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自秦王朝建郡縣以來,中國傳統社會一直是“皇權止于縣政”,秦暉教授將其概括為:“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在地處偏遠南方邊陲的黎族地區,由于“天高皇帝遠”,中央統轄權威的有效性大大減弱。鄉村社會關系的調整主要依靠的是傳統自治組織和鄉土習慣法規則,而非國家機構和國家法。事實上,隨著國家權力向黎族社會的不斷滲透與擴張,鄉村傳統價值與秩序受到沖擊,政權、族權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彼此依賴。
先秦時期海南島屬百越之地。賈誼《過秦論》里記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秦設置桂林(今廣西桂平縣)、象郡(今廣西崇左縣)二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時還未占領海南島。據《漢書·賈捐之傳》記載:“儋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里,合16縣,戶2300余。”自此海南島正式納入到封建中央政權的管轄范圍之內。但漢朝政府在設置郡縣后,駐守海南的官吏、軍隊以及外來移民對當地黎民欺侮苛酷,導致黎民不堪忍受,反抗不斷。根據《漢書·賈捐之傳》的記載,自元封元年至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二十余年的時間里,大規模的黎民反抗有六次之多。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據《后漢書·南蠻傳》記載:“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此事發生在漢武帝統治末年(公元前87年)。在黎民不斷起義之下,至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漢中央政府撤銷儋耳郡,將其并入珠崖郡。《漢書·賈捐之傳》中記載到:“自初為郡至昭帝始元元年二十余年間。凡六反叛,至其五年,罷儋耳郡,并屬珠崖。”在兩漢時期的數百年時間里,中央政府并未完全實際控制海南島,尚處于“遙領”治理的狀態。
三國至南北朝的梁朝時期,封建中央王朝一直采用征剿和征服的方式試圖實際控制黎區。三國鼎立時期,吳國的勢力曾延伸至嶺南地區,孫權曾派軍討伐黎民,結果以失敗告終,吳軍被迫撤出海南。吳國滅亡后,兩晉至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對海南的建制仍然是時建時廢。南朝的梁朝大同(公元535至546年)年間,“南首領”“高涼冼夫人負責治理原儋耳治地,采用懷柔政策使黎民歸順,并率領1000多峒黎人歸附南梁政府,使黎民間接地成為封建統治集團的子民。據《隋書·譙國夫人冼氏傳》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強,侵掠旁郡,嶺表苦之。夫人多所規諫,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峒。”冼夫人還向中央政府請命,置崖州。至此,中央政府與海南黎族地區之間正式建立了間接聯系,冼夫人在中央政府的授權下,實現了黎人自治。
隋唐時期,冼氏家族又歸順隋、唐。隋統一后,繼續沿襲南北朝時期的政策,一方面仍然任用冼夫人治理海南黎區,進一步加強對海南的統治,另一方面又防范冼氏家族的勢力。唐代,由于我國疆域的廣大,中央政府更加注重對海南的有效治理,對海南黎區的控制不斷加強。同時,采取直接任命官員的辦法招撫黎人,將海南作為貶官和流放罪犯之地,以此實現中央的直接統治。當然由于這些貶官、罪犯的流入,顯然也將中原文化帶入了黎區,客觀上推動了海南的開發進程。
從秦朝至隋唐五代時期,中央政府不斷設置地方機構,采用多種辦法管理、統轄海南地區,但由于海南距離中原較遠,地域及文化的差異,使得中央政府的影響力始終較為有限。居住在海南中南部的黎族人民,尚處在與外界交往較少的原始狀態,海南黎區仍為少數民族自治之地。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消滅了南漢,正式結束了長期混亂的封建割據狀態。比照唐代原來的行政區劃,公元972年,在海南島設置瓊、儋、萬安、崖四州,隸嶺南道,后又改隸廣西。宋代,封建政府加強了對黎民的治理,吸取了從前強硬治理的失敗教訓和黎人代治的成功經驗,針對黎族地區的特殊情形采用因俗而治的“羈縻政策”。中央政府一方面撫慰黎民,對黎民減免租賦,對于犯亂的黎人既招降又討剿,能順化的寬大處理,不能順化的剿殺。如北宋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安撫使王祖道經廣西到海南島“撫定”黎峒907峒,人口6.4萬人;另一方面又招降黎人,對黎族上層首領封官授爵,以達到分化黎人、以黎治黎的目的。宣和年間,儋人陳大功招撫符元亨等30余峒黎入貢,其子孫各以官名承襲,世為峒首。宋朝統治者十分注重招撫歸附的黎族上層首領,對其授官封爵,大量任用黎族峒首為黎區地方官,通過他們來達到統治黎區的目的。通過招撫及授官封爵,封建統治集團正式將黎族峒首納入基層政權組織之中,使其成為中央政權治理黎區的重要依靠力量,使中央政府達到了治黎的目的。
元朝統治者從北方入主中原,信奉武力的討伐效果,且對漢人心存戒備。因此,在唐宋羈縻政策的基礎上,元代統治者一方面大規模征黎剿黎,另一方面在黎族地區實行土官制度,使之仍按舊俗管理其原轄地區,加強對黎民的進一步控制。土官成為了元朝統治者維護統治秩序的主要依靠力量,達到了“以黎治黎”的目的,加強了元朝在海南黎區的統治勢力。
元朝土官制度的興旺,雖然在黎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導致“終元世,黎寇不息”的弊端也暴露無遺。明王朝建立伊始,吸取了元朝任用黎族土官弊端的教訓,宣布廢除土官制度。“洪武初年,未設土官。”改而委派流官通過各地黎族峒首實行直接統治。由于漢、黎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在一些歸順較早、與中原交流比較密切的熟黎地區,明朝實行“都圖”制度,即在黎漢雜居之地,將黎族各峒編入版圖,將黎區劃入州、縣的統治范圍,由當地官府負責直接治理。(將黎民區分為生黎、熟黎,是中央政府等外界所為。生黎、熟黎的區別主要在于他們接受中央政權統治和政治經濟生活方式的程度,是否歸化中央政府之黎)。到了嘉靖年間,文昌、樂會、瓊山等地多個黎峒的黎族已和當地漢族一樣編入都圖,載入黃冊與魚鱗冊。在這些地區,黎人與漢人一樣,納糧當差,受地方官的統一管轄和治理,不再被中央政府認為是異族。但在尚未歸順的生黎地區,至永樂初年又全面推行黎族土官制,大量招撫黎人、授予黎族峒首官職,利用其為中央政權服務。至永樂十一年(1413年),歸順的生黎就有1670峒,3萬余戶。明朝黎族土官治黎區的廣泛運用,在黎族地區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這種“以黎治黎”政策的推行,使大批生黎紛紛歸附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中央政府在黎區的統治。
清朝對海南黎族的治理理念,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雙重政策。清廷仍然沿用土官制進行基層社會治理,但此時土官的權力已經大大被削弱了。清代,黎族土官的權力大大降低,其官職較低,且基層州、縣一級的官府已不再設置土官職位,僅在黎族村峒設“峒長、總管、哨官”等土官職位。據《道光瓊州府志·海黎志》記載:“各縣下轄黎區均設村峒,設峒長、哨官、黎總管轄生黎、熟黎,樂會縣南北兩峒皆系熟黎,北峒各村設黎甲一名,南峒分上、中、下三峒,上峒設黎長一名,中峒設黎甲一名,下峒設峒長一名。”總管一般是管一峒或數峒,哨官管數村,頭家管一村。清朝中后期,由于相當部分黎人歸化日久而“與齊民等”,熟黎人數逐漸增多,生黎基本都集中于更偏遠的五指山腹地地區,因此五指山外圍地區的熟黎土官的作用日漸式微。清代統治力量深入到黎族大部分地區,中央政權的權力在黎族地區得到進一步加強。
清朝的土官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末始有較大變化。光緒十三年(1887年),廣西提督馮子材率軍平黎之后,采用保甲制度改造黎族社會組織。在海南設置撫黎局,作為統一管轄黎區的最高機構,下設置黎團總長,黎團總長統轄黎境,黎團總長下設總管,統轄全峒,峒內黎戶十家為一排,三排為一甲,三甲為一保,所有排長、保長、總管均由黎人擔任。至此,中央政權基本覆蓋了黎族全境,深入到每一戶黎家,黎族地區已然完全處于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
從歷代黎族社會的建制史來看,自黎族地區納入到中央政權的統一管理下,黎族地區逐漸形成了中央權威下的“以黎治黎”的自治型社會。但從治理效果上看,黎族地區沒有大的叛亂,更沒有形成可以與中央政府抗衡的諸如大理、南詔等政權,始終沒有脫離中央政府的統治,反而中央政權對黎族地區的控制不斷深入、加強。中央政府對黎族地區既不是完全的社會控制,黎區也并不是完全的自治,二者始終處于一種相互博弈的狀態。
[1]秦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與其變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
[2][南朝]范曄.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趙全鵬.海南黎峒與相關社會組織的關系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7(5).
[4][唐]魏征.隋書(卷八十,譙國夫人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明]曾邦泰.萬歷儋州志(地集)[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6]葉英萍.黎族習慣法——從自治秩序到統一秩序[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73.
[7][清]明誼,張岳崧.道光瓊州府志(卷二十,海黎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