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飛,石 歌,王 昭
(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恒大俱樂部的成功實際上就是“恒大現象”的成功,還不能稱之為“恒大模式”,因為它只是階段性的成功,并不能證明今后的成功。恒大俱樂部以自己一系列的成績驗證了“恒大現象”在現階段是適合的、可行的,“恒大現象”不僅對中超各俱樂部產生了強烈沖擊,而且“逼迫”他們和中國足球的管理者、參與者漸漸地對“恒大現象”不再抵觸和反對,而是容忍、接受和認可。“恒大現象”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在職業聯賽中得到肯定,并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效仿。中國足球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體制落后,恒大的勝利為中國足球體制改革打開了一個突破口[1]。恒大的職業化探索推動了中國足球進步,可以說是帶有中國特色的職業化嘗試,“恒大現象”在當前中國背景下無疑是有效的,也成為足球體制改革的催化劑,它勝利的一大步只是中國足球勝利的一小步,意義卻極為深遠。
中國職業足球聯賽已經有20年歷史。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的前身,就是1993年1月成立的廣州太陽神足球俱樂部,是中國首家股份制職業足球俱樂部。受制于體制的弊端,它算不上真正的職業俱樂部,但“恒大現象”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管理體制,使俱樂部管理體制與國際接軌變得更職業。恒大俱樂部成功之處是將企業發展、形象樹立、品牌打造、產品營銷、社會責任等綜合起來,統籌考慮,通過足球這個載體,進行合理運作,以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企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這也是“恒大現象”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2]。縱觀中超其它俱樂部,有些俱樂部在家底厚度、資金寬裕度方面不一定比恒大俱樂部差,差的恰恰就是沒能把足球與企業運作、管理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3]。平臺的高度,視野的廣度,目光前瞻的深度,野心和雄心,遠不及恒大俱樂部。另外,在俱樂部和球員管理的職業化、專業化、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方面,以及對細節的掌控方面,恒大俱樂部絕對稱得上是中超俱樂部的標桿和樣板。
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搞足球,恒大從2010年正式介入職業足球一開始就以歐美成熟足球俱樂部的職業體制為標桿,在俱樂部運營、管理、引援等多方面向世界頂級豪門看齊,打破了中國職業足球界以往存在的種種陳規陋習,這種做法構成了恒大領先國內其他足球俱樂部的體制基礎。
“恒大現象”更像是一種具有中國足球特色的改革開放。也許,這種現象不可持續,不可仿制,但自從“恒大現象”進入職業聯賽,其強烈的品牌效應便開始顯現,刺激、激活了中國足球,對中超聯賽、對中國足球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效應[4]。對其他俱樂部的思維模式、管理模式和投入方式起到了借鑒作用,使他們認識到,如果一味堅持原有的道路,而無所變化和變革,球隊和俱樂部的形象、號召力、關注度將受損失,掉入惡性循環的圈圈中難以自拔,自身生存會很困難。
“恒大現象”的實踐證明,中國足球需要改革、需要開放,沒有改革和開放便沒有生命,中國職業化足球的發展一定要舍得投入,要舍得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投入,不能舍不得投入,老想著花小錢辦大事,勉勉強強、渾渾噩噩地維持著過日子,這樣的話對足球發展不利;也不能?;ㄕ?,走邪門歪道,搞空手套白狼式的所謂的資本運作,覬覦在足球上撈一票就走,這樣會害了中國足球。舍得在足球上投入,如果中超聯賽能夠吸引更多的較高水平的球星,增加聯賽的含金量,增大比賽激烈程度和競爭力度,學習先進國家的管理經驗,將會吸引更多球迷,引起更多、更高級別媒體關注,聚集更多的高水平球星,促進國內球員水平提高,使中國足球聯賽步入良性競爭和良性循環的軌道,進而提升中超聯賽的水平乃至提高中國足球的水平[5]。
“恒大現象”能走多遠還是未知數,但它能夠不斷自我完善和改進,使中國足球管理者和其他俱樂部的投資者、管理者能夠從“恒大現象”中借鑒和吸取有益的經驗,從而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職業足球發展之路。
恒大俱樂部目前的成功主要是依靠超級資本的強大優勢所帶來的短期效應,還沒有具備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本土教練和球員在技戰術上的實質性升級和突破。恒大俱樂部要想真正的形成中長期的、對中國足球整體有利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還需要掀起一場由“優勢資金推動型”向“尖端技戰術推動型”的戰略轉型,并實現由目前“以高質量外援、外教為核心競爭力”向“以本土將士掌握尖端技戰術訓練方法為核心競爭力”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中國特色職業足球崛起提供實質性的支撐和方略[6]。隨著恒大足球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展,足球產業帶來的球星效應必將成為其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源泉,在球星肖像開發、球星廣告運作等方面都將為其文化產業運作提供優良的資源。可見恒大足球產業的發展為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品牌溢價效應,推動了資本運作的多元化發展;隨著恒大足球產業的開發,足球產業必將與文化產業產生共振效應,將有利于資本運作的發展進步[7]。正如能否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一樣,能否在中國足球領域掀起一場資本運作革命,趕上、甚至超越世界足球運營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中國職業足球的前途和命運。
“舉國”足球的優勢是可以壟斷國內精英,依靠大投入來置換中國足壇最好的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恒大俱樂部老板許家印的手段,也和“舉國體制”的理念有些相似。恒大俱樂部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在短短兩三年時間里稱霸中國統治亞洲。亞冠戰略,就是恒大俱樂部宏偉藍圖的一個制高點,雖然4年投入超過20億元的恒大俱樂部從表面上看是中國足球俱樂部中的異類,實則是一種典型的“中國特色”職業足球的勝利。
自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以來,中國足協出臺的《中國足球協會俱樂部章程》,規定了足協和俱樂部之間的責、權、利的關系,但足協扮演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角色,在管理上使足協忽略俱樂部的權利和利益[8]?!昂愦蟋F象”證明對于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必須用深化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明確懲罰規則,嚴格制度約束能保證俱樂部高度的整體性和紀律性,堅持職業化隊伍建設能保證俱樂部“責、權、利”分工明確。可見進行職業化管理、使俱樂部、投資人具有更多的話語權、管理權,才能促進俱樂部的職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
恒大俱樂部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已經毋庸置疑,每項投資決策都屬市場行為,恒大的成功啟示我們,在舉國體制下進行職業化體育要改變機制,破除行政權力,尊重市場,尊重規律,構建公平秩序的發展環境,就能創造更大的奇跡[9]!從這個意義上講,恒大的成功,對舉國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啟示性價值,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鑒。
“恒大現象”對中國足球是一個強心劑,我們確實需要,但為“恒大現象”喝彩的同時不能忘記中國足球的尷尬現狀。我們應該冷靜地思考中國足球的未來,摸索中國足球發展道路和改革之道,恒大俱樂部的輝煌并不能遮掩中國足球的落后,它從根本上改變不了中國足球現狀[10]。恒大俱樂部贏得亞洲冠軍并不說明中國足球已經脫離苦海,走向光明。中國足球需要的是整體水平的提高與壯大,需要的是更多恒大俱樂部的涌現,這才是中國足球的立命之本!
[1]南天涯,楊風,趙廷斌.探究中國版“凱澤斯勞滕”奇跡對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發展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1):37-38.
[2]霍子文,崔魯祥.基于體育營銷視角對“恒大現象”的解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4):51-54.
[3]張廣林,康林善.中國足球制度改革之殤[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8(2):16-20.
[4]劉曉宇,李廣大.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奪冠中超職業聯賽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5):70-74.
[5]陳宏良.日本足球職業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2,32(5):28-33.
[6]鮑曉明.反思中國足球改革[J].體育科研,2010,31(3):15-20.
[7]陳景源,陶駱定,賈峰.中國足球俱樂部經營提升的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9):26-29.
[8]陳靜飛,許曉峰,王磊.中國足球俱樂部浮沉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3(6):53-55.
[9]王振亞.中國足球“恒大模式”福禍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1(9):43-46.
[10]郭惠先,林波萍,周興生.恒大模式對中國足球發展的利弊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