一些民間的具有競技因素的傳統項目進行了加工整理與具體開發,如毽球、舞龍舞獅、龍舟、太極柔力球等項目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包括很多方面,學校是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陣營之一,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正確定位和標準導向將直接影響著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本研究主要探討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基本情況以及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原國家教委在體育學一級學科下設4個二級學科,其中包括民族傳統體育學;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修訂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被列入其中;201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目錄中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改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這標志著體育學科研究的進步,更標志著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研究走上了科學發展的軌道。截止到2013年,我們全國有45所高校開設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有49所招收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有6所招收該專業或者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與2007年的16個碩士點和2個博士點比較[4],已經是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快速的增長,并且從研究人員和研究范圍來看,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截止到2013年12月,通過以“民族傳統體育”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核心期刊進行搜索獲得相關文獻483篇,對這些文章的主要觀點進行分類、梳理和總結,發現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繁多,收集到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676項,漢族傳統體育301項,共計977項,為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載體[5]。其次,研究數量雖然客觀,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挖掘和保護的呼吁,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和達成共識。雖然有一大批的研究學者和專家在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研究和探討,但是沒有一個整體規律性的把握和管理,而且研究水平高低不等,缺乏系統的、可持續的發展計劃和可延展性的研究思路。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在民族傳統體育挖掘和保護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僅僅關注保護的形式和結果,而很少甚至是沒有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傳承、存在的根本動力等至為關鍵的問題。[6]”除此之外,目前還有很多研究的內容和觀點,在此不再一一贅述。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研究人員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因此我們應該呼吁和引導體育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基層文化工作者都加入到保護和傳承的隊伍中,以便于加強優勢資源互補和拓寬人群參與涉及面。
在當前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迎來了機遇,形成了許多的學派和多元的學術觀點;同時受到西方現代體育文化思想的沖擊、國際多元文化的侵入、本土文化摒棄與傳承的斗爭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將會遇到不可想象的障礙和阻力。由于我國高校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還是一個新興的專業,在發展定位上、課程開發上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補充的內容,可能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很好地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因此,在文化大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發展迎來了很好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
國家極力宣揚文化大發展的口號,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知識傳遞和創新的主要輸出地,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作為培養傳統體育文化人才的專門學科,在文化大發展的歷史背景下,理應擔負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使命。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站。高校作為知識的保存、傳授、傳播,文明的傳承和進步的主要陣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無形文化遺產和體育文化遺產。在國家建設文化強國的大好形勢下,高校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科研環境、國家資助、教育政策等優勢條件,對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拯救和保護,使消失的和即將消失的項目能夠得以重生,將中華民族文化的更多精髓和精華延續下去,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和全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財富。
上一論述的歷史使命主要是挖掘、整理、保護在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而作為載體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那么在此基礎上,更應該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持有一種批判的態度,對于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大力弘揚,對于需要改進的要持懷疑態度,大膽地進行改進,比如可以重新改編活動形式和規范規則,形成更適合于現代的、適合于現代生活方式的、適合于新世紀發展的活動項目,從而使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本土化和國際化發展,保持我們原有的傳統特色,形成發展性的改進項目,培養參與者的創新思想,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奉獻給世人。
在經濟一體化、資源全球化的今天,高校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重鎮,應責無旁貸地利用其文化理性的反思、文化理性的批判,在保存、發揚甚至向世界宣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創造性地吸收和借鑒他國的先進文化成果,進行民族文化精神的生成和重建[7]。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8]。要想保護和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首先是要培養熟悉本專業的專門性人才,要造就高層次的領軍人物和高素質的創新團隊。高校應利用自身所具有的高素質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先進的信息交流系統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優勢,較完善的場地、器材設施和完備的體育教學體系優勢,培養能夠運用和傳承動作技術的專門人才,將傳統體育項目源源不斷地延續下去。另一方面高校要培養具有創新思想的、一定理論高度的哲學原理性人才,鍛煉其思考、思維、觀念、理念,以備于成為將來傳承傳統體育文化創新的主要力量。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的課程內容,不論大學還是中小學主要集中于西方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從發展的實踐來看,已經造成了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等種種弊端,體育場地設施、體育資源發展不均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特征,就是場地器材簡單易行、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很多地區現有的體育條件基本上就能滿足開展的要求,而且項目的器材簡單、磨損程度低、價格低廉、參與人數多等特點也便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開展,進而開發體育資源,達到緩解全國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作為高校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需要做的是強調和重視民傳項目融入校園,不僅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而且是要把這種理念和思路傳授給學生,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實踐中,將這種觀念帶到教育的管理部門、體育的管理部門、學校體育的實踐當中,從而為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正如法國教育學家保爾·朗格朗先生所說,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以后便可以終生應付裕如,這種觀念正在迅速過時并在消失之中。由于內部需要的壓力,同時作為對外部需求的回答,教育正處于實現其真正意義的過程之中,這種意義不在于獲得一堆知識,而在于個人的發展,在于作為連續經驗的結果得到越來越充分的自我實現[9]。教育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體育課程標準、學生體質問題、體育大國趨勢、草根體育等等都在進行激烈的爭論,說到底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體育教育傳統的教育思想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再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校在培養體育專業和其它類專業學生的時候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終身教育、終身體育的思想,開設一些便于學生終身鍛煉從事并且能夠繼承弘揚我們傳統文化思想的體育活動形式或內容。另外普通大學生的體育課、中小學體育課中也應該增加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
自強不息的學習與進取精神、深沉的憂患意識、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涵攝性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實發展與創新的源源動力[10]。要將這些民族精神動力轉化成現實發展內容,就必須打造傳統體育文化品牌。比如,我們中華民族的古老運動項目——踢毽子,現在已經成為好多城市和地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并且形成了全國體育大會、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全國毽球錦標賽、世界毽球錦標賽等賽事項目,而且從活動形式上也分為大花毽、競技毽球、花毽表演等類別,適合于普通老百姓、在校學生、專業訓練等不同層次人群參與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高校可以借鑒成功體育賽事的經驗,充分運用學校現有資源,開展特色傳統體育項目,形成體育品牌文化,開展校內、校際的體育比賽。比如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大學生毽球錦標賽”,還有“上海市五校龍舟邀請賽”等體育品牌賽事。這就是將傳統體育項目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發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其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借鑒。
現代化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適當進行身體鍛煉和休閑這也成為不爭的的事實,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受到種種原因的限制和要求,西方現代競技性體育項目總是不能充分地發揮其最大化的優勢,必定會有簡單易行、方便快捷的傳統體育活動來替代。比如太極拳、踢毽子、民族舞蹈等項目廣泛開展于人民大眾的生活中,這也充分說明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特點適合于個人身體健康發展的需要。
體育學作為一級學科已經走過十幾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體育人文社會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交叉內容,研究的口號很高,但是缺乏真正的、系統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這樣的一個任務就落在高校研究民族傳統體育學者的肩上,我國現在這方面的研究人員也不少,但就是缺乏一個統一的號召和管理。從全國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來看,基本上還處于知識的“普及”階段,而且專家和學者都是自成一派,研究內容缺乏延展性和持續性。另一方面,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國內發展不起來或者參與的人群不是很多,到了國外卻非常受歡迎,甚至國外的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都超過了我們國家,這是社會宣傳和項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也對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科發展提出了的新要求和新挑戰。
早在1964年的《威尼斯宣言》中已經對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做了透徹的詮釋:它是真的,而非假的;它是原本的,而非復制的;它是忠實的,而非虛偽的。作為傳統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是歷史傳承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但是在挖掘、整理、保護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只見形,不見魂”[11]。作為高校要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的使命是歷史的需要,高校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可以為文化傳承提供各種有利條件,在傳承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原生性,在現代意識的燭照下,注意現代技術的參與和現代展示手段和營銷方式的運用[12]。因此,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承擔的歷史使命是歷史文化傳承的需要。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編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按照類別分出幾個大的方向,然后根據各個高校的區域特色、研究興趣、承擔能力、總體實力等方面去自由選擇和統一分配相結合的原則,促進我們傳統體育文化的大發展,進而響應文化強國的大目標。
從長遠觀點看,高校傳統體育教育是以實際行動全面而徹底地改造教育制度為其先決條件的。這種任務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其最終目的就是達到一種對于人性和人的愿望更加尊重、更加有效、更加開放的社會。
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高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相應的歷史使命,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中國夢”去挖掘最大潛力、發揮最優資源,承擔起保護、傳承、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責任,將傳統體育項目融入校園、融入社會大家庭,實施終身體育、終身教育的思想觀念。
[1]胡錦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suzhou/2013-11-12/c_118113773.htm.
[2]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5):2-4.
[3]趙發田,李英奎,李蕾.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4):460-461.
[4]黃漢升.新中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7(9):3-22.
[5]白晉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豐富世界現代體育寶庫[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3(4):433-435.
[6]汪立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6,16(6):61-66.
[7]蘆文慧.我國大學的文化使命:全球化的視野[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4):77-80.
[8]張毅.基于“文化強國”理念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2,33(3):75-78.
[9][法]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陳樹清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28.
[10]王建利.論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覺[J].體育世界,2009(9):38.
[11]徐迅雷.活的文化被弄死了[J].四川文學,2005(10):72-73.
[12]陳勤建.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若干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7-117.
[13]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現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0-101.
[14]胡小明.民族體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82.
[15]韋曉康,張延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傳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