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榮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其第一課時主要研究下面這一問題——“1. 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在教學例1時,對要研究的問題教師們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為:“全長100米”太長了,學生很難通過畫圖來解決問題,為了降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難度,將“全長100米”改短,再開始研究。也有教師的意見恰好相反,認為“全長100米”還是短了點,造成認知沖突的力度不夠,應將“全長100米”改長。也有教師還是認為“全長100米”較為合適。
確實,將“全長100米”改短,可以降低教與學的難度,有利于學生順利地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這也是超過半數的教師作出這一選擇的重要原因。但是,這樣的改變是否體現了教材編寫意圖?將“全長100米”改短后,是否能完全實現本課時教學目標呢?
教材在例1主題圖下面,還有四幅圖。教學參考書中說得十分明確:教材用四幅圖來呈現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討論過程。首先由一個男孩說出學生們可能會想到的答案:“100÷5=20,所以要準備20棵樹苗。”接著一個女孩問:“對嗎?”來引發學生思考。接下來呈現了解決問題常用的方法——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復雜的問題。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即遇到問題時,可以先給出一個猜測,要判斷這個猜測對不對,可以用比較簡單的例子來驗證,并且可以從簡單的事例中發現規律,然后應用找到的規律來解決原來的問題。
細讀教參可以知道,在例1教學時,不但要讓學生建立解決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還要滲透“化歸思想”。顯然,將“全長100米”改短,教學過程雖然順利,但作為“滲透化歸思想”這一教學目標也蕩然無存了。因此,選擇將“全長100米”改短,不符合教材的編寫意圖,也不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以來看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91頁的“數學思考”。如果單從解決問題所需要建立模型的角度分析,這個例題和植樹問題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植樹問題的模型建立得再清晰、牢固,都無法遷移到此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但如果站在數學思想的高度,我們就能發現這兩個例題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即化歸思想。也就是說,可以作這樣的假設,如果在植樹問題教學時,忽視了化歸思想的適時滲透,學生在后續解決類似復雜問題時,就缺失了必要的經驗積累。
在與為數不多,選擇將“全長100米”再加長的教師交流時,發現這些教師普遍意識到在本課教學時滲透化歸思想的重要性,為了凸顯這一教學目標,選擇將全長增加到500米、1000米,甚至更長。當然,將“全長100米”加長后,加深了教與學的復雜程度,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涉及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的話題了,這里不再贅述。
下面是筆者在教學本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下第117頁,例1。
教學設想:
該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在單元教學目標解讀與教材分析的基礎上,我將在不封閉圖形上的植樹問題安排在同一課時中教學。在課堂教學實施中著力想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將復雜問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問題來研究,再運用所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復雜的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有:轉化的需要,策略的產生,方法的可行性驗證。
二借助數形結合和一一對應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植樹問題在不同的情境下段數與棵數的不同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正確表象的建立,段數與棵數的一一對應關系,處理好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 借助直觀,使學生理解段數與棵數之間的規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并能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 滲透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段數與棵數之間的規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教學難點:
滲透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讀情境問題
1. 呈現情境:有一條小路,全長500米。同學們在這條小路的一邊植樹(兩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 引導學生解讀信息,重點理解“全長”“一邊”“兩端”的含義。
3. 引導學生發現缺少重要的信息:兩棵樹之間的間隔。
4. 補充條件——每兩棵樹間隔5米。
二、展開,探索解決問題
1. 請學生獨立思考,并解答。
2. 組織反饋,呈現學生的解答結果。
方法1:500÷5=100(棵)
方法2:500÷5+1=101(棵)
方法3:500÷5+2=102(棵)
方法4:500÷5×2=200(棵)
……
3. 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引發認知沖突。
(1)暴露學生的想法。
師:這么多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是正確的?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認為100棵是正確的,因為500÷5求出了一共有100段,一共有100段,就是一共要種100棵。
生2:題目中說“兩端都要栽”,所以要用100加1等于101棵。
生3:“兩端都要栽”應該用100加2等于102棵。
(2)聚焦學生的差異。
師:500÷5求出了一共有100段,這點大家都沒有異議。但在兩端都要栽的情況下,100段到底是栽100棵、101棵,還是102棵,大家還有不同意見。那么,100段到底要栽多少棵樹苗,用什么辦法才能說清楚?
4. 學生探究,數學建模。
(1)提出解決方案并嘗試解決。
生1提出解決方案——畫線段圖。
生2嘗試畫線段圖解決問題,并發現問題:100段太多,畫不下怎么辦?
(2)討論并提出解決策略:可以先少畫幾段,多畫幾次,看看有什么規律?
(3)學生嘗試畫圖,尋找規律,解決問題。
(4)組織反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你是怎么做的?(根據學生情況提問:畫了幾段,種幾棵……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5)總結規律,初步解決問題。
得出棵數比段數多1,從而得知100段應種101棵。
(6)建立模型,深刻理解。
師:100段到底需要多少棵,想象一下這幅線段圖會是怎樣的?
媒體呈現,引導學生感受如下數法:第1段對應第1棵樹,第2段對應第2棵樹……第99段對應第99棵樹,第100段對應第100棵樹,最后還剩下1棵樹。
得出規律:兩端都要栽,棵數=段數+1。
解決問題:一共需要101棵樹苗。
(7)反思拓展,鞏固模型。
師:在什么情況下只需要100棵樹呢?
引導學生想象,描述后媒體呈現,同樣用段數和棵數對應著數的方法加深理解。
得出:一端植,一端不植,一共要100棵。
師:如果兩端都不種呢?你是怎么想的?(媒體呈現,再次感知)
5. 引導回顧:我們剛才是怎樣學習的?重點總結解決復雜問題的思考方法,即遇到問題時,可以先給出一個猜測,要判斷這個猜測對不對,可以用比較簡單的例子來驗證,并且可以從簡單的事例中發現規律,然后應用找到的規律來解決原來的問題。
三、解釋,應用數學模型
1. 基本練習:全長200米,隔50米安一座燈,一共要安多少座燈?(三種情況)
2. 應用練習:生活中的“植樹問題”。
(1)空調出風口高27厘米,每隔3厘米安裝一塊擋風板,總共需要幾塊擋風板?
(2)一根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