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洪斌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12)
關于拳擊擺拳動作體驗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俸洪斌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12)
拳擊擺拳動作體驗式教學是復雜的、科學的教育過程,它有著自身的規律,在具體教學工作中必須合理地、科學地組織和安排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傳授、學生學習的共同活動,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掌握拳擊擺拳動作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
拳擊;擺拳動作;體驗式
擺拳又名橫拳、側擊拳等,是從側面施力于對手的有效拳法。其持點是充分利用自身髖、軀干的轉動為動作基礎,進攻肢體按肩、肘、腕三關節的運動順序完成的打擊動作。擺拳是基本進攻技術中要求最高、難度最大的一種技術。在比賽中,如果能適時、合理地使用擺拳攻擊對方,可以給對方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用右手擺拳進行迎擊,會產生極大的效果,往往是一個右擺拳的重擊,將對方置于不利的境況。筆者就拳擊擺拳動作的體驗式教學談點淺見。
(一)拳擊擺拳動作要領分析
拳擊運動拳法之一,有左擺拳和右擺拳之分。前者為左手作擺拳,后者為右手作擺拳。用以擊打對手腮腭部,或者兩腰肋部?;緞幼鳛椋菏直蹚澢笥?0°,拳的軌跡是橫短半弧形。優點是拳重力大,但由于軌跡路線長,幅度大,易被對手察覺,因力量大,一旦擊空,易失去身體重心平衡。只在有利時機才使用這種拳法。
1.左擺拳
從基本姿勢開始,左臂略向前伸,左拳向右后方擺擊。擺拳路線為平面半圓形。左拳出擊時,拳及小臂均向內旋,肘部上翻,但不可過高,小臂與大臂的夾角約120~130度。拳心向下,拳眼向后,拳峰對準擊打處,手臂成大半月形狀,用腰胯的扭動來增加發拳的力量。右拳微上舉,保護下頦。擺擊結束后立即收回,還原成基本姿勢。
2.右擺拳
其動作方法與左擺拳相同,只是左右相反。擺拳技術主要是充分利用肩部和上體的旋轉力。擺拳如使用得當,其威力不亞于直拳。擺拳的動作不如直拳、勾拳和刺拳的速度快,它是借用身體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而出拳,以分散對方的注意力。由于擺拳的行走路線比較長、幅度大、離心力大,如打得準,則有很大的破壞力;如打不準,則疲勞度大,且容易被對方發覺,易受對方反擊。為提高擺拳的打擊效果,肩部、胳臂要放松,充分地利用旋轉打擊拳,拳擊到目標的一剎那,以身體為轉動縱軸,把扭腰、送肩的合力匯聚在拳面上。手腕像往下彎曲似的打擊,拳的打擊正擊目標,這樣才能發揮出擺拳的威力。
(二)拳擊擺拳動作的教學要點分析
教師在拳擊擺拳動作的教學過程中,右擺拳擊面雙方以基本姿勢站立,教師前滑步或沖刺步,用右擺拳擊對方面部。左擺拳擊面雙方以基本姿勢站立,教師前滑步或沖剌步,用左擺拳擊對方頭面部。提示擺拳要以肘、肩為支撐點,教師體驗式教學要認真體會如何縮短擺拳的運動路線和弧度;出拳前不要有多余動作,以免被對方識破自己的進攻意圖:如果打出的擺拳不是用拳面擊打,而是用拳的手掌、拳的背側面的話,就會出現技術犯規;保持出拳前后的身體平衡,使身體重心始終保持在兩足之間;出拳后,自己的胸腹、肋部等處會露出空當,易被對方用直拳、勾拳等擊中,因此必須用另一只手阻撓或預防對方的反擊:要研究擺拳的發力以及如何應付的反擊戰術和貼身戰術。
(三)拳擊擺拳動作教學與訓練密不可分
1.拳擊擺拳動作體驗式教學離不開訓練
拳擊運動的教學和訓練與其他運動項目的教學和訓練有著相同的共性,這些特性是人們在長期的教學、訓練中探索的一些基本規律,再加以理論的總結和概括之后,成為進行拳擊教學與訓練工作的基本依據。拳擊的教學,是使初學拳擊者從不會到會,并且達到符合正確要求的標準。任何人從不會到會都有其一定方法。方法正確,手段恰當,就能使學習者正確地掌握知識與技術,同時也能加快學習和掌握技能的進程。
2.拳擊擺拳動作教學不等同于訓練
教學與訓練的主要區別就是教學的目的是使運動員通過學習掌握拳擊的技術、技能;而訓練則是使運動員通過一定負荷的練習,在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心理素質等方面逐漸適應拳擊這一特定的運動項目,而對于塑造運動員的個性、培養優良的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問題則是教學與訓練的共同任務。
在拳擊技術教學中,首先應當將拳擊技術的一個內容框架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從而做好學習的準備,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其次還要在教學中將新學的技術概念與其頭腦中的舊概念進行聯系和區別。比如,在拳擊技術中有許多防守的技術動作,而人類自身生來就有著自我保護的本能,遇到攻擊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作出動作的反應。在后天的生活中,這種防守動作成了人們的習慣動作,那么在教授拳擊防守技術時,應當讓人們意識到他們的本能性動作,然后將這種本能的反應性動作與防守技術動作相區別、聯系,這必將對運動員克服本能動作,建立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防守技術起到積極的作用。
擺拳擊打目標時,拳頭所走的運動軌跡是一個弧形,距離較其他拳法都長,動作幅度大,因此,有時容易被對方發現,所以在運用這種拳法時,特別應注意隱蔽性、突然性、注意和掌握出拳的機會。在實戰和比賽中,如能恰當、合理地使用好擺拳,可以給對手極大的威脅,尤其是用后手擺拳進行迎擊,會產生更大效果,有時一個重拳便可結束“戰斗”而獲勝。在各種拳法中,從技術要求分析,擺拳的技術要求最高,加上動作幅度大,拳行路線長,對握拳技術、運用技能來講要求也更高、更嚴格。如果不能正確地掌握技術要領、出拳的時機,就很難擊中對方。如果出拳擊空,用力又過大,不僅是對體力的消耗、力量的浪費,而且會使身體失去平衡,暴露自己的空隙,給對方以進攻的機會。為此,在實戰或比賽中不便輕易出拳,特別是后手的擺拳,以防止和避免上述不利局面的出現。
西方拳手又將左右擺拳稱之為左右交叉拳。擺拳用來反擊直拳的攻擊往往很有效果。當對手以左(右)直拳攻擊時,我一方面向內側閃避,同時以右(左)擺拳從對手直拳外側攻擊其頭部。右擺拳在還擊中最常用,但要學精并不容易。它是沿對方左刺拳內側滑步,右肩下沉躲過對方的左刺拳。轉體發右拳從對手左臂外側還擊對手的上頜。手腕要向下壓緊,左手成防守狀態,保護好下頜。左擺拳反擊右直拳的技術要令相同,但方向相反。持左勢者的左擺拳是前手拳,由于身體姿勢的條件限制,發擺拳時如不加身體的擺動,只是從實戰姿勢狀態下發拳,是不能擊出很大力量的。從實戰結果和技術運用與戰術的要求出發,在出擊左擺拳時不應注重力量,而是注意出拳的速度。其目的在于分散對手的注意力,迷惑對方,破壞對方的戰術,阻礙對方的進攻行動,為自己進攻和右手出拳創造機會。
右擺拳應用得當,力量重,威脅大,可取得決定性的效果。但是,后手距對方遠,動作大,易被察覺,為此應特別注意出拳的時機與準確性。比賽中有經驗的隊員,在雙方對峙、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是不輕易單獨發右擺拳的,多是甩左拳配合運用,在對手連續遭到擊打,或放松了防守,或體力不支的情況下使用右擺拳可以給對方難以承受的重擊,從而取得比賽的勝利。使用擺拳進攻時,為了避免和防止造成擊打部位不當所形成的犯規,持右勢與持左勢實戰或比賽中,因對方都是左側對向自己,因此在出右擺拳時特別注意準確性,以避免擊到對方的后腦,或肩背部腰部而犯規。同樣,對持左勢(即左撇子)的對手應特別注意左手用擺拳擊打時的準確性,對所持姿勢不同的對手來說,應注意前手擺拳擊打的準確性。擺拳一般較少用來攻擊身體。因為如果你用擺拳擊進攻對方的上體,對方就可以從你的左(右)擺拳上面發右(左)直拳反擊,使你吃苦頭。
1.空拳練習:對著鏡子按照擺拳的技術要求進行練習。以左刺拳佯攻,打出右擺拳,用右直拳佯攻,打出左擺拳。以刺拳佯攻,目的在于掩護緊接而來的擺拳。練擊擺拳,要學會真假結合,直拳配合擺拳等。
2.擺拳擊打沙袋:沙袋懸掛高度比自己肩部稍高。先向前滑步接近目標,再配合擺拳出擊。打出右擺拳的同時向前滑步,當拳擊中沙袋時,右腳前滑步恰好站穩,右腳迅速上一步。練習擺拳時,還可以結合其他拳法一同練習,以培養和提高動作的協調性,以及動作轉換的銜接能力。
3.左擺拳擊打手靶:習慣左架拳擊姿勢者,使用左擺拳一般不如右擺拳那樣靈活有力。應學會左右開弓,左右手均能熟練地運用各種拳法。學習左擺拳時,可先請同伴戴上手靶,練習者隨著前滑步以左擺拳擊打手靶。
應該注意的是,使用擺拳時,自己的胸腹、肋部等處會漏出空當,易被對手用直拳、勾拳等擊中。因此,在打出擺拳的同時要用另一只手去阻撓或預防對手反擊。在這里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使用左右直拳或左右擺拳時,應先出拳后動足。若反之則容易被對手發覺出拳意圖。在平日訓練中,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手先于足”的習慣。優秀拳擊運動員出拳總是在動足之前或是手足同時起動。
4.積極防御。為了做好防御動作,拳擊運動員應具備準確的判斷力和善于捕捉戰機的能力。拳擊運動員應該用他最熟練的動作和姿勢從容、鎮靜、謹慎地進行積極的組合防御。在很多情況下,拳擊運動員對來拳的自然反應大都是向后仰,所以要加強自我保護,克服消極防御動作。大部分拳擊運動員,尤其是初學者在對方每打來一拳都后仰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用任何動作進行反擊的。當傳授防御動作的時候(不但要進行輔助練習,而且還需要進行防御練習),教練員應介紹一些特殊的可幫助拳擊運動員發展柔韌性和靈活性的方法。拳擊運動中的防御練習,不單純是消極的防御,而應在做好防御的同時進行有效的反擊。
[1]張震.從鄒市明的訓練看拳擊專項訓練特征[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3(2):51-52.
[2]盛紅鐳.體驗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3(27):90-91.
[3]李正茂,王伯遠.拳擊教學對提升普通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4):86,88.
[4]蘇彥炬,吳貽剛,袁艷,吳正平.拳擊后手直拳下肢快速發力對出拳速度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3(2):118-122,126.
[5]馬廣衛.散打運動與拳擊運動的發展和推廣傳播的比較[J].當代體育科技,2013(25):143-144.
G642
A
1673-0046(2014)3-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