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梅/文


近年來,非洲國家聯合自強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前行,成為非洲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之一,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非洲經濟一體化從過去不被西方國家看好進而成為國際社會的熱議話題。2013年10月28—30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第八屆非洲經濟會議上,“非洲區域一體化”再成會議主題。與會各國元首、商界領袖以及專家學者就非洲區域一體化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一事展開討論,獻計獻策。
區域整合進行中,
區內貿易和投資水平全球最低
非洲大陸區域一體化組織眾多。因現存組織交叉、成員國身份重疊形成的圈中圈、套中套特點非常明顯。僅在非洲聯盟公認的八個最重要的區域一體化組織中,[1]全非54個國家只有阿爾及利亞、莫桑比克、佛得角三國只加入一個組織,其他國家至少加入了兩個以上的一體化組織,導致非洲國家浪費了本已稀缺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形成人為障礙。可喜的是,近年來,非洲大陸加速了區域整合的步伐并初步取得成效。2008年10月,東南非共同市場、東非共同體(東共體)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南共體)舉行了首次三方峰會,一致同意致力建立覆蓋26個非洲國家、超過五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區。2011年6月,26個國家的首腦和政府代表簽署了啟動三方自由貿易區談判的宣言,制定了自貿區談判的路線圖、談判原則、步驟和機制框架。這標志著非洲地區最大自貿區的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2013年10月,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召開特別峰會,決定從2015年1月起實行新的共同對外關稅(TEC)條例。該條例的實施,將使整個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成為擁有共同對外關稅的自由貿易區。非洲開發銀行總裁唐納德·卡貝魯卡表示,相比而言,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目前區域整合的進程比較慢。
盡管非洲在整合區域機構致力于經濟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區域經濟共同體的整合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大幅增加非洲內部的貿易、投資和人員流動。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3年非洲經濟發展報告——非洲區域內貿易:釋放私營部門的活力》報告顯示,非洲區域內貿易額雖然從1995年的60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301億美元,但其占非洲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卻從19.3%下降至11.3%。與之相比,亞洲區域內貿易占總貿易額的比重是50%,歐洲則高達70%。報告認為,目前,非洲各國領導人正努力通過消除區域內部貿易壁壘以推動貿易發展,但更為重要的,應通過升級基礎設施、提高勞動者技能、鼓勵促進創業、改善經營環境、降低融資成本等舉措,刺激非洲私營部門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否則,掃清貿易壁壘后創造的增長機會將被外國競爭對手搶走。報告數據顯示,南非、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埃及、阿爾及利亞是非洲大陸內部貿易的支柱。在對非洲每個國家2011年最重要的五個貿易伙伴的統計中,南非是26個非洲國家區域內貿易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尼日利亞為13個非洲國家的出口目的地,埃及和阿爾利亞分別是12個和6個非洲國家的出口目的地;在進口方面,南非是47個非洲國家區內貿易的主要進口來源地,埃及為21國主要進口來源地,科特迪瓦、尼日利亞和阿爾及利亞依次為20個、10個和7個非洲國家主要進口來源地,五國共占非洲區內進口份額的63.8%。根據非洲開發銀行統計數據計算,2011年,上述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占非洲整體的58%。應充分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在促進非洲區域內貿易發展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隨著非洲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非洲國家間相互投資有所上升。但相關數據顯示,非洲國家間相互投資水平很低,有待進一步開發。例如,2003—2010年,非洲國家相互投資只有46億美元,僅占非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與之相比,2008—2010年,東盟成員國間的相互投資卻占到東盟吸引全部外國直接投資的16.7%。[2]在非洲大陸,經濟實力雄厚的南非無疑成為投資非洲的先驅。聯合國貿發會2013年《外國直接投資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南非在非洲大陸的直接投資存量為180億美元。
跨國跨區域基建項目
已成非盟和區域一體化
組織重點關注領域
非洲國家區域內貿易和投資水平低下的現狀,一方面反映了非洲國家薄弱的制造業只能生產有限的可供出口的產品;另一方面則表明非洲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跨國跨地區基礎設施缺失,使得非洲區域市場大多處于分割狀態,運輸成本極高,不利于市場的有效流通和配置。因此,為提高非洲國家間貿易和投資的水平,削減內部貿易瓶頸,非洲國家在追求經濟多樣化,力爭有更多產品供應出口的同時,大力發展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分割狀態,加速市場整合。近年來,非洲國家在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優先發展領域,非洲區域性組織和非洲聯盟出臺了許多宏大的跨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從全非來看,最重要的基建規劃要數2012年初在非盟第十八屆首腦會議通過的《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計劃》(PIDA),為非洲振興基礎設施描繪了宏偉藍圖,其中近期發展目標包括51個貫穿非洲大陸的公路網、鐵路網、通信網和水利網等重大項目(詳見上表)。通過制訂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非盟“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非洲行動計劃(2010—2015)、“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總統基礎設施倡議及區域基礎設施發展總體規劃,非盟確定了對推動一體化和工業化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重點開發項目,在引領非洲一體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泛非公路網規劃。2010年,南非總統祖瑪在第二屆“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基礎設施峰會上詳細介紹了泛非公路網規劃。該規劃設計公路里程56683公里,擬由非盟、非經委、非洲開發銀行和各地區協會組織共同開發。該公路網包括三縱六橫共九條跨國公路。泛非公路網擬以各國現有的公路為基礎,將尚未連通的區域連接起來,其中三縱和六橫中的TAH5(從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經馬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尼日利亞至乍得首都恩賈梅納,全長4496公里)公路、TAH6(從乍得首都恩賈梅納經蘇丹、埃塞俄比亞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全長4219公里)公路是計劃中的重點線路,也稱“東西非公路項目”。
(二)“四縱六橫”的泛非鐵路網。它囊括了《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中的“東西非鐵路”項目和“南北走廊”項目,以及“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和東部非洲等地區組織的所有鐵路項目,組成了“四縱六橫”泛非鐵路網。
目前,非洲區域一體化組織正在圍繞泛非公路網和泛非鐵路網規劃籌資、興建各自側重的局部工程。2011年,東非共同體專門召開鐵路戰略規劃會議,提出未來投資9000億美元修建一條連接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并延伸到盧旺達、布隆迪,最終到達南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甚至其他地區的鐵路,該項目在2013年11月底開工,預計2017年全部貫通。南部非洲國家正在投入數千億美元新建和翻修鐵路,其中,經博茨瓦納卡拉哈里沙漠連接納米比亞和南非的鐵路項目備受矚目。2013年10月,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擬斥資20億美元修建拉各斯至阿比讓高速公路,項目主要由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和其合作伙伴提供貸款和資助。同年10月,西非的加納、科特迪瓦、尼日利亞、多哥和貝寧等五國商建西部沿海高速鐵路項目。該項目線路總長1178.84公里,起自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途徑加納首都阿克拉、多哥首都洛美和貝寧首都科托努,終點為尼日利亞的賽美或巴達格瑞,預計耗資589億美元,資金來自于政府投入和公司合營(PPP)等。 可見,非洲各次區域組織正在以實際行動落實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和加速推進非洲一體化進程。
東非共同體:
非洲一體化建設希望的縮影
非洲次區域經濟共同體是實行非洲大陸一體化的重要依托。雖然從整體來看,非洲大陸層面的一體化正在漸進推動,但是,并不意味著區域層面的共同體邁向一體化的步調是一致的。相比之下,東非共同體、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在推進區域一體化方面比較迅速。尤其是2013年東共體提速較快,使得國際社會普遍看好它的發展前景,認為東非地區將是非洲最具活力的地區。非洲開發銀行預測,到2060年整個東非地區經濟增速將快于非洲大陸的其他地區。國際媒體從美國之音到英國廣播公司、法國國際廣播電臺,都對東非一體化建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看好東部非洲的蓬勃商機。
東非共同體包括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和布隆迪五個國家,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人口1.39億,經濟總量790億美元。共同體成員國分別于2005 年和2010年簽署建立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的條約。據悉,自啟動關稅同盟以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提升了50%,但是由于共同體成員國與外部世界的縱向貿易增長更快,使得成員國之間的橫向貿易額占全部外貿總額的比值徘徊在11—13%之間。有鑒于此,2013年10月28日,肯尼亞、盧旺達、烏干達三國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舉行首腦會議,宣布建立東非地區新的單獨關稅區,旨在加速三國間的貿易往來。2013年11月30日,預期于2012年建立的貨幣聯盟,經多輪談判終于達成一致,五國首腦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貨幣聯盟議定書,決定于2024年實施貨幣聯盟的目標。12月初,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三國中央銀行系統正式實現互聯,建立了統一支付系統,此舉是東共體建立統一貨幣和資本市場、實現貨幣聯盟的重要舉措,將有效推動金融交易和跨境貿易的發展。另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2—2013年間,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東非交通走廊項目局部工程不斷開工。該項目總體耗資約250億美元,包括32個泊位的深水港,連接港口與南蘇丹首都朱巴、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高速公路、鐵路與輸油管道,以及三個國際機場。關于東非共同體成員國擴大之事,東非國家領導人已經展示了開放的胸懷,明確表示歡迎蘇丹、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等鄰國加入共同體。
東共體之所以成為非洲一體化建設的希望縮影,除了近年來一體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外,還有如下因素的強力支撐。第一,東非發現相當于650億桶油當量的油氣資源,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成為重要的油氣資源國,如開發得當,東非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崛起,必將增加成員國的財政能力,進而為地區一體化建設提供強力的物質支撐。第二,東非各國本來就是英國、日本、印度等國在非洲的重要貿易和投資伙伴,現在東非油氣資源的大發現更使國際社會看好東非。2013年6月,美國啟動的“貿易非洲計劃”就是專為東共體打造,旨在促進美國與非洲的貿易與投資,提升區域一體化和貿易競爭力。具體目標就是使東非共同體的區內貿易額翻一番,使東非共同體對美國的出口增加40%,使進出口集裝箱從蒙巴薩或者達累斯薩拉姆港口到東非共同體內陸國布隆迪和盧旺達的平均時間削減15%。美國宣布的“電力非洲計劃”,也包括幫助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東非國家發展電力。第三,非洲聯盟和非洲開發銀行將東共體視為重點支持的三個區域性共同體之一,給予重點投資。可見,東共體將成為非洲大陸上最具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的目的地之一。
當然,未來東共體的發展之路是漸進的,在持續的發展過程中,停頓不前的情況也不可避免。第一,已有成員國本身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易對一體化的安排產生異議,如若繼續擴大成員國,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紛爭可能更加嚴重,達成的協議執行力度差,從而削弱一體化的精神。第二,東共體成員國經濟結構的同質性突出,制造業水平的低下限制了市場的擴張,且易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如若區域內生產領域的合作不能及時跟進的話,區內貿易水平無法實質性突破,難改對外依附處境。第三,東非地區政局和安全風險不可低估。各國民選政體下領導人更迭頻繁,難保一體化政策的連續性;印度洋海盜、恐怖襲擊、一些國家境內反政府武裝的活動均對一體化進程造成阻礙,從而分散了經濟一體化的重心。
中國在非洲
一體化建設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正如剖析東共體面臨的挑戰一樣,非洲大陸層面的一體化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囿于自身經濟實力,跨國跨區域基建項目亟需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近年來,隨著中非經貿交往的加深,中國已給非洲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自然被非洲國家賦予了支持一體化建設的厚望。中國政府一貫支持非盟和非洲國家聯合自強的努力,在涉及經濟一體化領域的未來合作前景廣闊。
第一,中國可為非洲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做出新的貢獻。中國一直把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作為中非合作,特別是推進非洲能力建設、提高自主發展能力的優先領域。在以往的合作中,中國公司憑借著項目資金、關鍵技術、施工隊伍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較強競爭力,已成為非洲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的主力軍,并為未來參與非洲跨國跨區域的基建項目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于非洲國家或區域組織提出的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并給予積極響應,并于2013年5月,宣布與非洲國家建立“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聯合工作組”。中國方面除了根據項目的輕重緩急和項目實施所具備的條件,對較為成熟的重點項目幫助開展規劃、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設計等相關工作,還鼓勵企業參與非洲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項目,探討和推進在非洲的跨國電力、電信、交通網絡和樞紐方面進行合作。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多種形式的融資方式支持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項目,幫助非洲國家削減貿易和投資所面臨的基礎設施瓶頸,降低貿易往來的成本與代價,促進非洲內部貿易和對外貿易的全面發展和一體化的進程。據悉,中國建筑公司、中國路橋公司已在中國進出口銀行強大的融資背景下躋身于東非鐵路重建熱潮中。
第二,中國能在提升非洲區域內貿易水平方面有所作為。非洲區內貿易的發展是非洲整體實現騰飛的重要內生動力,也是非洲經濟健康、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針對非洲區內貿易低水平的問題,中國應趁著國內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之際,向非洲進行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產能轉移,支持中國企業大力投資礦產品加工、農產品加工、家電、紡織品等制造業領域的投資,把非洲的資源優勢和中國的資金及技術優勢結合起來,變中國制造為非洲制造,將非洲大陸打造成下一個世界工廠,使非洲國家有多樣化的產品供給出口,活躍非洲國家間的貿易往來。另外,中國還應加強與非洲國家在海關、商檢方面的合作,改善其設施等硬件條件,開展相關人員培訓,提高非洲通關管理和檢疫檢驗能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
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非盟認可的八個區域一體化組織為: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AMU)、東非共同體(EAC)、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CENSAD)、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COMESA)、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ECCAS)、政府間發展組織(IGAD)。
[2] UNCTA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 Report 2013, Intra-African Trade: Unlocking Private Sector Dynamism, July 2013.P.39.
[3] 西非五國共商建設西部沿海高速鐵路項目. [2013-11-03]. http://chinca.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310/201310003703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