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抑郁癥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呈現一種發病率持續走高和低齡化趨勢。大學生群體因其特殊的身心特點以及各種外在環境壓力,極易成為抑郁癥的患病人群。抑郁癥嚴重威脅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它不僅給學生帶來情緒上的困擾和軀體上的痛苦,影響其當下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對大學生日后踏入社會造成遷延式的影響。因此,探索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抑郁癥防治不僅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幫助,而且對豐富社會工作自身理論和實務有著重要作用。
目前,各個大學對學生抑郁癥的防治主要依賴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輔導員、班主任以及班級心理委員。相對以上群體的干預,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抑郁癥的防治則更為綜合,針對性更強,人本主義精神更為濃厚,是一種及時、積極、系統的疾病管理,不僅符合大學生特殊的身心特點要求,而且可以彌補臨床治療及學校心理咨詢的不足。
大學生大多數處于18-24歲這個年齡段,生理發展已經完成,具備成年人的體格特征,但是心理還未成熟。具體表現在:1.自我意識的增強與認識能力的矛盾,自我認知在不斷發展完善,但受個人認識的局限性及社會經驗的不足,使許多大學生很難準確認識自己及客觀把握所面對的世界。2.情緒、情感強烈,起伏波動大,特別是在社會事務、政治事務、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3.大學生的社會需求很強烈,自我社會價值實現欲望與現有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極易產生情緒落差,降低自我效能感。4.大學生的性意識趨于成熟,一方面注重自身形象、個性的塑造,另一方面渴望博得異性的傾慕,這一過程容易出現不協調甚至是矛盾,時刻挑戰大學生的心理防線。
大學生特殊的身心特點,一方面增加抑郁癥的發生幾率,另一方面也對介入治療提出了更具針對性的要求。社會工作者特別是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和學校社會工作者不僅具備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技巧,同時熟知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具有學生工作經驗,因此能夠快速與學生建立治療關系,確定既適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又符合抑郁癥癥狀的介入方案。相比精神科醫生來說,社會工作者能更快速、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個體身心需求。相比心理輔導員來說,社會工作者不僅致力于短期疾病康復,而且強調學生身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大學生抑郁癥的介入,社會工作與臨床治療和學校心理咨詢有著一定的區別。首先,從服務對象來說,它不僅關注抑郁癥患者本身,同時要考慮其背后的社會、家庭因素;再者,從介入方法來說,它除了給患有抑郁癥或其他精神障礙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疾病治療外,還要參與學校日常工作、聯系學校與家庭,整合各種資源、營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另外,從工作目標來說,它不只是單純幫助有抑郁癥的學生減輕或消除癥狀,還要幫助學生恢復正常的心理社會功能,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因此,社會工作的介入治療是一種補充性的、綜合性的、發展性的治療,可以很好地彌補精神科醫生和學校心理咨詢師、輔導員在治療過程的不足。
在對抑郁癥患者的治療研究中,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在匹茲堡、華盛頓特區、俄克拉荷馬市做過一項實驗研究,發現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作用旗鼓相當,但對于輕度或中度的抑郁癥以及對藥物無反應或是不能用藥的患者,心理治療的作用更為突出。由于大學生抑郁癥患者多為輕、中度,因此社會工作在介入大學生抑郁癥治療時可采用心理治療為主,輔之以藥物治療。人際治療和認知治療是兩種常見的心理治療手段,對由于人際關系緊張或認知偏差誘發抑郁癥的患者十分有效。當然在應對大學生群體時,以上兩種心理治療手段也是較為普遍的干預方式。
1.人際治療
(1)理論背景
人際治療建立在阿道夫·梅耶的心理生物學觀點和沙利文的人際理論之上,強調個體的環境適應和人際互動,認為抑郁癥是由多種原因(基因、環境壓力、人格)交織產生的,個體的癥狀反應也是千差萬別、變化多端的。因此采取的是一種聚焦式的、當前取向的個人治療,側重于影響個體人際交往的各種生活經驗、偏差行為、非理性信念。
(2)治療目標
治療是以緩解抑郁情緒、減輕軀體癥狀并且改善人際交往功能為目標。
(3)治療過程
初始階段,社會工作者先要了解學生的精神和人際交往狀況,可以由學生自己描述也可咨詢其家人或朋友,掌握學生的癥狀、過往病史、社會功能等信息;接下來,運用貝克抑郁調查表(由學生完成)、漢密爾頓抑郁等級量表(由工作者完成)并結合精神科醫生的意見來診斷是否患有抑郁癥,確診后就可以介入治療;接著要向學生解釋何為抑郁癥(癥狀、誘因、治療手段)以及人際治療的概念;最后還要由精神科醫生進行評估,確定是否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及采取哪類抗抑郁藥物。這一階段主要是要與患者建立穩定的治療關系,以及搜集癥狀出現期間的生活狀況和人際情況。
中間階段,社會工作者需從四個誘發抑郁癥產生的因素(悲傷體驗、角色轉換、人際沖突、人際缺失)出發,協助學生了解自身癥狀與人際問題的關系,進而幫助學生從悲傷中走出來,重新建立新的興趣和關系;幫助學生進行角色身份的轉變、情緒的調整及自信心的建立;幫助學生修正錯誤的溝通模式;鼓勵學生主動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最終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
結案階段,評估治療效果,預先告知學生治療結束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治療的感受,處理離別情緒。
(4)治療技術
在人際治療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一般會根據抑郁癥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一定的技巧,比如在向學生了解癥狀信息時,可采用導向或非導向技術,對有明顯痛苦體驗的學生會采取情感鼓勵技術。此外,還有澄清、示范、建議、決策、角色扮演等介入技術。操作過程中,需要實務工作者根據不同學生的癥狀和表現靈活運用。
2.認知治療
(1)理論背景
該治療手段建立在Beck的抑郁認知理論之上,認為抑郁癥的產生受患者錯誤甚至扭曲的自我認知和對外界負面解釋的影響。雖然并未排除生物、環境、藥物因素,但更為關注的是癥狀背后的思維模式。Beck認為,抑郁癥患者更愿意對自己的遭遇做出負面的解釋,并堅守其錯誤的認知。貝克對此解釋為“抑郁者往往將那些不快、失望甚至中性事件看成災難,并堅信自己認知的就是現實”。
(2)治療目標
具體目標是減輕抑郁癥狀和預防其再次復發,并增強患者的愉悅體驗。深層目標是改變患者不合理的信念和錯誤的認知模式,恢復其正常的心理社會功能,提高其對周邊環境的適應能力。
(3)治療過程
評估,治療前要對學生的精神狀況進行評估,一般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自殺意圖量表、貝克抑郁調查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以此搜集學生的過往經歷、病史、人格特征、人際關系等信息。
面談,次數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安排,重點是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治療關系。面談過程中,社工要向學生解釋治療方案的具體操作和可能的治療效果,與案主一起制訂活動計劃,監督其執行并要求案主根據自己的完成情況打分。所有面談都是彼此聯系環環相扣的,每次面談社工都要先了解學生抑郁癥狀的變化情況,對上次面談布置的功課進行評估,回顧前幾次面談討論的議題,還要了解兩次面談期間學生經歷的事件及相應的感受。在完成這些之后,社工要與案主一起討論此次面談的議題,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并引導學生抒發不良情緒。社工對學生的所說、所作都不予置評,只是做好相應的記錄,掌握學生錯誤的認知模式和抑郁間的關系,逐漸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負面的認知。面談結束時,社工要對討論成效進行總結陳述,并給學生布置會談后的作業。
認知重構,通過上一階段的引導,學生已經意識到自己認知上的偏差,此階段社工的任務就是針對困擾學生的各種事件、經歷、情緒、行為進行討論,充分暴露其錯誤的認知,并與正確的認知進行比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在此基礎上通過社工的幫助,由學生自己改變一貫的錯誤思維模式和失調行為,重新建構正確的認知模式。
結案,評估治療效果,處理離別情緒,與學生討論結案后可能面對的問題及商議應對策略。
(4)治療技術
認知治療是一種環環相扣的結構化治療,治療過程中有一些行之有效的介入技巧。比如,對于那些自我封閉型的抑郁癥學生,可以使用活動日程表(activity schedule)和分級任務分配(graded task assignment)提高學生的情緒喚醒水平,使整個人更為積極主動。另外,角色扮演、認知演練、轉移技巧也是常用的介入技術,能夠有效地幫助抑郁癥學生發現自己錯誤的認知并予以修正。當然,具體技巧的使用還要因人而異。
至于是否使用藥物,社工需要咨詢精神科醫生,在其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抗抑郁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幫助患者擺脫抑郁情緒的困擾及軀體痛苦。
學生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學校、家庭、社區,將三者整合起來共同致力于學生的心理問題或是精神障礙問題,作用將是十分明顯的。可以打造以社會工作者為核心,學校為服務平臺,家庭社區為支撐的雙向溝通模式。一方面,通過社會工作者的連結作用,將家庭和社區的各種治療資源整合至學校,為有需要的學生服務。另一方面,發揮學校、家庭、社區的監督作用,對實務工作者的介入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幫助其及時調整介入方案,保證介入過程的順利進行。
1.家庭的精神支持
大學生雖然離開家庭,但是其成長過程中家庭關系對其心理的影響是遷延式的。根據Gerlsma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抑郁與父母婚姻狀況、教養方式有明顯的關系。父母離異、粗暴教養、過度的干涉與保護、缺乏關愛與支持等都會成為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的誘發因素。因此,父母對子女給予理解和情感支持,很大程度上會減少抑郁癥發生的幾率。另外,大學生抑郁癥往往表現為悲觀、內疚、自卑、人際關系緊張等癥狀,如果此時有家人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會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加治療的積極效果。社會工作者要給予家庭成員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指導,使其能夠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
2.社區的醫療跟進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定期對社區內的大學生進行精神衛生方面的檢查,對于那些有抑郁癥或抑郁傾向的學生要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藥物治療,加強心理引導,幫助其擺脫抑郁情緒的困擾,減輕抑郁癥發病的幾率。為此,社會工作者要與社區精神科醫生通力合作,達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3.學校的心理咨詢
社會工作者可以與學校心理咨詢人員、班主任、輔導員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服務網絡,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從而提高咨詢的專業性、適切性。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咨詢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和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技巧為有精神障礙的學生提供咨詢和引導。另一方面,班主任、輔導員可以利用自己對學生學習、生活、交往情況的了解,為專業人員提供準確客觀的學生信息,方便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咨詢人員制定適合學生的介入方案,保證整個咨詢過程的有效進行。
社會工作者要積極推動大學生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的三級預防體系的構建,該體系以學校為平臺,社工為核心,共同致力于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的防治。
1.一級預防
以降低患病率為目標,所以其著力點在平時,一般在癥狀還未出現就實施干預,如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檢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開展心理講座,組織健康的文娛活動等。
2.二級預防
針對開始有癥狀反應但還未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學生實施干預,防止問題惡化,降低實際發病率,如心理咨詢、團體治療、個案輔導。
3.三級預防
對已被診斷為抑郁癥的大學生實施干預,縮短疾病的持續時間,恢復其正常的社會功能。如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在心理咨詢人員和精神科醫生的配合下對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治療。另外,對于那些有自殺、殺人傾向的嚴重抑郁癥患者,要采取住院治療,當癥狀減輕時,社會工作者可以再次介入,對其實施恢復和跟蹤治療。
綜上所述,大學生抑郁癥的防治,除了臨床治療和學校心理咨詢外,社會工作的介入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相比學校心理輔導員,它不僅關注疾病本身,而且更關注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及社會生活。相對于精神科醫生的被動治療,它的介入就更為積極、系統、綜合,不僅關注學生本身,更強調其所在家庭、社區、學校的融入。在具體的介入中,可以采用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法;同時聯系家庭、學校、社區,發揮其在預防和治療中的功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當然,建立心理疾病的三級預防體系防患于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1]章紅英.大學生抑郁癥的識別與防治[J].素質教育論壇,2007(7).
[2](美)Sands Roberta.精神健康:臨床社會工作實踐[M].何雪松,花菊香,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周勇.美國精神健康領域社會工作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四川大學學報,2010(3).
[4]周小杭.社會工作在精神疾病領域中的干預研究[J].社會工作(理論),2008(10).
[5]張越.我國高等院校學校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