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文兵++姜紹忠++關志偉++徐湜清
摘要: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處于不斷提升與發展變化之中。目前,我國職教師資隊伍的素質尚不能適應未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思考和研究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契機,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培養能力和技能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培養、聘任和管理機制就成了職業院校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1-0065-03
職業教育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現代生產技能的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的光榮使命。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行業技術的升級,各行各業對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而且需求量越來越大。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既懂理論知識又掌握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這就要求職業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注重理論結合實踐。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職業院校擁有一支能夠將“課本理論”與“企業實踐”有機融合的能文能武的一體化教師隊伍。所以,建設一支滿足職業院校教學要求的一體化教師隊伍也就成了職業院校的當務之急。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基本要求
一體化教師應擅長將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和專業專項操作能力教學融為一體,并善于將企業實際生產、管理過程和社會核心能力的教學貫穿于其中。一體化教師應該具備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專業操作、技術服務和咨詢服務、專業研發和工程實施、實訓設備改造和開發、實驗實訓室建設和改造、專業開發、項目課程和教材開發等方面的能力。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現狀
總量和比例偏低 目前,從全國職業院校的整體情況來看,真正既懂理論又懂實踐,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一體化教師總量和比例都嚴重偏低。
來源途徑單一 目前,職業院校引進師資的途徑無外乎到相關高等院校招聘、職業院校優秀畢業生留校以及招聘引進企業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招聘的應屆優秀畢業生年輕、有活力、理論知識扎實,但他們的專業技能、工作經驗相對較弱、教學經驗不足。這種“從校門到校門”的教師,大凡遇到職業院校授課內容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的情況,問題便凸顯出來。比如,汽車故障診斷課程,不少年輕教師自己從未到過企業,也從未進行過實際的汽車保養及維修,講課只能是照本宣科,授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這部分教師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企業實踐才可能成為一體化教師。留校的優秀畢業生在職業院校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他們對學校的感情與信任比一般教師要強烈得多,他們對學校的教學、環境以及管理等一切都了如指掌,他們非常容易進入角色。然而他們也有諸多不足,如工作經驗不足、專業理論的深度及廣度不夠、真實企業鍛煉缺乏等。當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職業院校引進了符合教師要求的企業高技能人才作為專職或兼職教師。他們中很多人理論造詣較高,有多年的企業實際工作經歷,對企業的技術、技能、環境、管理、文化等非常熟悉,他們的專業經驗、專業技能水平是普通職業院校教師難以具備的。應該說,這部分人才是現階段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中堅力量。
一體化教師培養的誤區 當前,很多職業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是由不同的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分別承擔,二者之間很難做到有機融合。這樣的結果是容易形成教學“兩張皮”現象。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即與課程相關的所有理論與實踐授課內容均由一位教師擔任,這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融會貫通是至關重要的。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培養途徑
構建面向企業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職業院校應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契機,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培養能力和技能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基礎,選拔和培養一體化教師隊伍。這樣才能保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建立校企“雙贏”合作機制,激發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根據企業需要,及時調整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計劃,開發符合企業實際崗位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二是為企業培養能為企業所用的優秀畢業生;三是職業院校要心系企業,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幫助企業培訓員工,進行員工學歷提升,與企業一道進行項目研究等等。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校企共議“一體化”教學體系 職業院校要在行業企業及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對學校各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工作和職業教育狀況進行分析,對崗位工作性質、任務、責任、相互關系以及任職工作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條件進行全面和系統的調查分析,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將教學課程與工作任務融為一體,以此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校企共建一體化教師隊伍 (1)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一體化教師標準,并制定相應的認定、頒證制度。(2)校企合力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力度,提高一體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要制定和實施一體化教師國內外考察、企業實踐等發展提高的計劃舉措。要鼓勵一體化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業、生產一線見習和實踐,及時進行知識更新、拓寬視野和調整知識結構,使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夠與社會及行業發展同步。要針對每位一體化教師的不同特點,設定不同層次的培養培訓目標要求,采取達標過關的辦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有關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舉辦培訓,開展技術指導,開闊教師視野,促進一體化教師綜合素質以及專業水平的提高。要建立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培訓考核評價制度,將教師參加進修培訓等有關情況作為教師的聘期考核指標,并與教師的職位晉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掛鉤。(3)建立嚴格的一體化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制度。認真制定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計劃,分層次、分類型、分階段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要求教師帶著任務去學習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充分了解企業的現代生產和管理過程。
引入激勵機制,提高一體化教師的待遇 我們應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建立健全和完善一體化教師激勵政策,使更多企業單位符合教師條件的技術人員愿意進入學校從事教師工作。例如,德國的職業教育之所以師資充足,是因為其職業院校教師工資高、福利好,享有國家公職人員的各種待遇,同時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政府和職業院校有必要在薪酬、福利等方面進一步提高一體化教師的待遇,努力為一體化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使一體化教師崗位真正成為專業課教師追求的目標,進而促進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建設。
拓寬職業院校教師引進渠道,廣泛吸引企業高技能人才充實教師隊伍 應創新人事管理制度,使更多企業單位的技術人員進入學校成為可能。(1)建立多元化的職業院校專業教師選聘渠道,實行面向社會、積極開放、靈活多樣的教師招聘方式,廣泛吸引具有工作實踐經驗、符合教師資格要求的優秀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一體化教師。(2)要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注重技能型緊缺教師的引進和儲備。(3)要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多渠道從社會上特別是企事業單位聘請在職、離職待崗或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承擔專業課或實習指導教學任務。
加強一體化教師隊伍的督導及考核管理制度建設 一要對職業院校教師的技能提高進行目標管理及考核。根據情況,給每個教師定一個技能提升目標,確定達到的時限,并進行實時跟蹤考核,從制度上促使教師去學習和提升,從而培養出更多的準一體化教師。二要建立完善的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聽課、評課制度,促使已有的一體化教師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三要設立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榮譽稱號,如“優秀主講教師”、“教學名師”等,并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及精神鼓勵,使優秀的一體化教師成為職業院校教師成長的目標。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以及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綜合知識與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育方法已越來越不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一體化教學勢在必行。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一體化教師隊伍是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前提。因此,不斷探索一體化課程建設和一體化教師培養新途徑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證,是職業院校當前的重要工作,也是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琴.變化著的工作世界與職教師資培養[J].職教論壇,2013(1):56-60.
[2]孫祖復,金鏘.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閆志剛,張韋韋.透視中職師資“困境”[J].教育與職業,2011(34):37.
[4]楊京樓,申小軍,陳新.關于高職院校兼職教師聘任及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0):23.
[5]高艷,荊靜,高丙云.高職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3(25).
[6]菲利普,葛洛曼.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7]童華強,蔡夕忠.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方法初探[J].中國培訓,2013(8).
[8]賴建斌.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2010(12).
[9]劉學軍.淺談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培養[J].職業,2012(3).
[10]潘意志.試析職業院校物流類專業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建設[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3(3).
[11]張鳳林.論職業院校“一體化課程”和“一體化教師”[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5).
[12]王建林,陳亞.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資格標準的初步研究[J].職業,2013(15).
[13]薛魁國.淺論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2013(8).
[14]滕朝暉.如何培養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的專業素養[J].職業,2013(30).
[15]劉偉軍.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職業,2012(35).
(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