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迪 周會祥
2014年4月29日,由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與深圳社會主義學院聯合舉辦的“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2014年年會暨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理論研討會在深圳社會主義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8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深圳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深圳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張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說:“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本次學術理論研討會在深圳召開,對于我們深刻緬懷鄧小平這位歷史偉人,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崇高品格和革命風范,進一步加強對鄧小平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堅持用最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張虎院長誠摯邀請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的專家學者繼續關注深圳新一輪的改革實踐,為深圳特區發展多提建議,為特區的理論與實踐工作傾注新活力。
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會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張峰指出,繼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之后,紀念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誕辰110周年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是繼承和發展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重要宣誓。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理論創新上又邁出了新步伐,集中體現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闡述上,就是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相關論述是我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圍繞創新國家治理體系這個主題,張峰會長從歷史方位、現實基礎、理論意義、理論創新、與傳統理論關系、中西制度差異和發展方向對該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并從六個方面探討了未來治理思路,即“經濟治理要活、政治治理要穩、文化治理要正、社會治理要善、生態治理要美、黨的治理要嚴”。
與會專家學者主要圍繞“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延續、研究方法、分析框架、改革思想與當前三中全會精神之間的聯系”和“鄧小平理論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之間的關系”兩個主題進行研討,部分學者還就鄧小平有關“非公經濟發展、環境污染治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角度進行了主題發言,都緊緊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這個主線做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探討。
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軍事科學院楊春長認為習近平同志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再次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唯一宗旨。面對當今復雜多變的經濟社會實際,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挽救了黨。
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校董德剛指出,目前部分同志因過分強調中國特色而否定一般、否定普遍是不應該的。當前應該著重從社會制度、科學社會理論、現代化三個角度開展研究,澄清一般與特殊的動態關系,對于我們全面深刻理解與把握改革開放精神有著重要歷史意義。
廣東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肖莉認為,三中全會對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一是在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前提下,重申公有經濟和非公有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種提法在過去黨的相關政策文件中并沒有直接表述。二是“兩個毫不動搖”對今后非公制經的發展將起到較大促進作用。三是進一步完善了產權保護制度。四是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地位。五是明確提出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要求。
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譚剛建議學界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須站在整體宏觀的高度,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構建、從歷史進程的角度,形成一個較為整體、全面的研究框架。他提出,可以將三中全會決定與鄧小平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做比較,從宏觀與微觀、繼承與發展、個別與一般等不同的角度闡述三中全會與鄧小平理論之間的關系,并建議用具體的內容進行案例剖析,如將鄧小平理論有關對外開放思想與三中全會通過的有關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定做一個微觀的比較,可清晰發現后者對前者的繼承與發展,實質上是經歷30多年發展歷程的創新型發展。
首都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主任聶月巖認為,三中全會關于政治體制改革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與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初期鄧小平已明確提出,該論述是對政治體制改革目標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推進政府體制改革并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同時不要忽略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鄧小平也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深化經濟體制發展生產力的迫切要求,但是必須穩妥進行,二者是完全關聯的,這同樣也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王占陽教授對鄧小平有關環境保護的思想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在鄧小平主政時期,因鄧小平、陳云以及當時一線的領導人都普遍重視環境保護,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具體來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比較成功,沒有惡化的趨勢,可以看出中國的環境問題說到底還是一個政治體制問題。
國家行政學院劉東超教授認為,協商民主需要有一個龐大的、深厚的聯合體系作為支撐,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協商文化,需在文化層面上做思考和尋找答案。他從中國傳統文化環境缺陷出發,提出了培育相應文化的思路,一要尋找認知底線,二要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協商網絡,三要進一步疏導社會各種不良情緒,四要加強社會的宣傳工作。
深圳社會主義學院陳和香認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情況下,如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成為人民關心的重大現實課題,鄧小平理論不僅在理論上擴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適用范圍,而且在實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體現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把該原則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內政問題上,提出用“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二是提出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新辦法,為協調國際關系提供了新途徑,三是在該原則基礎上倡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四是把該原則的精髓落實黨內各機關工作中,從而為我國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趙豐教授將目前有關對鄧小平理論研究進行了歸類分析,一是鄧小平自身通過思考、觀察、實踐所形成的決策或認識,二是鄧小平經長期觀察、思考、不斷實踐并不斷完善的論斷,三是由鄧小平提出但尚未得到完全解決的問題,并指出未來研究需著重于后兩類。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李道湘教授分析了西方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存在的缺陷,認為純粹的協商矛盾是沒法調和的。
北京市委黨校的龔文婧認為,協商民主理論的引入和借鑒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雖其源于西方民主理論,但對我國現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從當前重大政治決策到地方治理與基層民主以及新型網絡監督的運用實踐,都可以看出協商民主理論對我國民主政治形態與民主政治實現路徑的廣泛適用性,培育民主社會所亟需的公民社會土壤是存在較大可能的。
上海師范大學張允熠教授認為,因西方傳統民主制度存在天然缺陷,協商民主才得以提出作為補充,因此踐行協商民主可以開發多種協商模式,最重要的是“上層對下層”的協商,在一定意義上能為多元社會、各種群體利益的平衡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途徑。
西南大學倪志安教授認為,三中全會所強調的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政治的獨特優勢,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不能相互替代,當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找到一個適應現實經濟發展水平的協商和選舉的制度,但永遠不可能存在一個最佳的狀態。
湖南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曾文潔認為,鄧小平關于民主的思想是對中共初期“三三政權”民主制度的總體概括。其聯系體現在:一是協商民主發展的基礎是在主體間尋找最大公約數,鄧小平認為協商民主要廣泛達成共識,二是協商民主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給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三是協商民主的對象和范圍是共同為國家奮斗的主體和目標,四是協商民主應堅持的原則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五是協商民主的方法是要充分發揮人大、政協會議的作用,擴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天津社會主義學院李雯老師認為,中國黨際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歷史的維度對中國黨際協商民主的形成進行梳理,證明中國黨際協商民主的誕生具有歷史必然性,并提出在中國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歷史情境下,通過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協商民主的認知和實踐可以闡釋中國黨際協商民主形成的內在關系,從而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科研部主任賈小明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各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新論斷,實現了對民主黨派性質判斷的革命性創新。這一理論創新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共同進步的歷史必然,也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張瑞芬教授提出,首先黨際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黨際協商民主對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具有重要的意義,最后黨際協商民主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中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的王建均副教授認為三中全會對新時期中國協商民主實踐的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推進了人民政協政治協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發揮了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二是做出了努力培育協商民主文化的決定,三是發展基層協商民主,拓展基層民主的深度和廣度,四是加強相關法制建設,促進網絡有序協商。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馮海波老師認為,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功能和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需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把握:一要重視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協商民主實踐,二要要正確認識西方協商民主理論,三要客觀分析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與西方協商民主的本質區別,四要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功能與作用。
最后張峰會長作了會議總結發言,他認為本次會議研究的范圍既廣泛又集中,特別是在協商民主方面的研究,協商民主不單是中國有,西方也出現了協商民主理論熱,不論是選舉民主還是協商民主,都屬于民主,都需要發展。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需要將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并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遵循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學習“四個不要”:不要概念化、不要固化、不要庸俗化、不要好高騖遠,這些精神都需要今后真正領悟和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