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麗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簡·奧斯丁是19世紀英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六部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都是以愛情和婚姻為主題。通過她細致入微的刻畫,把當時英國社會中產階級的婚姻狀況描繪得栩栩如生。小說《傲慢與偏見》著重描寫了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曲折的感情歷程,它成為人們理想愛情和婚姻的典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小說中的另外一個女性人物: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蒂·盧卡斯。雖然作者對她著墨不多,但她這個人物形象以及與柯林斯的婚姻卻非常值得我們去分析和思考。
夏洛蒂是一位27歲的老姑娘,長相平平。她父親雖然有著爵士的封號,但卻并沒有多少財產。她和伊麗莎白的家境比較接近,雖不及伊麗莎白美貌,但卻很聰明、懂事、善良,對事物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內瑟菲德的舞會上,簡與賓利一見鐘情。但“因為簡一方面感情強烈,同時卻鎮定沉著,又一向情緒歡快,這樣就可以使她不易舉止失措,引起懷疑。”所以,“這件事看來一般還不大會讓外人覺察出來。”而正是簡的這種感情內斂,使得賓利的好友達西誤認為簡對賓利“感情冷淡”,從而建議缺乏自信、猶豫不決的賓利再好好考慮一下他和簡之間的關系,因而差點毀掉了這一良緣。而當伊麗莎白一開始對夏洛蒂談起簡對賓利的情感時,夏洛蒂就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個女人這樣的手法把感情掩蓋起來,不讓自己的意中人知道,那么她就有可能失去抓住他的機會。”而事實也證明了她的話確有道理。我們也可以從夏洛蒂的言語中看出她對于愛情的觀點:與其被動等待,不如自己去爭取和追求。如果在感情面前太過害羞,則有可能會錯失自己一生的幸福。愛情是需要相互鼓勵的。而夏洛蒂這一見解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對愛情的最好解讀。
盧卡斯的聰明表現在她對于自己終身大事的行動上。她當伊麗莎白拒絕林柯斯的求婚后,她自己的好友——已經27歲,且“從來也不曾美麗動人的”盧卡斯小姐耐心而彬彬有禮地傾聽柯林斯的談話,這使得伊莉莎白終于擺脫了柯林斯喋喋不休的追求而對好友心存感激。而盧卡斯“好心的目的正是要讓柯林斯先生不要再向伊莉莎白獻殷勤,而是轉向她自己。”第二天當柯林斯趕往盧卡斯寓所去向她表白時,“盧卡斯小姐從樓上的窗口看見了他,她立即下樓跑到那條小路上來迎他,還裝作意外相逢。”而她最終也達成了心愿,順利地嫁給他,尋到了“最愜意的可以免于困難的避難所。”
盧卡斯小姐的聰明還表現在婚后對很多事情的處理很有技巧。當伊莉莎白到她新婚的家里去做客時“,每次柯林斯先生說出一些讓他妻子完全有理由感到難為情的事情——而且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夏洛蒂“通常總是聰明地裝作沒有聽見。”這使得伊莉莎白不得不佩服和感嘆夏洛蒂“駕馭丈夫的本事有多高明,對他忍耐的度量有多大。”
當獲知夏洛蒂接受了柯林斯的求婚,伊麗莎白顧不上禮儀,直截了當地責備道“同柯林斯先生訂婚!我親愛的夏洛蒂,——這不可能!”而夏洛蒂在聽到責備后并未氣惱,只是心平氣和地對自己的決定進行解釋。在伊麗莎白對結婚的夏洛蒂灰心失望,失去信任時,夏洛蒂還是十分珍惜她們之間的友誼。她經常寫信真誠地邀請伊麗莎白去家里做客。而受邀的伊麗莎白對于夏洛蒂的招待也感到非常滿意。夏洛蒂對待好友如此真誠,從未因朋友的冷淡和不理解而疏遠對方。
作為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蒂卻從未羨慕和妒忌她的美貌,相反,她在發現達西對伊麗莎白有好感后,總是制造機會讓他們互相了解。“過了一會兒,達西走近前來,盧卡斯小姐雖然不像是有意要說,卻還是慫恿伊麗莎白向他提起這個話頭。”接著又不失時機地給好友展示才華的機會:“我去把琴打開,伊萊莎,下文如何,你是知道的。”她還適時地給好友以忠告來把握幸福的機會,“舞會重新開始的時候,達西先生又走過來邀請她,這時夏洛蒂不禁附耳悄聲提醒她,不要當傻瓜,不要迷戀魏肯”。在伊麗莎白到她家做客時,也是她發現了達西對于伊麗莎白的愛慕,“她有一兩次提醒伊麗莎白,說他可能是為她傾倒”。作為朋友,她竭盡所能地為伊麗莎白的幸福給予幫助。由于夏洛蒂的幫助,進一步推動了達西和伊麗莎白的關系。當獲知伊麗莎白和達西訂婚的消息后,“夏洛蒂對這門親事真正感到歡欣鼓舞”,急切地趕來祝賀。
夏洛蒂雖然具有優秀的個人品質,但她在婚姻的選擇上卻非常的無奈。
在小說中,夏洛蒂的丈夫柯林斯“不是一個很明白事理的人”,“他既傲慢又諂媚,既自負又謙卑。”他先向美貌的簡求婚,知道她有所歸屬后,“柯林斯先生只好從簡換到伊麗莎白——而且換得很快——就在本內特太太撥火的那一會兒”,因為“伊麗莎白從年齡和美貌來說,同樣都僅次于簡”。而他遭到伊麗莎白的拒絕,不到三天時間他又向夏洛蒂求婚。他結婚的理由有三個:一是作為教士,要在教區建立婚姻的榜樣;二是要增進他個人的幸福;最后一個原因這是他的恩主凱瑟琳夫人建議和叮囑的。而這三個冷冰冰的理由中,沒有一個與愛情有關。這樣一個短時間內不斷變換求婚對象的人,選擇向夏洛蒂求婚,絕對不是處于愛情。同樣,在夏洛蒂眼里,“柯林斯先生肯定不是個同情達理的人,也不叫人喜歡;和他相處令人厭煩”,可夏洛蒂之所以接受他的求婚,完全是為了以后的生活謀一條出路而已。而婚后,為了減少和丈夫同居一室的時間和機會,夏洛蒂沒有把寬大的餐廳作為大家共用的場所,而特意選了一個小的房間作為女士們活動的場所。從中我們看出婚后的夏洛蒂對于柯林斯實際上也并無什么感情可言。選擇嫁給柯林斯,只是因為他能給她今后的生活提供一份安全的保障。
夏洛蒂的婚姻是基于當時社會現實的無奈的選擇。小說《傲慢與偏見》的社會背景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英國。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法律規定女性沒繼承權,所以她們無法在經濟上獲得保障。女性也沒有受教育權,即便是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女性也不可能在社會上從事能使自己獨立生存的職業。唯一可做的家庭女教師一職當時也被人所瞧不起。所以,女性要生存,要獲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財政保證,婚姻是捷徑也是唯一的途徑。“對于受過良好教育但財產不多的年輕女子來說,嫁人是唯一的一條體面的出路,而且盡管能否得到幸福毫無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她們最愜意的可以免于貧困的避難所。”
威廉姆·哈雷曾在《從哲學、歷史學及道德觀角度研究大齡女青年》一文中描繪了18世紀的中產階級或貴族階級大齡女青年的普遍命運:“她們中的許多人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在父母的關心呵護下衣食無憂,不知柴米貴賤。一旦她們虛度了青春年華,錯過結婚的機會,父親去世就意味著她們失去了經濟庇護。如果不見容于兄嫂,她只能移居到窮鄉僻壤,租個小房子、雇個女仆人,靠著父親留下的微薄遺產(兩三千英鎊)的利息苦苦維生。而就是這點微薄的生活費,也要仰仗于兄弟們的鼻息。這樣的兄弟或者貪婪、或者奢侈,總認為供養大齡姐妹是個沉重的經濟負擔,時時事事顯露其嫌棄之心。在我們這個國家,面臨著如此尷尬和困窘的大齡女青年可以說比比皆是。除非有著超人的心智和堅韌的毅力(這樣的意志品質就連男人們也自愧不如呀),普通人是難以適應這種生活狀態的。因此每個女人都盼望結婚,有個歸宿,尋求保障;而一旦這個愿望落空,她們必然滿懷惆悵、抑郁寡歡”。
[1]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張玲,張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2]侯維瑞,李維屏.英國小說史(上)[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張艷茹.精神上的強者生活中的弱者 [J].北方文學,2010(11).
[4]鄧燕林.論《傲慢與偏見》中夏洛特與柯林斯的婚姻[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