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至19日,由福建省特級教師協會、福建教育學院閩派特色教育研究所、寧德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郭正光主體教育管理實踐研討會”在寧德召開,來自省內外的專家、教授、特級教師、中小學校長等300多人參加了研討。現借貴刊一隅,簡述我“三位一體,同步發展”的校本主體觀點。
一、“三位一體”主體觀的形成
20世紀80年代初,踏上教育講壇不久的我,拜讀了顧明遠教授的《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一文,深受啟發。接著,我就有意識地學習主體教育的研究理論和有關主體教育實踐與探索的經驗文章。我開始認同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級圍繞著學生(受教育者)主體發展開始了教育實踐。通過啟發、引導學生的內在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留給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時空,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等,學生主體得以充分發展,取得明顯教育成效,深受領導和同行的贊賞。
20世紀90年代初,我走上學校領導崗位,在寧德師院附屬小學開始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能力與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學生主體教育實踐。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對學校實施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進行了盤點,明顯發現部分教師自身的主體意識與能力不強、對主體教育的理解不夠,直接影響到學生主體教育的效果。可見,在關注學生主體發展的同時,教師的主體作用也不可忽視。于是,我們在制定的《2001~2005年學校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了“提高教師主體意識,創建學者型教師群體”的隊伍建設目標,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教師素養。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我校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通過多種渠道搭建平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主體能力,提升團隊的整體素質。
2004年,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先后接管、聯辦了民辦公助、瀕臨倒閉的僑興學園和典型的薄弱校華僑小學。我們采取的策略是:提高校長群體的管理水平,率先垂范;提升教師團隊的教育教學能力,爭當能手;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僑興學園學生從百余人發展到千余人,現已更名為蕉城第二實驗小學;華僑小學學生從不足百人發展到現在的兩千多人,受到家長們的青睞和社會的認可。我們在對三所學校的管理實踐中,即通過學校管理層和教師群體的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的發展,帶來了兩所薄弱學校的迅速崛起,為寧德市中心城區教育的均衡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實踐,讓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主體的發展,關鍵在于教師;教師主體的發展,取決于校長的引領和學校領導的整體素養。因此,我形成了校本管理“三主體”觀點,即:校長(學校領導集體)、教師、學生都是學校的主體;校長(學校領導集體)主體、教師主體、學生主體的發展才真正構成一所學校的發展。
二、“三位一體”主體觀的理論思考
在30多年的教育管理實踐中形成的校本主體“三位一體、共同發展”的觀點,還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從主體哲學的觀點上說,作為主體的“人”,在學校中不應該僅僅指“受教”的學生一個方面,而應該包括學校管理的校長群體和“施教”的教師團隊,即學校中所有的人。
(下轉第64頁)
其次,從接受教育的層面上說,校長(校領導)、教師、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因為,“校長是教師的榜樣”,“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教師”;“教師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給學生半桶水”,“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有高素質的學生”;何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終生學習已成為一種共識,學校的管理者和施教者如果不接受新的知識,不但自己要落伍,而且難以為培養適應未來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再次,從教育活動的角色上看,學生是學習活動“學”的主體,教師是教育活動“教”的主體,學校領導既是“教”的主體又是“管”的主體。只有發揮學校管理者和施教者的主體作用,才能培養主體性強的學生。
第四,從學校管理的角度上講,校長(學校領導層)主體的知識、能力、管理水平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校長(學校領導層)管理,既要服從上級機關的領導,又要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的經驗,更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要根據本校教師水平、學生素質的不同實施校本主體管理。因此,作為教師群體中的校長(學校領導層),更應該強化主體意識,管好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優化學校管理,為教師和學生主體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基于上述思考,從學校整體發展的角度,我認為:作為一個辦學實體的學校,實施主體教育,落實“人”的主體發展,必須做到三位一體、共同發展:發展校長(校領導)主體、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這三者的關系是:校長(校領導)主體發展是前提,教師主體發展是根本,學生主體發展是歸宿。
(作者單位: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局?搖?搖?搖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