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理論創新是黨保持蓬勃生機和活力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理論創新上又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果。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并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成果可以簡稱為“現代國家治理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特別是在2月17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都專門論述了這個問題。從總書記對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視程度來看,從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歷史軌跡看,現代國家治理思想最有可能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繼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之后理論創新的又一大理論成果。筆者結合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著重談談習近平現代國家治理思想之所以成為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的幾點理由。
鄧小平同志1992年在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提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構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極為敏銳地認識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是一個重大戰略構想,浮現出幾個問題:為什么鄧小平同志要強調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什么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什么鄧小平同志要強調“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才行?習近平同志對這個問題的長期思考,有了積極的成果。
首先是在主持起草黨的十八大報告過程中,他要求提出制度建設的目標,形成了十八大報告“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提法。
接下來,他在主持起草三中全會決定的過程中,認為鄧小平同志講的“再有三十年的時間”就是2022年,時間很緊了,必須把這個戰略構想落下來,并用它來統領各領域改革。集中全黨的集體智慧,經過中央全會的一致認同,就有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最大的亮點,即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去我們講過很多的現代化,如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等,但是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這一表述生動體現了鄧小平同志所講的要講新話,講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的理論創新要求。
回顧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現代國家治理思想不是習近平總書記心血來潮的產物,也不是突發出來的異想,而是他從1992年以來受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啟發長期思考而形成的重要認識,可以視之為我們黨最重要的理論建樹。
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從來都是圍繞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而形成的。改革是問題倒逼出來的,理論創新也是問題倒逼而產生的。鄧小平同志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科學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理論創新成果也必然是圍繞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而產生出來。這個重大問題就是“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的全新社會”這一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沒有解決得很好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經歷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的設想很多是預測性的。他們當時所擁有的實踐是巴黎公社的實踐,但巴黎社會的實踐畢竟范圍比較小、時間比較短。他們沒有遇到后來社會主義國家所面臨的大范圍、全局性、長時間的矛盾和問題。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了初步的實踐,已經看到社會主義實踐產生的問題超出了預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舉措,但列寧沒來得及深入探索和實踐就去世了。所以我們不能指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給我們留下成功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驗。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對我們治理社會主義國家沒有指導作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也送來了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理念。這種全新的國家治理理念對于我們今天科學回答“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的全新社會”的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后來,蘇聯在這個問題上也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最后的結局是國亡政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有多方面原因,沒有形成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問題留到今天,是要由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來回答的,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現代國家治理思想也就應運而生。如果中國共產黨人能夠成功破解這一重大課題,將是對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貢獻,必將極大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現代國家治理思想雖然是今天概括出來的,但也是建立我們黨長期探索的基礎上的,它的理論淵源極為深厚。
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就不斷思考未來建立什么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問題。比如毛澤東同志提出“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的戰略目標,描繪了未來我國的制度架構。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后,繼續探索這個問題。剛開始只能照搬蘇聯模式,但也沒有全走蘇聯之路,一直在積極探索這個問題,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著作《論十大關系》等。后來,由于對國際國內形勢認識逐步發生偏差,指導思想也發生了偏差,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可以說,改革開放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上取得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為我們開辟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礎、提供了重要啟示,但在國家治理體系上還沒有找到一種完全符合我國實際的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有兩個標志性的講話:一個是1980年鄧小平同志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重溫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鄧小平同志考慮的不僅是要解決制約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問題,而且是要解決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現代化問題。可以說,現代國家治理思想的破題是從鄧小平同志開始的。另一個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黨的歷史方位:“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為我們認識現代國家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坐標。今天,我們黨處在這樣的歷史方位上,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可以分為兩個半程: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前半程已經走過了,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后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我們黨的事業就像是一場接力賽,一棒傳一棒。我們的歷史責任就是取得接力賽中我們這一棒的優異成績。
說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種認識,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國家治理才是現代化的。我國要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就要向他們學習,就像我們實現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的現代化要向他們學習一樣。其實不然。我們講的制度現代化是相對于我國的過去而言的,而不是相對于西方制度而言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
國內外有一些人提出,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發展方向,應該實行西方的多黨輪流執政、三權鼎立、兩院制,實行“軍隊非黨化”、“軍隊國家化”,等等。言下之意,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其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治理上也不見得都那么好,例如,一向以“民主教父”自居的美國,其國家治理也存在很多弊端和短板。即便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西方國家是適用的,在其他國家也不一定適用。冷戰結束后,照搬了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國家,有幾個是穩定發展的?前不久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刊登了《西方民主病在哪兒?》一文,坦率承認:民主正在經歷艱難時世。獨裁者被趕下臺以后,反對派大多無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政府。金融危機造成的心理創傷與經濟損失一樣大,揭示了西方政治體制的根本性弱點,破壞了西方人固有的自信。原本視為民主范例的體制最近幾年卻變得過時而無用。美國已成為政治僵局的代名詞。
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有獨特優勢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我們應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韌性、活力、潛能有自信。我國的實踐向世界說明了一個道理: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可以說,我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將會用事實宣告“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宣告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
現代國家治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內涵。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由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制度的鮮明指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也就是說,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命題后,不少人把解釋的重點放在了“治理”與“管理”的概念區別上。當然,從現代政治學的角度看,治理與管理確有不同,如理念的不同,從管制向協商的轉變;主體的不同,從一元向多元的轉變;方式的不同,從指揮向合作的轉變;權力運行的不同,從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動轉變。但最根本的變化不在這里,而在強調和突出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是兩方面的任務:一是加強制度體系建設。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二是加強制度執行力建設。要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種辯證關系。首先是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然而,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其次,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雖然有緊密聯系,但又不是一碼事,不是國家治理體系越完善,國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強。縱觀世界,各國各有其治理體系,而各國治理能力由于客觀情況和主觀努力的差異又有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同一個國家在同一種治理體系下不同歷史時期的治理能力也有很大差距。當前,我們在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同時,要在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上下更大氣力。制度執行力、治理能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盡快把我們各級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本領都提高起來,盡快把黨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更加有效運轉。
中華民族是一個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偉大民族,須臾離不開獨立的民族精神。獨立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相結合,鑄就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基本內容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努力搶占價值體系的制高點。在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道德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關系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要作為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建設的重點。
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在這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明確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并要求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一概括不僅極富中國特色,而且也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這是我們的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我們抵御西方價值觀念滲透的強大思想武器。中華文化一定會走向世界,以核心價值觀為精神支柱的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一定能實現現代化。
現代國家治理思想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來的,也必然在指導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顯示出其科學性。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核心內容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全面系統的要求,必然體現在國家治理的各方面,具體到六個領域:
經濟治理要活。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對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和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實行同樣不可侵犯的產權保護,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
政治治理要穩。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要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我們的選舉制度我們自己確定,需要直接選舉的直接選舉,需要間接選舉的間接選舉,需要改革完善的改革完善。
文化治理要正。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重要方針,把握好時、度、效,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社會治理要善。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和政策規定,確定改革的重點。“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生態治理要美。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改革政績考核機制,不要再為GDP的排位而糾結。
黨的治理要嚴。制定并嚴格執行中央的“八項規定”,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決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促進權力規范運行,強化監督。堅決查處腐敗案件,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形成對腐敗分子的高壓態勢,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