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下旬,人民網等媒體報道稱,原國資委副主任張毅已經升任為新一任的國資委主任。自2013年9月蔣潔敏落馬后,國資委主任一職已經空缺3個月。
乍看之下,這是又一次“正職被抓,副手繼位”。但細看人事調動,不難看出其中“巧合”。2013年3月,長期在中石油任職的蔣潔敏調入國資委,成為“首位由大型央企負責人直接轉任的國資委主任”,外界甚至期望他“能完成國企改制以及國企出去做大做強的目標”。而實際上,對蔣潔敏的違紀調查幾乎與他的職位調動同步,也是3月即開始。而正是3月,張毅被調入國資委擔任副主任、黨組書記,離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一職。蔣潔敏和張毅的“并行”被媒體理解為“雙頭驅動”。但目前,張毅既是國資委主任,又任黨委書記,半年的“雙頭”局面已經結束。
往前追溯張毅的履歷,他在調入寧夏之前,已經官至中央紀委副書記。從1992年開始,張毅就在紀檢監察系統工作,歷任黑龍江省監察廳廳長、河北省紀委書記,在該系統累計工作17年。張毅此番入主國資委,紀檢底色頗受關注。另一方面,張毅本身是黑龍江海倫人,1969年到2001年的32年間,他從未離開黑龍江,曾任黑龍江省紀委書記。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講話說,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
在2013年12月17日的第八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表彰大會上,李克強對公務員提出四點希望。一要促進改革創新,“公務員不僅是改革的參與者,更應成為改革的推動者”;二要始終勤政為民,“打造敢擔當、有作為的政府”; 三要踐行法治原則;四要嚴守清正廉潔,“不廉者,政令難行”。
張高麗近日撰文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他坦言,保障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我國相當部分的城市達不到新的空氣質量標準,一些地區已經接近或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這些生態環境問題“與我們思想認識和工作不夠到位、體制不夠健全有關”,相關法律、政策和考核體系還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行政訴訟法》首次大修
《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2013年12月23日提請審議。過去,我國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作了較嚴格限制。據悉,抽象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涉及公民政治權利、勞動權、受教育權等行政行為,受害人并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如今,修正案草案將涉及自然資源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官民糾紛,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黨員干部去世后一般不開追悼會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提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黨員、干部去世后一般不成立治喪機構,不召開追悼會。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火葬區,黨員、干部去世后必須實行火葬,不得將骨灰裝棺再葬;在土葬改革區,應當在公墓內集中安葬。鼓勵黨員、干部去世后捐獻器官或遺體。
改變科技項目過分指標化

教育部近日發布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意見,要求各高校改變將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的做法;改變在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過分依賴和不合理使用論文、專利、項目和經費數量等科技指標的做法,減少科技評價結果與利益分配過度關聯。基礎研究將以同行評價為主,大力加強國際同行評價。
新年伊始,應該給個樂觀的預測。這當口,微信公眾號余溫未散,百度 《百家》和騰訊《大家》欄目新打出“名家自媒體”的口號。微博熱散去之后,名家寫手、意見領袖仍是爭相拉攏的資源,網媒、輿論領袖和網民之間仍存在強烈的“相互吸引”與需求。
但2014年的世界,已經變了。若重建平臺,官方斷然不會再被社交媒體牽著鼻子走,而會“主動參與管理”;網媒也會希望重聚過去的熱門領袖,而不是“廣撒網、育新人”;甚至在“炒作已經產業化”的今天,話題的“設計感”也愈見明顯。一句話,格局漸近形成,混戰很難重現。
官方很快便會發現,如果輿論領袖只是宣傳機構而不是“有個性的人”,民眾很快便會對同質化的平淡內容失去興趣。所以迫切的是,將推舉誰來扮演“知心大姐”,重新吸引民眾眼球。輿論領袖更可能來自被精心挑選的現實領域精英群體,甚至體制內人群—不太可能是草根。官方認可、網媒支持將成核心競爭力,個人魅力、實力會排在后面,運氣因素絕跡。網絡輿論生態的發展過程,總是與真實世界仿若相似。
顯然,網絡的公開討論方式越來越像“輿論領袖說著,網民聽著”的單向傳播,后面跟著點對點反饋和小圈子討論。那些陌生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乃至罵戰,那些輿論領袖被普通網民公開數落得七竅生煙的經歷,都將被小圈子式的交流規則、傳播權的精英壟斷給消解。“我是來看評論的”這句圍觀語可能會變成“我是來瞻仰輿論領袖的”。
現實結構將恢復對網絡的控制力,而科技自在向前。4G將對傳播形式產生深遠影響,高流量、低成本的上網體驗或將讓中國網民愛上中國版Instagram的圖片社交、微視頻社交模式。未來的視頻通話、視頻留言可能會削弱微信的“語音留言”核心功能—當然,微信亦在吸收新形式。
網絡平臺一天三變。但若你打開電視,細數明星,開口聊天,或許仍舊會是那些老新聞、老面孔、老話題。突破性的嶄新未來在哪里?反正不是在科技,也不是在網絡。
2014年未到,網絡輿論弊病再現。廣東高中女生琪琪因被懷疑是小偷而遭人肉搜索,最終不堪忍受、投河身亡。互聯網信息辦某局長出來強調“我們是法制社會”。針對“大媽訛外國小伙”的網絡反轉劇,互聯網信息辦把各大網絡媒體召集到一起開座談會,要求其“帶頭把方向、帶頭抓管理、帶頭揚正氣、帶頭樹新風、帶頭守法紀、帶頭探規律、帶頭謀發展、帶頭建隊伍”……
也許真正好的管理,并不是一味訓誡對錯,而是幫助其自治,鼓勵其創新吧—此外,對2014年互聯網的其他期待全是浮云了。 (戴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