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大理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P.Brown和G.N.Leech等學者于1983年提出了禮貌原則。該原則的提出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人們在交際中有意地違反合作原則來間接地表達會話意圖,使他們的話語更加得體、恰當,最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禮貌原則總共有以下六個準則:
(1)得體準則: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2)慷慨準則: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3)贊譽準則: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4)謙遜準則:減少對自己的表揚;(5)一致準則: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6)同情準則:減少自己與別人在感情上的對立。醫患會話的過程中,禮貌原則強調的是對聽話者的禮貌,而不是說話者本人。也就是說,從禮貌準則的角度出發,醫生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是醫生對病人的尊重和禮貌。在醫患會話過程中,醫生使用模糊限制語往往都是想法設法為了多給病人一點方便或者使病人多受益,從而使患者感到倍受尊重,反過來對醫生產生好感,因此禮貌原則也是相互的。
Lakoff(1972)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語”這一語言概念,他把模糊限制語定義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之后,在語言學界關于模糊限制語的分類一直是眾說紛紜。到目前為止比較有影響力的是Prince等語言學家對模糊限制語的分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1)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s):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設計范圍對話題的內容作出修正,如左右、大約、差不多等。(2)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說話者就話題內容對話題做出間接的評估,如我認為、我覺得、可能等。醫患間的溝通,特別是患者在咨詢疾病的情況時,有經驗的醫生在語言表述上往往使用回旋余地較大的模糊限制語。
在醫患交際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就是恪守禮貌原則的常用策略。在醫患會話中,醫生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語可以使話語更加得體、委婉,從而體現了禮貌原則中的三個原則,即得體、謙遜和一致準則。此外,從話題的內容而言醫生可以做出主觀的推斷,醫生模糊限制語還體現了禮貌原則的其他三個準則:同情、慷慨和贊譽等準則。
在醫患會話中,醫生模糊限制語的大量使用充分體現了禮貌原則的六項準則。在醫患會話中,如果醫生使用的模糊限制語遵守了禮貌原則中的得體、謙遜和一致準則,則可以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設計范圍對話題做出修正,并且使話語更加模糊,即更委婉,也更得體。除此以外,如果醫生模糊限制語遵守禮貌原則中的同情、慷慨和贊譽等準則,醫生就可以做出主觀的判斷和提出客觀的依據,從而對話題進行間接的評估。
例一:病人:這藥吃多久?
醫生:起碼三天,否則會影響藥效。
在例一中,醫生使用的模糊限制語“起碼”是一個范圍變動語,這個范圍變動語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醫生的語氣,醫生未使用命令型的語氣和詞語讓病人服藥,而是恰當地運用了模糊限制語,使醫生的語言聽起來更得體。這一范圍變動語恪守了禮貌原則中的得體準則,最終讓病人覺得受到了尊重,病人覺得醫生是在建議自己而不是責令,因而可以促使病人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至少積極主動連續吃三天的藥,最終達到藥效,促進病情的緩和。
例二:病人:我有事先出去一下,下午能來嗎?
醫生:好的,不過最好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來。
從該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醫生的話語實屬對病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與此同時醫生也為了保護好自己的面子,沒有說一個準確時間,以防止在確切的時間他不在,所以醫生使用了范圍變動語“三點到四點之間”,既保護了自己的面子,也緩和了命令的語氣,恪守了禮貌原則中的慷慨準則。在這種情況下,病人覺得醫生是在為病人考慮,且給出一個大概的時間段可以讓病人在時間的安排上有一定的彈性,最終利于醫患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例三:病人:我吃藥后,喉嚨是不痛了,您看,還需要吃藥嗎?
醫生:很好,看來恢復得很快,不用吃藥了。
例三中,醫生使用了程度變動語“很”表達了自己對病人病情恢復的一個肯定,同時也肯定了病人對于治療的配合,這個以程度變動語的使用遵守了禮貌原則中的贊譽準則,營造了醫患之間的一種和諧氛圍。醫生用該模糊限制語在一定程度上贊成病人的觀點,并且給出醫生的評價,使病人感到自己的配合被醫生所認可,因而進一步促進醫患之間的交流,緩和醫患之間的矛盾。
例四:病人:醫生您好厲害啊,我到處就醫一直都沒好。您真是神醫啊。我的頭疼病消失了,謝謝您。
醫生:哪里,哪里。我想也是因為你積極配合治療。
在例四當中,醫生使用了直接緩和語“我想”來降低病人對于自己的夸獎,表示謙遜,使得醫生的話語顯得更加禮貌和謙遜,同時也符合禮貌原則中的謙遜準則。醫患會話中,醫生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語使醫生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以病人為中心,認可自身醫術的同時,還要謙遜禮貌地對待病人,認可病人的配合,致使病人更加配合治療的整個過程,最終有效地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
例五:病人:我昨天自己學習瑜伽的時候閃到腰了。
醫生:很多人都說練瑜伽很好,不過你也要注意別傷到自己啊。
從例五中,我們可以看出醫生想提醒病人要合理地練習瑜伽,所以醫生使用了一個間接緩和語“很多人都說”,禮貌地表達了他的意見,同時也符合禮貌原則的一致準則,這使得病人更原意配合醫生的治療。醫生借用別人的觀點,間接地表達了自己的醫學觀點,醫生建議病人練習瑜伽要多加注意,適可而止,但是醫生沒有直接告訴病人,而是采用模糊限制語來告知病人,讓病人覺得倍感親切。
例六:病人:我的牙齦疼,大概多久才能好?。?/p>
醫生:按時用藥,屬于一種輕度類型,一個星期后就能好了,不要擔心哈。
在例六中,醫生對于病人的病情表達了同情,運用了一個程度變動語“一種”客觀地描述了該病情的情況,而且表達了他對病人病情的一種理解與同情,同時符合禮貌原則中的同情準則,使就醫的病人感到一種無形的關懷,促進醫患和諧關系。
在醫患交流中,醫生語言的準確性很重要,與此同時,醫生語言的模糊性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達到有效的醫患交際目的,醫生除了使用準確的詞語外,還需要使用模糊的語言才能滿足醫患交際的需要。模糊限制語廣泛存在于醫患會話中,醫生很多時候都需要合理地運用模糊限制語,但是應該強調的是,醫生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只有在一定的時機、條件、語境下才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換言之,醫生模糊限制語只有符合禮貌原則的六項準則時,才能達到使用模糊限制語的功效。如果醫生過度使用模糊限制語,說話含糊其詞,表達故意模糊不清,讓病人理解有誤,就達不到使用模糊限制語的目的,不利于醫患之間的正常交際,有時還會產生不良后果。因此,一般情況下,醫生只有做到語義清晰、態度鮮明、觀點明確的前提下才能使用模糊限制語。醫生恰當地使用模糊限制語不僅可以使醫生的語言表達更加委婉含蓄、禮貌得體、機智幽默,而且能有效地改善緊張的醫患關系,研究模糊限制語的應用情況,分析其運用規律,使其在醫患交際中更具科學性,能促進形成醫患之間有效、和諧的關系。
[1]Brown P,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UP,1987.
[2]陳治安,冉永平.模糊限制詞及語用分析[J].四川外國語學報,1995(1):18-24.
[3]姜學林.醫療語言學初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
[4]何自然,陳新仁.語用學研究(第2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連文斌.模糊語言的修辭功能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
[6]鄭志進.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其話語生成和理解的認知語用學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