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南京工業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培養模式”一詞,是在上世紀90年代,在面向新世紀課程體系改革中首次提出的。之后,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對人才培養模式概念進行了歸納,“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實質上,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科學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理念作為思想指引,以培養知識創新創業人才為宗旨,以系統的教學內容,嚴謹的教學體系,有效的評估方式進行科教育人的過程。
國內外學者對“培養模式有效性”進行了深度剖析,根據知識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以及可實施性的方面進行考慮,在有效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過程中,速度、收益、體驗、可行性是必須首先考慮的四個要素。1.速度,即這種模式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越少,說明其效率就越高。2.收益,也可以說是一種產出,狹義上來說是指學生接受這個模式培養之后,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3.體驗,就是指一種學習感受,是指學生能夠很好地適應這種模式,學生在這種培養模式下,能夠獲得一種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和知識學習,它直接影響培養的有效性。4.可行性,是任何一種模式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說這種模式,在現在已有的這種環境下是否具有現實的可行性。能夠很好地將這四個方面有機地組合起來的模式我們就會說這種模式是有效的。我們提到的有效培養模式是對中國教育、政治、經濟各方面全面考察,在與國外對比的基礎上,探索面向理工科大學生,基于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培養模式,尤其是在現有教學科研上的可行性。
按照我國高等教育專家的觀點,“盡可能找到并控制那些對人才培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高等學校課程制定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具體到理工知識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是要找到并控制那些對復合型科技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發現的渠道是對復合型科技創業人才的直接、全面的調查,獲得具有可信度的統計調查數據。根據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素質模型理論”,創業素質在很大程度上與高等教育學培養人的“核心能力”的內容是相貫通的。而“核心能力”的基本內容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培養“學以求知、學以致用、學以共處、學以做人”的教育有許多共同之處。
創業教育內容的第一要素是對受教育者創業意識的熏陶和企業家精神以及品格的塑造。創業品格包括創新創業精神、企業家道德、企業家品格等因素,這是比創業能力還重要的因素。有研究顯示,一個人能夠做大事業并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敬業占到l0%,機遇占到20%,能力占到30%,而人品則占到40%。由此可見企業家道德和品格的重要性。還有研究指出,創業型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型企業家最大的區別在于創業的激情或沖動方面,前者明顯高于后者。
“創業學”的創始人,美國百森商學院的蒂蒙斯教授將創業家的素質概括為:毅力和決心、價值觀、道德、誠實、正直、目標導向、自我約束、儉樸、足智多謀、對付逆境的能力和恢復力、搜索、聽取、使用反饋信息的能力、可信、可靠、幽默感。美國管理協會成員中的6名經理和主管都認為:企業家最崇高的道德價值是負責和誠實;美國MBA畢業生所公認的最基本的三個道德價值,也是負責、正直和誠實。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誠信”應是企業家人品中的第一要素。
創業能力包括: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勇氣和膽略。自主創業的開創性需要具有開拓的勇氣膽略,表現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競爭意識:戰勝挑戰的能力、創造力、決策能力等等。戰勝挑戰的能力被認為是創業型企業家的重要能力。美國加州大學多爾夫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的拜爾斯教授將必勝挑戰的能力要素概括為以下6個方面: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使工作完美、能夠同時處理多項工作、樂觀面對挫折、愿意努力工作、得到良好開發的基于解決問題的耐心、能夠學習并掌握完成當前任務的本領。
創業能力的許多內容是高等教育理論對學生的“核心能力”培養的內容。“核心能力”或“可轉移能力”是由英國學者提出并被英國政府接受的,體現國家推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方向的重要理念,是針對高等“專業教育”過于專業,不適應現代社會職場崗位快速變化的現狀提出來的。“核心能力”或“可轉移能力”包含的內容有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領導力等方面。因此,將創業能力訓練與“核心能力”培養結合進行,不但訓練了創業創新能力,而且在就業能力方面的培養也夯實了基石。
創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創業實踐的成功率,創業實踐鍛煉就是鼓勵學生將創業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在實踐中增強創業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學校可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創業大賽,組織專業的評審專家,包括科技企業家、風險投資者、成功創業者等,對學生的創業構想、創業計劃書等進行一系列具體的評審,最終獲勝者可以獲得實際創業的第一桶金。
在實踐操作的層面上,理工知識創業教育要融入大學教育體系,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并重,由理工專業教師為參與主體,構建創造、創新、創業“三創”相結合的立體教育結構體系。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將創業教育分成基礎模式、強化模式、企業家模式三種主要模式,構成了從一般普及到專業化培養的理工知識創業教育模式的三個層次結構。
“創業者品格熏陶,創業知識學習,基本的創業能力”的三位一體是創業教育的基礎模式和核心培養要素。基礎模式是面向全體大學生開展企業家精神的教育,類似于大學教育的通識教育。創業教育的基礎模式就是重點強調對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的培養,而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正是創業教育基礎模式的著力點。在這種模式下,向學生灌輸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是廣義的,是領導創新的企業家意識和開創基業的企業家精神,涉及最基本的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比如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表達能力等。
創業教育的基礎模式應該是一種滲透模式、嵌入模式,其途徑則主要是開選修課、必修課,或在現有的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活動課程之中,嵌入基礎模式的創業教育內容。比如在大學生的必修通識課中,嵌入企業家精神和品格的內容,將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創業精神作為必修內容,新增創業通識教育的一定課時。在體育課或軍訓中,增加耐力、野外生存能力的訓練,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在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課中,增加科技企業家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內容。
強化模式是在基礎模式之上增加對學生的創業知識的教授和創業能力的訓練,即“品格熏陶,知識學習,能力訓練”三個方面的實踐教育和鍛煉,面向經過篩選的有創業潛質的部分本科生或研究生。
創業教育的強化模式需要結合大學生的公共課、專業課、創新實踐活動、參與導師的研發活動,或研究生的論文等各個環節統籌考慮設計,還要根據不同的工科專業特點安排。創業教育的強化模式需要跨學科的指導教師小組,要利用教室、創新基地、工程訓練中心、實驗室、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其他相關資源條件。強化模式的出口端標志是修滿一定的課程學分、獲得輔修學位或資格證書等形式。創業教育的強化模式要涉及功能、原理中的多種關聯形式。
高級模式是在第二個模式,即強化模式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提升實戰鍛煉,即“品格培養、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實戰鍛煉”四個方面的實踐教育和鍛煉。該模式主要面向極少數有科技創業專業培養前途的理工科研究生,并非所有理工科學生。高級模式創業教育又被稱為企業家模式,是最高級、最專業、最苛刻的模式,主要培養既具有創新能力又具有豐富洞察力和團隊領導力的高級企業家。
三個層次的創業教育模式是關聯的,呈階梯狀,能夠指導各種類型大學對創業教育進行定位,定位清楚了,才好確定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
綜觀當前對理工知識創業教育的研究,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經驗描述多于理論分析,沒有深入探討理工知識創業教育發展的理論。在“培養模式有效性”目的引導下,探索出復合型科技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即哪些關鍵因素影響復合型科技創業人才成長,并深入研究一般普及到專業化培養的理工知識創業教育模式的三個層次結構,可以提高理工知識創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張新來,粟雪.論大學創業教育的實施途徑[J].黑龍江教育,2007(7).
[2]劉麗君.知識創業教育導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