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再柱
春天不是讀書天
曾有這樣一首名為《春天不是讀書天》的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來冬已近,收拾書包待明年。”這首詩一直被那些不肯用功的讀書人當做懶惰的借口。顯然,它給人傳遞的是一種偷懶的“負能量”。很有意思的是,由教育家陶行知作詞,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譜曲,共同創作了一首同名歌曲,則讓人耳目一新。筆者暫且摘錄前半部分如下:
春天不是讀書天:關在堂前,悶短壽緣!
春天不是讀書天:掀開被簾,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讀書天:鳥語樹尖,花笑西園。
春天不是讀書天:寧夢蝴蝶,與花同眠。
春天不是讀書天:放個紙鳶,飛上半天。
標題相同,意旨卻迥然不同。這首歌里滲透著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倡導的是一種“活”的教育方式,也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活的教育,正像魚到水里鳥到樹林里一樣。”即便是七八十年后的今天,這首《春天不是讀書天》依舊閃爍著思想的光輝,依舊能給我們的教育傳遞出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正能量”。
境由心生
佛家有“境由心生”一說,其意是說,有什么樣的心情,眼前就有什么樣的環境;如果用現代一句流行語來解釋,則是“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可以改變心境”。我們當下的教育,一方面是廣受關注,另一方面則屢遭質疑;一方面是高喊素質,另一方面則精細應試;一方面是強力減負,另一方面則題海依舊……這便是我們所面臨的教育環境,這也是我們自己所實施的教育行為。我們把學生“豢養”在“高墻上四角的天空”下,我們盡量減少課外活動以免發生“意外傷害”,我們把作息時間表精細到以分鐘為單位,我們不惜擠占學生的“副科”時間,我們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我們不厭其煩地講解、不辭辛苦地批閱……
我們是如此的“愛崗敬業”,如此的“愛校如家”,如此的“熱愛學生”,但我們往往忽視了這種“正能量”還需要的一種“正方向”: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正方向,一種有利于學生學會生活、主動生長、熱愛生命的正方向。這種正方向的指向,我們不妨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項“生活目標”來詮釋:“康健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生產的技能和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
作為一個教育人,“境由心生”中的“心”,我們可以理解為“事業心”,同時更應理解為“責任心”,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責任心。只有在這種責任心的驅使之下,我們才可更清晰當下的教育環境,更明晰我們的教育使命;也只有在這種責任心的驅使下,我們才可能一點點地改變著當下的教育環境。
知行合一
老子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為一個教育人,尤其是作為學校的教管人員,我們或許都明確上述的“正方向”,也都具有那種“責任心”,但往往缺失的是一種“知行合一”的膽識和智慧,一種“集腋成裘”的執著與堅韌。
我們不妨重溫一下陶行知先生制訂的《育才二十三常能》,或許對于今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個新的認識。它包括“初級十六常能”和“高級七常能”兩大部分。
初級十六常能:會當書記;會說國語;會參加開會;會應對進退;會做小先生;會管賬目;會管圖書;會查字典;會燒飯菜;會洗補衣服;會種園;會布置;會修理;會游泳;會急救;會唱歌。
高級七常能:會開汽車;會打字;會速記;會接電;會擔任翻譯;會臨時講演;會領導工作。
無獨有偶,在陶行知的弟子汪達之創辦的淮安新安小學里,他們在《淮安新安小學第六年計劃大綱》里,對于“生活的方法”也做了具體的規定。比如,“要認識環境中最易見的動植物各十種以上,并且要觀察各一種以上的生長過程及和人類的關系”“要認識每晚容易看見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顆以上,并且能懂得風云雨露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和人生的關系”“要認識社會生活,并擇一種構成社會生活之基本的工人生活,如種蒲田者、瓦匠、木匠、鐵匠……的生活,詳細觀察,并加記載,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基礎”等等。
當我們閱讀上述“常能”與“大綱”后,我們會更深切地理解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涵義;我們會深切體悟到陶行知等人的良苦用心,他們試圖由此來建構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個人與世界,以及人與自然等的關系;我們也許還能真切感受到實施“生活教育”所需要的一種在寂寞中堅守的韌勁。
海灘撿魚
下面這個故事,我們一定不會陌生:
每次退潮時,會有千萬條小魚遺留在海灘不能回海。有個孩子,每到退潮時,就在海邊撿小魚,一條條扔回海中。大人覺得好笑:“這么多的魚,你又不能改變它們命運,扔不扔有何不同?”小孩看看手中的魚回答說:“對這一條,我能改變它的命運。”
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歸咎于體制,也往往眼高手低,往往并非“不能為之”,而是“不愿為之”。比如,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唱上一首歌,他們也許能快樂好一會;課后,教師與學生聊上幾句,他們也許倍感溫暖;大課間,教師與學生一起運動,一起玩耍,學生一定會更加依戀老師、熱愛學校;布置作業之前,教師不妨先看一看,做一做,這樣便可減掉許多重復性的課業;每位教師都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引導學生組成一個個興趣小組,學生也許能受益終身;學校每周從課表里安排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室里徜徉書海;每月固定一天作為學生的“自由學習日”,讓他們“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每個學期,組織學生戶外運動一次,也讓他們“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對這一條,我能改變它的命運。”許多時候,我們能改變的或許只有那么一個點、一個時刻,或者一個小方面,但我們只要沿著“正方向”,各自所產生的“正能量”,往往可以形成一個個溫暖而潤澤的“小氣候”,進而逐漸地改變著這個時代或某個區域的“大環境”。
如果說,“正能量”是一種激情、一種心態,那么,“正方向”則是一種責任、一種情懷。這種責任與情懷,便是切實把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作為我們教育工作的起點與歸屬,讓教育的每個時刻都名副其實地“生命在場”。
最后,讓我們在《春天不是讀書天》的后半部分中輕松地結束全文。
春天不是讀書天:舞雩風前,恍若神仙。
春天不是讀書天:放牛塘邊,赤腳種田。
春天不是讀書天:工罷游園,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讀書天:之乎者焉,太討人嫌!
春天不是讀書天:書里流連,非呆即癲。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讀書天!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梅縣苦竹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