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麗
(鄂州職業大學,湖北 鄂州 436000)
現階段,計算機網絡已成為社會各領域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渠道,這也使網絡上形成了一種尤為特殊的文化——網絡文化,而受網絡文化影響最大的群體就是當代的學生,如何通過網絡對高職院校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進行良性引導,這已成為影響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建設中的關鍵問題。因此,在網絡信息資源及網絡文化日益增加的環境中,高職院校要通過一些有效措施對校園亞文化的建設進行正面引導,避免學生在接觸網絡信息及網絡文化過程中取糟去精,這不僅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效率,同時也會對學生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標準的確立產生很大影響。
亞文化也被稱為集體文化或副文化,在實際上是指與主流文化相對應的非主流文化,同時也是社會多種文化形態中的一個局部文化現象,其一般都形成于某一個特定區域或某個集體,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由其特有的觀念及生活方式塑造出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所以校園亞文化不僅包含了與主文化相同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有很多這個群體獨特的價值觀念。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是指學生特有的一種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對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以及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特征進行了總結,使其開始逐漸形成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這種獨特的校園亞文化,例如,高職院校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課桌文化、寢室文化等。
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作為高職院校主文化之外的一個文化系統,其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相對完整性等特點,而且校園亞文化在受到主文化的引導和輻射時,大部分校園亞文化都不會與主文化進行對抗或抵觸,但是校園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校園主文化的形成,甚至其可以成為形成校園主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校園亞文化形成之后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心理產生很大影響,而且在影響力上往往要大于校園主文化,尤其是在當前網絡文化盛行于高職院校校園的時候,其在實際上往往會賦予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特殊的精神風貌和氣質,由于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所以其會對高職院校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校園主文化建立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校園亞文化的引導,這便與高職院校在新時期發展中的學風、教風、校風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在新時期的不斷加快,網絡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但是網絡信息資源紛繁龐雜、信息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無論是微博、即時通信軟件以及BBS等,使網絡都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經,因此,網絡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的建設面臨著挑戰和機遇共存的現狀,如何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正確引導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的建設,已成為我國各高職院校在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社會生活及社會文化在發展中都以多樣化為主流,這便導致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及多變性,同時高職院校師生員工成分、培養目標、地理位置等,都是促進校園文化向多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而校園文化的多樣性也就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行為活動的多樣化,這是因為校園文化與學生行為活動有著直接影響。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在踏入校園之后便徹底脫離了家長式教育,全新的生活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其在學習、生活中的很多行為也不會再受到任何限制,新奇、困惑、迷茫、驚喜等復雜的情緒也隨之而來,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向多樣化方向發展的主要因素。
網絡文化最大的特點不是其具有獨特的傳播方式,而是網絡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相對較為開放的文化,各種文化現象、文化內容都可以糅合到網絡文化中,這也便導致網絡文化在發展中出現紛繁龐雜的現象,同時也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觀與其產生很大沖突,使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價值取向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倫理觀念的形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不僅使各地區地域文化相互糅合,同時也將西方一些不同于東方的思潮帶入其中,中西方文化在網絡這個熔爐中進行碰撞與交融,很多學生在審視這些思潮的過程中由于難以作出正確的判別,導致其形成了一種過于追求物質利益的思想觀念。
思維方式是某個時代的人們因為受到社會環境、知識結構的影響下,其思維形式、思維方法以及思維程序等多面的結合,可以將思維方式稱為是人們思維的框架,在本質上可以充分反映出不同社會階段、社會環境下人們生活、生產的特點,雖然人們的思維方式不會對人們的行為、思想進行直接操作,但是其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當代高職院校學生與其他各個時代的同齡人相比,無論是在知識認知還是眼界上都要遠遠高于后者,但是這一代的學生嚴重缺乏動力和激情,繁重的學習壓力導致很多學生與現實社會之間有所脫節,最終造成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對社會的理解過于片面且趨于幻想,“霧里看花”用來描述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思維方式最為充分。
高職院校在發展中要想對校園亞文化的建設進行正面引導,就必須與院校的德育建設工作相互補充,這樣才能在高職院校內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同時也可以讓每個高職院校學生都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思考意識,將學習作為高職院校階段中的最為重要的內容。德育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養成的一種引導性教育手段,而德育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必須和知行相結合,德育工作的效果會主要體現在每個學生的行為舉止上。當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目的之間的偏差,是導致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個性壓抑、舉止隨意的主要起因,而當代高職教育中人才培養模式的僵化導致德育教育工作效果被嚴重削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最成功的教育不是考試成績,而是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受到教育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且這種力量在高職院校實際教育中也有一種水滴石穿的力量,而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在這方面便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網絡信息時代中,高職院校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要將引導式教育和灌輸式教育相結合,并要充分利用網絡時代為高職院校教育提供教育條件,通過創建網絡德育陣地來對學生進行耳渲目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校園亞文化“水滴石穿”的作用。
人的創造力與自身的個性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對當代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各高職院校應該意識到個性化教育對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如果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個性進行正面的引導,可以通過關注高職院校學生網絡上個性的差異,在多種高職院校學生共性的指導下對其個性進行針對性教育,這樣可以在高職教育中有效實現學生共性與個性共同發展的目的。網絡視閾下的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建設要敢于打破傳統,并且不能將引導校園亞文化的建設作為一個形式,而是要將其作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內容,這樣才能為高職教育在新時期的改革中找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園網站上開辟一個新的領域,讓每個有才華的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絡上進行分享。
校園網絡的凈化不能只依靠高職院校自身的努力,我國網絡管理部門要不斷加強對網絡信息的控制,可以在高職院校校園網絡上安裝防火墻來過濾網絡信息資源,將網絡上信息質量不好的信息資源徹底從校園網絡中進行隔離,例如,黃、賭、毒、暴力、反動以及誹謗祖國等信息。對于網絡上散布虛假消息、人身攻擊等言論,網絡管理部門在發現后應立即對其進行處理,避免這些不良信息流傳到高職院校中,針對校園網絡中的BBS,高職院校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可以采用正確的態度去審視社會中的各種現象,這樣才能為高職院校學生營造一個自由自在的網絡生活環境。
高職院校的政工隊伍素質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念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中要不斷加大政工隊伍建設,確保每個政工教師都可以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政工工作,可以正確地對高職院校學生開展政工教育工作,這也是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對校園亞文化建設進行正面引導的有效途徑。只有優秀的高職院校政工隊伍才能讓學生在審視社會萬千氣象中,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倫理觀去看待各種社會事物,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也可以做到不回避、不掩飾現實問題,積極用正確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或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能在網絡環境下正面引導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的建設。
高職院校校園亞文化的形成不僅直接反映出當代學生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以及行為模式,同時也會對學生在步入社會后的很多事宜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改革要將正面引導校園亞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高職院校要予以校園亞文化建設足夠的重視,并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環境對校園亞文化建設的雙重影響,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出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才能保證高職院校的校園亞文化可以對提高其教育質量發揮作用。
[1]武雪芳.如何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J].校園文化,2011(7).
[2]劉靜姿.高校校園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探討[J].理論探討,2012(3).
[3]胡金富.校園亞文化建設——構建高職院校和諧校園的新視角[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