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楊少雄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武術內容在全社會、全世界范圍內進行了大力推廣與普及。武術作為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此同時,武術教學的科研成果也隨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筆者運用文獻計量法對武術教學科研進行全面透析,并從引文分析、載文分析、作者分析以及動態展望作為本文框架。對近十二年來的核心文獻探討,旨在揭示武術教學領域的研究軌跡與熱點探析,為從事武術教學領域發展的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可行性參考依據。
文獻檢索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以武術教學為題名字段,時間限定為2000—2012年,來源類別:核心期刊,使用“中英文擴展檢索”功能,共檢索2000—2012年12年間有關體育類核心期刊武術教學方面的188篇文獻。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期刊檢索限制為13種核心期刊,分別為《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體育科學》、《體育文化導刊》、《體育學刊》、《體育與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歸納、整理、分析,為本研究框架及內容構思提供參考。
1.2.2 數據統計法
利用Excel2003進行數據的整理與統計,并做了圖像和表格處理等工作。
1.2.3 文獻計量學
文獻計量學方法是把文獻交流過程中的內在規律用數字、符號、圖標或公式表現出來,經過數學和統計學分析出來,從而得出進行分析、預報決策或控制的定量結果。[4]文獻計量法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與內容分析法相似性,但它主要側重于分析文獻形式的量。本研究運用其研究方法,對文獻的外部特征進行作者來源、文獻被引數等相關內容統計。
所謂引文,就是指在某一篇論文中,援引已知事實時,標記出來構成其來源或出處的那些文獻。論文被引頻次是引文分析中最具代表性指標,通常被認為是學術影響力標志。[1]引文數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作者對本領域文獻信息的掌握與吸納水平。也可以側面反映出論文相關理論來源和學科發展熱點的基本動態。
2.1.1 篇均引文量
篇均引文量是期刊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平均數量。它是描述期刊吸收信息能力的一項指標,世界上科技期刊的大部分學科每篇論文的引用文獻在10-20篇左右。而我國2000年中文科技期刊論文篇均引文量6.99篇。[2]從表1可得,被引頻次越高,發文篇數相對較少;被引頻次越低,發文篇數則更高。武術教學論文篇均引文量為8篇,已高于2001—2004年《體育與科學》篇均引文量6.98篇的指標。說明武術教學類期刊論文與體育類整體期刊論文相比,信息吸收、整合及歸納能力較好。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的篇均引文量分別達到11.93 %和15.05 %的最高峰,呈現高潮態勢。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問題:1)接收新信息的渠道較少并吸納程度遲緩。2)研究者對文獻引用較為滯后,信息的更新速度較慢。3)研究者對研究方法創意性和內容新穎還乏力磕磣。
2.1.2 引文類型
引文類型即參考文獻的種類。本文翻閱與統計武術教學科研論文的參考文獻,將常見的閱讀文獻分成5大類別:核心期刊、著作、學位論文、論文集和其它。
據表2得知,武術教學科研論文的引文類型大部分來源于科技期刊與著作,但同比體育類田徑項目中的引文期刊已占據明顯優勢(61.48 %)[3],而著作與科技期刊的被引頻次基本持平。筆者分析認為:首先,武術教學研究問題實際上重點針對的是學校領域,學校體育工作對推動武術的傳承與繁榮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學校主要功能就是傳授人類的知識,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所以大部分的文獻資料始源于教學中的實地考察而得出的數據。其次,這一結論確切得出如今期刊的重要性特點,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并依現在的網絡科技期刊大部分都有電子版,種種因素反應出期刊是引用文獻的主要情報點。最后,報紙、論文集之類的文本結構系統較老化,很難占據情報來源的主角。

表1 2000—2012年12期刊武術教學科研論文篇均引文量
2.2.1 載文量
載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時期內所刊載的相關學科的論文數量,是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指標之一。[4]通過對2000—2012年國內的13種體育類核心期刊發表的統計總得來看(見表4),12年間13種核心期刊武術教學載文量呈逐步上升趨勢但也有一些波動,但大致都維持在10篇左右。近年來,增長速度較快,形成這種良好的發展態勢的原因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由于前期國內學者對武術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武術專業與普修間的教學,探討的熱點也主要涉及一些武術教學的組織與教法、培養學生教學能力、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側重培養教學中攻防技擊意識。后期隨著師資隊伍的不斷壯大,許多有新意的。

表2 中文體育核心期刊武術教學科研論文引文類型

表3 中文體育核心期刊發表武術教學論文數量及各期刊分布
實驗研究出現,譬如:“合作教學、三維評價教學模式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三維動畫在武術套路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高校武術教學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實驗研究”等等都在一定程度進行創新。二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強,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同時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當然武術教學也不例外,創意在近年來已成為熱點詞匯,尋求更多創意、創新的手段來注入這個武術教學實踐的新鮮“血液”,是當下大勢所趨。它必將推動武術教學理論的進步與提高。三是如今心理素質的培養又是當今一門研究熱點,對學生從外在的獲取相應的知識、文化等內化于心,并升華成品質與素質的高點。像賀笑一、蔡春霞等作者都對心理健康的培養和影響因素都做出這方面的闡述,運用武術教學來對其進行學生心理素質的可塑性進行研究,促使武術教學的實際效應達到最優化。四是武術教育關于武術發展走勢,受到跆拳道等外來項目的沖擊使原本普及率低迷的中華武術更是舉步維艱。據報道,跆拳道已經把中華武術排除出了“都市時尚”的行列。因此對武術教學改革呼聲再次吹響。有的學者從中小學武術教學改革論證角度出發,有的則從高校武術教學改革方面論證,有的又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等方面加以論述等等。總之,導致近年來武術教學科研論文呈增長趨勢的原因諸多,雖然上述四大方面的變化無法掩蓋全部因素,但它們算得上是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2.2.2 研究方法
筆者對研究方法做出更為詳細列表,目的是使至今為止武術教學研究方法的達到何種程度,讓學者能夠一目了然。其中方法的多樣性能夠反應出現在所研究領域深度。據表4可得,采用單純定量與實證方法類別的文獻占據明顯優勢(77篇,40.9 %),其次采用定性與思考辨析的文獻有68篇占總數的36.7 %,之后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類別文章有43篇占總數的22.4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表明研究方法也呈現出“群雄爭霸”的局面,相比侯秀花等作者所著的《我國武術教學研究現狀分析》文獻中都有明顯的上揚。從中也可以反應出單一的研究方法與時代發展不符,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已得到更多學者的認同與采納,筆者認為多重性的方法能夠更深切更直觀明了反應教學的問題,并對提高教學方法具有更加重要的實際意義。可見,武術教學科研的深層次已呈現出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發展的態勢。

表4 建立研究方法的類目系統
2.2.3 地域分布
載文地域,即稿件來源,它是期刊文獻計量學的一項重要指標。它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應出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水平的平衡度。[4]通過文獻統計分析得出,西北地區發文數微乎其微,少之甚少。筆者認為出現當下這種原因有兩點: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對課題經費的導向性不強,人們的關注度不夠。二是西北地區的人才稀缺。而稿件來源較多的省份以及直轄市為上海、湖北、廣東、北京,僅上述四省、市發文量就達到總數的59.6 %,約占總稿源的半壁江山。參照上述地區經濟發展速度,這個結果恰恰是經濟發展在文化領域上的一個投影,而且上述四個省份及直轄市其中三個是中國經濟發達的重要陣地,說明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當地經濟發展的程度。而武術文化大省與強省之間的比拼河南、山東也有不俗的表現,兩省發文數42篇約占總數的22.4%。可想而知,經濟是科研發展的重要基石,文化是科研發展的沃土,經濟與文化的相結合是科研產出的動力源泉。
2.2.4 課題立項情況
基金資助項目的立項多少是反映管理者對該項運動發展的重視程度和學科研究發展的導向,以及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的情況。[5]從表5不難看出,2000—2012年發文量僅有19篇是屬于國家級基金項目,說明武術教學科研還未受到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度重視,再加上北京奧運的成功申辦,“西學東漸”的思想文化侵襲,教學科研研究工作者注意力的轉移,雖學者們紛紛從不同視角進行考證,但研究方向大致上大同小異;國家政府部門應意識到武術教學科研的滯后性和重要性,需加大科研項目的資金投資力度,促使科研工作者積極性得到提高,專注力也會得到相應保證。武術教學科研質量的提高也是我國武術運動發展的重要源泉。

表5 2000—2012年武術教學科研各部級基金匯總表
2.3.1 作者職稱
從圖1中得知,講師與副教授篇數已處于遙遙領先地位,當然也成為武術教學科研戰線的主力軍;與此同時,筆者參照于全濤等[5]作者統計的體育類核心期刊籃球科研論文高職稱發文量占總數8.9 %的數據比較下,武術教學科研論文高職稱發篇人數已達到31人次,從中說明還有相當多的高職稱武術教學科研工作者還位于前線,而且老一輩人帶領新人正走向成熟。這種“傳幫帶”的作用有利于武術教學科研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會有利于人才結構層次更加合理優待,保證了核心期刊發文的持續性與平穩性。

圖1 作者職稱統計一覽表
2.3.2 合著率與合著指數情況
論文合著率是指論文總樣本中合著論文的比率[10]。合著率是衡量學科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研究學科交叉,滲透以及衡量論文研究深度、廣度的重要因素。據表5可得,2000—2012年武術教學科研論文合著率維持在58.5 %,相比1995—2000年武術科研論文合著率37.7 %的指標略高一籌。與此同時,我國社會科學期刊合著的指標20.1 %左右低于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武術教學合著率的58.5 %,只稍差我國自然科學期刊合著率的12個百分點。據觀察合著率百分比越高反應出內容縱軸滲透性越深,橫軸的范圍廣度越大,更能說明實際問題。我國武術教學的合著率已逼近60 %,說明合著作者越多、數據越具體越全面、捕捉信息越新穎更有說服力。筆者在參照由張玉華等作者所著的“合作研究論文比一般獨立完成的論文更獲得更多引用”來作為本篇合著情況的指引理論,得出武術教學論文會更容易加載并引用的特點。
合著指數是指論文總樣本中篇均論文作者數[13]。科研的論文合著指數在1.81,略低于體育類科研篇均論文合作指數指標0.03個百分點,說明當今武術教學科研論文主體分工合作趨勢是以小規模為主的參與模式,研究關于體育熱點問題目前還落后于體育科研整體水平;而可喜的是,與1995—2000年武術科研論文合著指數1.54的指標相比,隨著近年來合著指數在一定程度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說明武術教學科研研究人員已呈現出合作意識程度高,從以前的單一工作者正轉向于合作化、集體化的方式轉變。武術教學科研還要繼續向高層次、高水平的目標前進,學者就更需要用精深的理論研究知識去團結協作,借鑒“兄弟”學科研究方法,廣招其他領域的人才壯大力量,發揮集體優勢,共同攻克難關。
2.3.3 核心作者群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一類刊物上發表一定比例的論文數并且影響較廣的作者集合[13]。筆者試圖運用普賴斯的理論,即在期刊上發表M篇以上論文數的作者作為本文所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論文下限為M=0.749(Nmax)1/2,其中Nmax為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本文對第一作者進行發文數的匯總,最高產量為7篇。因此,Nmax=6,M=0.749(6)1/2=0.749×3≈3.所以在3篇以上的發文量的作者集合群歸為核心作者群(見表6)。

表6 2000—2012年體育類核心期刊作者發文量統計表
通過對2000—2012年中文體育核心期刊武術教學論文匯總,第一作者為14人,發文量占論文總數的11.7%,這與普賴斯的“核心作者的論文數應占論文總數50%的論據相差甚遠,說明期刊上武術教學的科研論文在穩定區域的作者群還未完善,核心作者的人數還相對欠缺,關注度不強還未形成一定的規模。
2.4.1 務須借鑒相關領域學科武裝自身,借用現代化科技展開全方位探討
如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大門派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各個專業學科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為今后武術教學科研工作既高度分化又緊密交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近年來高科技手段的在武術教學中的運用,使得武術教學科研成果大幅度上揚并且多專業、多學科的交叉研究不同程度有所提升,使得研究成果服務于實踐中而得到良性循環的幫助。
2.4.2 切實加強武術教學理論體系的建設以協調其發展
武術是一門新興學科,要謀求穩健、快速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模式,武術理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將是今后長期不可懈怠的重任。武術教學理論性還尚處弱勢環節,研究還需加大力度,盡快建立健全理論文化與實踐相吻合的理論框架,使該理論研究邁向科學化過程中重要的一步,探索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需要的武術教學發展體系,不然將嚴重影響武術學科體系完整與發展。
2.4.3 學校武術將是研究的重點
武術源于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歷經數千載,武術的發展史幾乎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民族發展的始未;筆者認為學校武術是科學研究重點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大眾化應與實際教學中的競技化相向而行,而不能分向背離,這將會使學校武術的傳統文化遭到不可預估的流失。第二,教育部的主流攻略是關鍵,這將對科研工作研究學校武術的開展研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近年來武術教學論文引文量持上升趨勢,篇均引文量為8.2篇,已初步達到中文科技期刊論文篇均引文量的規定要求,但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期刊引文類型太過于集中在期刊和著作為主,引文著錄太過于狹隘,吸收信息渠道還應得到拓寬。
2)作者職稱大部分以講師與副教授為主,并且以高校單位為主的居多;合著率、合作指數、核心作者群在總體上都處于偏低現狀,作者群穩定呈現還未出現。由于中小學武術教學改革將是今后武術發展的一大熱點,而作者以高校最為集中,這不利于中小學武術教學研究的提高。而且中小學也是武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因此迅速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能力是當前應事之急。
3)武術教學的發文量還有些波動但總體略有提升;研究與載文領域分布不均,從中反應這與地區的經濟、文化相掛鉤,失去哪一方都難以在科研工作領域所立足;課題資助立項數量都較有幅度提升。
1)現代化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是當今順勢發展的趨勢,教學視野應予開拓,運用其武術文化理論進行教學研究,從而建立以多專業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理論研究體系為基礎,這將對武術教學改革提供促進作用。
2)對中小學科研師資隊伍薄弱環節應加以改善力度;繼續加大投入新穎創意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全方位、多樣化提升武術教學研究方向發展;同時加強多方合作,合作力度越大教學科研質量越高。
3)汲取傳統武術之精華。編寫教材內容應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想,創收性地加以收納,來豐富武術教學內容與方法同時,還為科研工作事業騰飛添磚加瓦。
[1]陳仕吉,史麗文.論文被引頻次標準化方法述評[J].情報分析與研究,2012:54-60.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0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R].北京: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1:85-88.
[3]許治平,詹建國.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田徑運動各項目科研論文研究現狀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0):1337-1339.
[4]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319-334.
[5]全濤.1994—2004年中國籃球科學研究現狀與對策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05.
[6]慈鑫. 武術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時尚-失落中的傳統武術(上)[N].中國青年報,2005-04-04(A8).
[7]董新仲,王智慧.體育全球化背景下學校武術發展的影響因素與應對策略[J].體育與科學,2010,31(2):90-93.
[8]蔡寶忠,張秋等.武術理論體系的構建與研究的多元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6,(1):24-27.
[9]蔡仲林.試論學校武術教學現狀和發展趨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9):3-4.
[10]吳濱,陳元等.中文體育核心期刊載文、著者、載文學科分布、著錄規范性情況統計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62-68.
[11]喬玉成.2001—2004年《體育與科學》載文計量學分析[J].體育科學,2005,26(5):78-80.
[12]程剛,鄒志仁.我國情報學期刊統計分析與評價[J].情報學報,2001,20(3):363-373.
[13]鐘旭,黃暉.中國社會科學期刊論文合著率指標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情報學報,2000(3):281-288.
[14]劉雪松,董柔等.2001—2005年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所刊載各類文章分析[J].沈陽體育學報,2006,25(4):28-30.
[15]高嶸.不同類型武術教材的教學效果[J].體育學刊,2005(9):17.
[16]朱慶華.信息分析基礎、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