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片段一】引思——挖掘情理相容的多彩內涵。
師:魔術開始了,這是一張長方形紙。
(講臺后 “嘶”“嘶”兩聲。)
師:變成了幾片紙?
生1:4片。
生2:因為你撕了兩下。
師:正確答案就是4片。
生3:我覺得有可能是3片。第一次先撕開,再把其中一張再撕開,就是3片。
師:正確答案就是3片。能自圓其說的答案,都是正確的。有沒有可能撕成2片呢?
生:第一次從上往下撕開一半,第二次再從下對齊往上全部撕開,就成了2片。
師:正確答案就是2片。
生:1片也有可能。
生:第一次沒撕開,第二次還是沒撕開,還是1片。
師:還有很多的答案,條件不同,撕的方法不同,可能產生的答案也就不同,這些答案都是可能的。
【賞析】
數學活動的有效引領——一張紙的內涵。靈動、激情的數學課堂,活動是載體,徐老師的“聽聲辨形”,輕輕掀開了學生的思維之簾,讓學生的思維在休眠中得以啟動,了無痕跡,卻又順承自然,最終走向“一發不可收拾”。
數學思想的無形滲透——一切皆有可能。個性化的答案,基于自我的理解,呈現出數學學習是學生個體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從徐老師的課堂中,數學思想已無形凸顯。一方面數學知識是嚴密而又極具邏輯性的,“條件不同,方法不同”,正是對此最有利的詮釋;另一方面,“可能產生的答案不同”,揭示了數學結果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
【片段二】悟理——尋求情理相容的和諧共生。
師:結果是原來有1片,現在有4片。這里的每一片紙必須變成4片,猜,照這樣變下去,能撕出2010片嗎?2009片呢?2011片呢?
師:數學家華羅庚爺爺這樣說:當你們在學習中遇到較復雜的數學現象和較困難的數學問題時,一定要學會知難而——“退”。
生:不是真的退,而是要從退中找到一種方法。
師:我們要學會知難而退,那這里退到幾張紙?( 1張)我們進了一小步,到了4張紙,(撕兩聲)現在幾張紙?
學生猜測7或8張,一起數,得出7張。
師:我不問為什么是7張,而是8張錯在哪里?
生: 4張,再撕成4張,成了8張,沒考慮到是拿出其中一張大的紙再變成4張小的紙,所以要減1。
生:下面13張,16張……
師:該回頭看了,大家發現……
生:每次都會增加3張。
師:到一定的時候要駐足回頭看。原來有1片,每次增加的都是3的倍數,簡化為n個3,就是3n+1。這里撕的片數都可以用3的倍數多1來表示。那2009能被撕出來嗎?
生:不能,2009減1不是3的倍數。
生:2010不能,2011是可以撕出來的。
師:退退退,進進進,回頭看,找規律。
【賞析】
當學生已有的知識已經不能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新的學習也就開始了。面對撕紙游戲后產生的新的數學問題:能不能撕成2009片、2010片、2011片呢?繁難而又冗長,怎么辦?徐老師給予學生“思維自由馳騁”的猜想空間,并依循著“猜想—驗證—運用”的行進路線,嘗試“知難而退,以退為進”,“退到問題最簡單的地方,從頭再來,尋找規律”,學生退到“一張紙”的原點處,繼而逐步演進,尋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支撐,使猜想趨于合理,答案得以精確。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在這樣充盈著智慧的課堂上,體悟到了“退”的力量是那樣的“巨大”,從中領會掌握合理的方法,這對問題的有效解決是不可或缺的。
徐老師教給學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點,而是“一個能夠撬起地球的支點”,是寓情于理、理中生情、情理互通的一個永生享用的“法寶”。他注重讓學生學會對自我思維偏誤的合理謹慎與反思,當知道錯在哪里的時候,才是最厲害的;他亦關注基于規范操作下的合理猜想,“我們要做合理的操作,來支持我們合理的猜想”;他更聚焦于“尋規悟道修法”的學習本真追求,處處顯現“進退兩相依”的動人勝景。
【片段三】生義——演繹情理相容的智慧生長。
(板書:100000004邊形)
師:這個圖形是怎樣的呢?
生:它是一個封閉圖形,有100000004個角,100000004條邊。
師: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生:100000002乘180°。
生:100000004減2再乘180°。
師:這個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它的邊可能有關系,為什么要減去2呢?你們有什么辦法說明?
生:退退退,進進進,回頭看,找規律。
師:退到幾邊形?
生:三角形,因為它是最簡單的封閉圖形。
師:回頭看,三角形內角和多少度?四邊形呢?為什么呢?
生: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360°,所以四邊形的內角和就是360°。
生:兩個三角形,也就是180°×2=360°。
師:五邊形的內角和是怎樣得到的呢?(3個三角形)你能讓我看出3在哪里嗎?
生:一分為三。
師:三角形內角和是一個180度,四邊形會一分為二?五邊形會一分為三……一億邊形呢?一億零二邊形呢?一億零四邊形呢?
師:法寶證明,邊數減2是有道理的。
【賞析】
學生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數學的價值是通過應用得以體現的。“100000004的內角和是多少?”讓在場聽課者著實捏了把汗,但課堂中的學生卻并未驚呼連連,“100000002乘180度”,“100000004減2再乘180”,他們的猜測已經不是課堂伊始的不著邊際,因為他們已經窺悟“退中之道,進中之理”——退到最簡單的封閉圖形,以此展開研究,通過有效的分割,化繁為簡,直至問題的核心,繼而向終極答案邁進。徐老師沒有過多地說教與灌輸,因為他堅信“答案就在我們心中”,他更相信“法寶”的力量。
“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將終身受益?!睂W習方法其實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方法的領悟,不僅要靠教師言傳身教,更是學生學習進程中在自我反思和實踐中得以積淀和形成?!巴送送?,進進進,回頭看,找規律?!焙唵味謱嵱?,退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思想,是為進積聚能量。
追求情趣與理趣的完美相容,情是理的土壤,理是情的果實,依循著“情中生理,理中育情”的要旨,從感知起步,學生用自己的獨特視角,多維思辨,經歷提煉過程,直至運用突破,最終達成從情趣到理趣的自然升華,課堂也必然會浸潤在快樂之中。
“課程內容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徐老師的課堂,帶領學生從感性走向理性,從膚淺走向深刻,體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情理相容,智慧生長,讓整個課堂成為了共享數學理性光芒的詩意殿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潘家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