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德
問:近來發現,有一些同學的習作頻頻出現“網絡語言”。對此,教師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教師認為,這無妨,因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學段“學段目標與內容”“習作”中有這樣的表述:“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網絡語言”是有“新鮮感”的。也有教師認為必須堅持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嚴肅對待學生習作中的“網絡語言”。你認為哪一種看法正確?
答:我贊同第二種觀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所講的“新鮮感的詞句”, 是指學生之前沒有閱讀過或不曾留意過的詞句,現在注意到了,并努力想在習作中運用;還可以指雖然見過、了解過的詞句,但很少或不曾在習作中使用,這次習作嘗試運用了。從這個角度出發,第一次使用排比句,嘗試使用復句,初次寫出含有反義詞的句子等等,對學生而言都是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課程標準這樣提倡,意在鼓勵、促進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網絡生活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網絡語言”是計算機時代,鍵盤輸入的產物,在網絡環境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日常交流也可能運用一些“網絡語言”,我們可以把它視之為“網絡區”方言。方言是在特定的區域存在的,不規范、沒有通用性,也不具備普遍性。學校是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基本陣地,必須嚴格執行此法,努力落實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工作,因而學生習作必須運用規范的語言。對于學生習作中的不規范語言,包括“網絡語言”,應及時予以糾正,并加以正確的引導。
當然,任何語言的產生、發展都需要時間。比如,標點符號最早可能只是幾個人在使用,當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標點符號,標點符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規范時,推廣標點符號也就水到渠成。又如,漢字書寫繁雜,個別的人用自己簡化的字來代替,那只是個別的行為——寫給自己看的,對其他人是沒有任何約束力的,被視作錯別字也是名正言順的。當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簡化字,簡化字的官方認定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網絡語言”是否會給漢字的發展帶來新的變化還要看其自身的發展,一定時間以后,一些“網絡語言”經受住考驗,為多數人所掌握了,具有普遍性,成為規范的語言那也是有可能的。
就當前而言,學生習作還是要力戒“網絡語言”!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長坑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