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強
〔關鍵詞〕 語文教學;效率;提高;觀 念;習慣;作業;實踐活動; 自尊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1—0034—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落實《課標》精神,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呢?
一、更新觀念,將觀念應用在教學中
1. 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語文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不斷再生。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學資源的能力。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和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適時、適當地結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2. 重新認識語文教學。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教師應讓學生充分地說出其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和所惑,讓學生去提問題,讓學生去討論,讓學生去答辯,讓學生去總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強化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學習動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小學生素養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譬如,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習慣包括喜歡閱讀、經常讀書、會默讀、喜愛圖書和愛護圖書等,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就要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學生喜歡讀書、讀報,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三、發散思維,改革作業布置的方式和內容
教師要改革機械、繁瑣的作業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業,要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多實踐和多運用,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背誦精彩片斷、好詞好句、寫讀書心得,結合課文學習,讓學生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并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觀察所得,組織學生參加有趣的語文活動等。如,學了《秋游》這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郊外采集樹葉,做樹葉畫,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召開樹葉畫作品展示會等。
四、放開手腳,切實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重要途徑。語文實踐活動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語文實踐活動的形式各種各樣,活動的開展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社區資源和校園文化等緊密結合。如,召開故事會、新聞發布會、朗誦會、辯論會、評論足球賽事和收集資料要聞等。活動主題的確立應該基于學生的“內需”,源于學生的興趣。如,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三味書屋》等課文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將這些課文聯系起來,提出研究專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探討。
五、細心呵護,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影響學生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指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種心理狀態,它的基礎是承認和肯定自己的尊嚴,從而不做有損于自尊的事,并且不容許他人的侮辱和歧視。自尊心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弱點,促使自己去維護尊嚴。反之,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如果長期受到挫折,他就會失去自信,墜入自卑的深淵,失去積極向上的精神。所以,教師應該在工作中積極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的自尊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