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2013年12月7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第9屆部長級會議閉幕在印尼巴厘島閉幕后,12個國家的部長當天就馬不停蹄地趕赴新加坡,進行下一場為期4天的閉門談判。
這些部長分別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越南,以及東道主新加坡。而這12個國家,目前都已宣布加入由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談判。
從WTO全球貿易談判,到TPP這樣的區域貿易談判,再到各種雙邊貿易談判,對于眼下各國(地區)負責商貿的官員們來說,這種在各種談判桌中趕場的情形已經是家常便飯,并會越來越頻繁。而這背后,正是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全球貿易格局的一輪大洗牌。
2013年12月20日,美國華盛頓,美國和歐盟間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第三輪談判告一段落。歐盟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稱這輪談判結束標志著TTIP談判已完成“初始階段”。
這年7月啟動的TTIP談判,其涵蓋區域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一半,貿易規模約占30%。這項談判圍繞貿易新規則制定而展開,規格非常高。其目標包括:盡可能取消跨大西洋貿易領域工業品和農產品全部關稅;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加強在公共采購、政策制定領域的合作;在競爭、貿易便利化、勞工、環境和知識產權等領域制定最新規則等。
和TPP一樣,TTIP也由美國主導,兩者一起被稱為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兩洋戰略”,旨在搶奪全球貿易領域的新主導權。
由新加坡、新西蘭、智利和文萊四個國家于2005年發起的TPP,最初只是在APEC框架內簽署的小型多邊貿易協定。2008年9月秘魯與美國同時加入TPP談判,很快,美國成為主導TPP談判的第一主角。2013年3月日本宣布加入后,TPP涵蓋了全球第一和第三大經濟體。
TPP被稱為“下一代貿易”新體制,除降低商品關稅外,還將涵蓋安全標準、技術貿易壁壘、衛生檢疫、競爭政策、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勞工和環境保護等,標準之高和覆蓋之廣遠超一般自貿區協議。
2009年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之初,一度對TPP不以為然。2011年10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外交政策》上發表了一篇長文,在提出“太平洋世紀”概念的同時,還表示,“未來的政治將決定于亞洲,美國將置身于行動中心,并把大幅度增加的外交、經濟、戰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鎖定于亞洲”。
TPP,成了美國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的重要一環。希拉里將其定位為“今后各種(自由貿易)協議的一個基準”,盼其“發展成帶來更廣泛的地區互動的平臺,最終形成亞太自由貿易區”。
相對于早已名聲大噪的TPP和今年風頭正盛的TTIP,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但在一些專業人士眼里,其未來影響并不會遜于TPP和TTIP。包含了東盟十國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的RCEP談判比TTIP年早兩個月開談,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
“各大區域自貿協議談判競爭與博弈提速,是近期國際經貿舞臺最突出的動向。”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苑春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觀察到,很多大國多向參與交叉競爭。美國主導“兩洋”談判,雙管齊下,歐盟不甘落后,積極籌備TTIP和對日經濟合作協定(EPA)談判,及與東盟的自貿協議談判,日本2013年3月接連參加日歐與中日韓自貿區談判,7月正式加入TPP談判,以連環談判多面下注,爭取主動權。
除了像TTP、TTIP這樣的超大型自貿談判接二連三浮出水面,還有一個突出動向是雙邊及區域自貿協議風起云涌。據統計,目前全球區域貿易協議總數達到231個,另有100多個未向WTO通報。
“當前各大自貿談判的焦點,就是美等發達國家意圖把持規則制定權,重塑國際經貿格局?!痹反簭娬f。他指出,發達國家希望以貿易談判為國際競爭新起點,改變高失業、高赤字、高債務、低增長“三高一低”模式,利用規則主導權,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競爭優勢,最終維護自身利益,與新興經濟體再次拉開差距。
對此意圖,美歐領導人也并不避諱。在6月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上,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公開表示美歐自貿談判旨在“讓歐洲和美國成為世界標準的設定者,這具有核心戰略意義”。
據歐洲貝塔斯曼基金會研究,若TTIP達成,美歐間貿易大幅增加的同時,美國與金磚五國的貿易量將下降30%,德與金磚國家貿易量將下降10%。
這些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同時對WTO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亞洲開發銀行區域經濟一體化辦公室首席經濟學家杰安特·梅農對《中國新聞周刊》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一旦TPP、TTIP、RCEP以及各種雙邊自貿協議實現其預期目標,世界貿易體系將被撕裂成一塊塊的碎片,形成各種不同的貿易聯盟?!?h3>中國被看作對美主導地位的最大挑戰
離開巴厘島轉戰新加坡進行TPP談判的12國部長,原本希望趕在2013年年底的談判限期前,達成這項協議,卻在為期4天的閉門談判后無奈地發布聯合聲明,宣布談判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將在下月再次舉行部長級會議,尋求達成最終協議。
而美歐之間平均關稅水平已然較低,這使得TTIP談判的障礙少了很多,但雙方在華盛頓進行的第三輪談判中也未能彌合在監管上的分歧。美國認為自己在金融監管方面比歐盟嚴格,擔心TTIP達成后,會弱化其國際金融危機后確立的金融監管法律;歐盟則認為它們在化學品、食品添加劑、轉基因作物等方面的安全監管比美國嚴格,擔心這些行業標準會被降低。
美國主導的新一輪全球貿易規則的搶奪不僅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障礙和困難,即使這些談判進展順利且最終都達成了協議,也很難保證在貫徹上不打折扣。此外,其面臨的競爭對手也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WTO的前身GATT(關貿總協定),連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前身為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三大支柱,它們共同組成了二戰后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
1995年1月1日,WTO取代了GATT后,發展中國家的談判權利得以增強,而中國等發展迅速的新興經濟體的加入,讓過去在GATT體制中由美國主導的談判規則遭遇了挑戰和動搖。近10年來,雖然美歐發達經濟體依然從WTO體制中獲益很多,但新興經濟體的收益也越來越大。而這其中,中國被看作是對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主導地位的最大挑戰。
據美聯儲的統計,2006年,美國是全球127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70個。到2011年,中國是124個國家最大貿易伙伴,美國則是76個。而到2012年底,中國已成為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美聯社稱,僅僅從最大貿易伙伴國的數量來看,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并沒有放棄WTO,希望區域突破后可以在多邊機制下推廣、激活,而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要借WTO機制維護自身利益,反對發達國家動輒采取單邊貿易制裁?!痹反簭姼嬖V《中國新聞周刊》,在兩大陣營的共同作用下,WTO還可作為貿易自由化的保底者和集成者,推動全球化前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則認為,“多邊機制是趨勢,區域和雙邊機制只是補充”。在她看來,以美國推動TPP、TTIP為代表,全球化的新一輪高潮其實已經開始。而美國發力推動TPP的真正目的,也是對多邊機制的一種倒逼,并希望在新一輪多邊談判中獲取主動。
不僅在WTO這個全球貿易框架中,在區域自貿協定談判的博弈中,中美兩國也開始了“正面交鋒”。美國主導的TPP沒有吸納中國進入,而中國發揮著重要影響力的RCEP目前也將美國排除在外,而這兩者,都被看作是未來“亞太自貿區”的基礎。2013年10月初舉行的東亞峰會上,李克強呼吁,要力爭在2015年底前完成RCEP談判。
在剛結束的2013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專門提到,2014年,TTP、TTIP、RCEP 及中美BIT 談判都是集中期,有分析認為:“尤其TPP 談判事關國命,奧巴馬明年4月訪問亞洲,料將在彼時前后談妥通盤之最后一輪,若協定談成,TPP 將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區性協定,覆蓋全球經濟總量的40%左右,不包括中國”。
在苑春強看來,中國在當前區域貿易談判大潮中處境嚴峻。TPP和TTIP被稱為“沒有中國參加的針對中國的談判”,許多條款針對中國設計;在WTO中,一些國家意圖以中國為對手推出“中國回合”。
“快速成長的新興經濟體,要求在對外貿易中有更多的互惠權利。尤其是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只是時間長短的事,因此,中國迫切需要在今后的貿易競爭、市場準入上有更多的話語權,當然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就像現在的美國和歐盟一樣?!辈剪斎麪栔菐鞖W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弗里德里克·埃里克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中國政府也開始了積極應對,在不久前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拓展新型開放經濟體制,尤其是推出上海自貿區戰略,先行先試,與國際規則對接,推動以市場為導向、更高層面的開放,這將為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