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起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T”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馬會起
本文針對高等職業教育中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利弊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目標,構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T”型實踐教學體系,以期對我國高職院校開展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提供幫助。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T”型實踐教學體系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職院校應重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會計專業而言,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實踐教學體系仍以學科理論知識體系為主線,即采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課程實訓+“會計綜合實訓”的模式。這既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匹配,也不符合企事業單位對“T”型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而就難以達到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會計專業在我國大、中專學校中是一個很普遍的專業,它之所以在眾多的專業中可以不分學校層次、不分學校性質而廣泛的存在,是因為許多辦學單位認為它的辦學成本低,不需要太多的設施投入,只需要一間教室、一塊黑板就可以實施教學。雖然也有部分辦學單位進行了會計教學中實踐環節的探索,比如開設實訓課程、聘請校外老師到校內進行實訓課程指導,以此推進工學結合,但實踐教學體系始終沒有擺脫按會計學科理論體系進行教學的圈子,存在的問題還是顯而易見的。
問題一:學生對在實踐課程體系中課程之間的關系以及每門課程所學技能在以后工作中要解決什么問題不夠明確;
問題二: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沒有突出會計重難點技術及關鍵技術的培養;
問題三: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僅關注會計核算技術而忽視財務管理技能,難以解決企事業單位對“T”型會計專業人才的技術及能力需求。
再有,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所研究的范例基本是以工科為主,會計類雖然辦學的多,但由于專業上的特殊性,按照職業教育的理念進行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可以參照的模式。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會計教學中的職業教育類型,主要針對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利弊進行分析,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目標,提出構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T”型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思路。
筆者所在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是一所具有五十年辦學歷史的財經類院校,五十年篳路藍縷,薪火相傳,成就了會計專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在誠信培養、實踐培養、合作培育的“三維共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引領下,通過企業調研、教師脫崗實踐、畢業生追蹤調查等多種方式對企事業單位基層、中層會計崗位用人需求進行了剖析,得出用人單位對“T”型會計人才的需求結論,即會計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考慮到會計專業人才的后續發展,還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管理知識和能力。
基于對市場需求和教學對象的深度剖析,學院著眼于“誠信重責、精算善管”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定位,學院會計系與多家企業合作,共建了體現培養企業所需要的“T”型會計人才理念的由簡單到復雜、由封閉到開放、由專業縱深到橫向拓展的“T”型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圖
(一)在專業縱深方面,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職業成長規律,按照“企業會計認知→會計基本技能實訓→專業項目(課程)實訓→會計關鍵技術(崗位)實訓→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分行業實賬操作→頂崗實習”的順序為學生開展實訓項目,以達到專業技術精益求精的目的。其中:
1.企業會計認知:該實訓項目安排在學生剛入學階段。面對對企業和會計毫無感性認識的會計專業學生,一方面學院帶領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進行感性認知;另一方面,以展示廳形式設計建設企業會計認知實訓室,主要包括會計史料、會計工具、會計文化、學院會計專業發展、歷屆學生優秀作品、國內外發生的會計、審計與稅收的違法違規案例資料等。可以讓學生了解會計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會計記賬方法的演變過程,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
2.會計基本技能實訓:作為日后科班出身會計專業學生,數碼字書寫、點鈔、真假幣的鑒別、小鍵盤錄入等是其必備的財經基本技能,也是其日后在實際工作中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的保證。
3.專業項目(課程)實訓:針對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每一門專業課程,開發了相應的項目實訓并形成軟件,理實一體,強化專業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
4.會計關鍵技術(崗位)實訓:該實訓項目的主要目的是突破會計技術中的重點與難點,如原始憑證的識別與審核、出納崗位、庫管崗位等關鍵技術(崗位),這正是學生掌握會計專業技術,日后勝任就業崗位的關鍵一環。
5.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在學完所有專業課程以后,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檢驗。該實訓項目與成都南光機器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完善實訓資料,采用手工和電算化兩種操作形式,三位學生一組,分設出納、成本會計、財務主管三個崗位,分上旬、中旬、下旬輪崗,共同完成公司一個月的會計任務。
6.分行業實賬操作:學生三年的專業學習是以工業企業為背景,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就業于中小企業,且分散到不同行業。基于此,學院設立“會計實賬項目中心”。該中心依據四川省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四川省“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重點建設現代服務業的要求,選取學生就業去向較多的物流、商貿、建筑安裝、旅游飯店、房地產等行業建設會計實賬項目中心,一方面,聘請行業的實踐專家擔任指導教師,他們將自身企業的“實賬資料”帶入學校,并且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并考核,從而為現代服務業培養并輸送專門人才;另一方面,為行業企業進行財務制度設計與咨詢,開展財務人員業務培訓,構建企業財務人員的終身教育體系。
7.頂崗實習:在學生即將畢業的最后一學期,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學院與新希望集團、路橋集團、丹馬士集團、好利來集團、成都南光機器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共建“四川財經?眾錦會計學院”;與成都市代理記賬協會合作,共建“四川財經?代理記賬會計學院”。并以學院成立的“四川財經職教聯盟”為基礎,與多家企業合作,形成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校外實習提供保障。
(二)專業橫向拓展方面,考慮到會計專業作為管理學科,學生的后續發展將走向管理崗位,由此,相繼為學生提供了ERP實訓、模擬企業實訓、多專業綜合實訓等項目,以拓展學生的眼界,達到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管理能力的目的,充分體現了培養“T”字型經營管理人才的理念。
其中,ERP沙盤模擬實訓讓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資源優化配置有一個全面感性的認識;模擬企業實訓更加具體地讓學生熟悉企業內部操作流程;多專業綜合實訓由企業內部拓寬到企業外部,提升學生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以及與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如銀行、稅務、工商、事務所等)的溝通協調能力。該項目由于其創新性與有效性,得到了中央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并且由中央電視臺進行了相關報道。
“T”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給會計專業改革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依據該思路,會計專業教學設計中應努力做到:既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漸進式發展,也注重學生通用知識的輻射式拓展;既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學,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既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團隊協作精神的養成;既注重單項課程實訓,也注重會計綜合實訓;既注重工業企業會計的學習,也注重其它行業會計知識的學習。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首創性地提出會計專業“T”型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中嚴格執行并不斷優化完善。2012—2014年,在教育部與財政部聯合主辦的“全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大賽”中,該校會計專業四位選手在四川省選拔賽中三次脫穎而出,代表四川省參加全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大賽,并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大賽團體金獎第一名。該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離不開指導教師和參賽選手的辛勤付出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更離不開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相對完善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這一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證明了會計專業“T”型實踐教學改革的成功。
[1]新T型人才需擁有與世界互聯的能力[J].廣州日報,2014-08-21.
[2]李青青.T型人才將是全社會最需要的人才[W].中國經濟網,2013-06-25.
[3]互聯網商業時代的新T型人才豹變[W].中國人力資源網,2014-07-21.
(作者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