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龍

2013年10月,北京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總水平同比上漲3.4%,但鮮菜價格上漲51.3%,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來農產品價格逐年上漲,且變化幅度遠大于CPI增幅已成常態。據北京新發地市場的數據:2011~2013年,蔬菜價格波動較大,但同比看來,基本在高于上年同期的價位上運行,2013年6月蔬菜價格比2011年高7%左右,2007到2010年,是蔬菜價格增長較快、增幅較大的階段,2010年6月30日的蔬菜價格比2009年同期高23.35%,比2008年同期高58.46%,比2007年同期高64.8%。
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引發人們對農產品流通費用的關注,針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合理性和農產品流通費用對最終價格影響的爭議頗大。有人認為,省去批發商和農產品經紀人,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能夠控制農產品價格上漲,對此我們持不同意見,我們認為,農產品流通費用高,癥結并不在“批發市場”這一環節,農產品交易市場作為批發環節是必要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存在不但不會推高流通費用,反而降低了流通費用。“農產品流通費用在零售價格中所占的比重”是一個比值,我國農產品流通費用在零售價格中所占的比重高于美、日等發達國家,其原因不僅在于分子的“農產品流通費用”,更在于分母的“農產品零售價格”,就不同國家價格體系中的相對地位而言,中國的農產品價格是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農業的生產特征決定著中國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一種長期的必然趨勢。
批發市場作為專業從事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批發承擔“大集大散”職能,實現了集中大量的生產商、零售商并迅速完成交易的功能,減少了社會交易次數,節約了商品流通時間。
理論來說,批發環節是農產品流通鏈條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中國一家一戶的農產品生產方式決定了必須由批發這一流通環節將分散的產品集中傳遞給零售商和消費者,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如果采用零售商直接到地頭收購的方式,由于收購量小,收購效率低,包裝費、運輸費、人工費和過程損耗只會高于通過批發市場的流通方式,所以,無論是一級批發市場還是二級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取代的。
實踐當中,存在的即有合理性,市場活動參與者所選擇的流通方式一定是最經濟的,即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費用,完成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的運動。我國農產品70%以上經由批發市場這一流通渠道,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存在表面上看是增加了流通環節,但實際上,增加一道流通環節不但沒有增加交易費用,反而縮短商品流通時間,節省流通費用,經過批發環節,農產品價格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如果“避開”批發市場,采取“小而全”的流通方式,農產品價格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農超對接”雖然節省了花費在批發環節的流通費用,但受制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生產分散的條件限制,“農超對接”無論是在總量規模上還是在品種上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范圍的增長。“超”方面,為了實現規模效益,大多數超市對農戶或合作社有一定的規模要求,然而“農”方面,每一戶農民生產的品種有限,總量較小,很難配齊超市要求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另外“農超對接”的重要環節是由專業合作社將農產品加工包裝,變為商品后推入超市,但我國僅有不足10%的農民加入了農業合作組織,其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多數中小超市并沒有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較低的現代化程度很難支持農產品的及時有效配送,不能對農產品進行流通加工,所以“農超對接”仍有較高的流通損耗。“農”、“超”在規模和組織化程度方面的差異導致農超對接等直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現階段不可能替代批發,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也不會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許多國家是政府公益性事業,例如,美、日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都是政府投資開設的,財政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扶持還包括免除稅收和提供基礎設施改良補貼等內容。中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并不屬于政府的公益性事業,而是由企業運營的,享受的政策優惠和基礎設施補貼非常有限。在市場經濟中,批發市場自身運營承擔著沉重的負擔。以北京新發地市場為例,市場運行需支付1700多名員工的工資,同時繳納各項稅費,支出水電、設備運營維護的各項費用,這些支出都來源于市場收取的入場費、出場費和固定攤位費,為了收回支出,農產品批發市場必須收取費用,但這并不意味著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利潤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相反,農產品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微利經營的民生工程。新發地市場按照金額對不同種類的農產品收取不超過交易額2%的進場費,對部分農產品的收費比例甚至低于1%。
每一道流通環節都要耗費一定的流通費用,并取得一定的利潤,批發亦不例外,但這并不影響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準公益”性質。具體看來,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了不少公益性職能。
在保障市場供應方面,農產品批發市場代政府執行著保障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承儲冬春季節大宗農產品等公益性職能,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特殊時期,農產品批發市場更是保障供給的關鍵。
批發環節穩定了農產品價格。農業生產本來就容易受到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分散生產、分散決策的農業生產模式中,作為決策者的個體農民由于信息匱乏和決策能力有限而產生極大的生產盲目性。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導致農產品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買難”、“賣難”現象交替出現,在近30年的時間里,我國豬肉價格共經歷了約8次不等的周期,平均每3到4年波動一次,生豬價格暴漲暴跌已成為常態,蔬菜等其他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也始終存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吸引產供銷一體化公司、農產品運銷大戶、農產品運銷專業合作組織、自產自銷的農民4類市場供應主體進場交易,為經營農產品的各類商戶提供了自由競爭的交易平臺,個體農民和經銷商能夠在更廣泛的范圍獲得市場信息;通過構建連通產地、中轉地、銷地的購銷網絡,農產品批發市場提供了穩定的渠道,農產品批發市場與產地批發商簽訂收購合同,使農民按照合同進行生產和銷售,在某種程度上規避了價格波動風險。endprint
批發市場還具有把關農產品質量的角色。商戶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要提供產地證明、檢驗檢疫合格證,由此把住“準入關”;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質量監測點和流動檢測車,有助于把住流通環節質量安全“檢測關”;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推進和完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確保了食品來源可追溯,把住食品“安全關”。
此外,投建基礎設施,創新流通方式,也是不常被注意的批發環節職能。由于政府補貼有限,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投建冷鏈物流、檢驗檢疫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主體,同時也是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方式創新的主體。以新發地市場為例,在市場發展過程中,新發地培育了農產品產銷大戶、建立了500萬畝農產品供應基地,并率先建設直送社區的便民菜店,這些做法事實上都是為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農產品流通費用而進行的有益嘗試。
基于以下的種種原因,農產品價格上漲且漲幅遠遠大于CPI這一趨勢是一定的,也是合理的。
我國一直以來實行著“農業哺育工業”的剪刀差政策,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這導致農業生產利潤過低。隨著工業資本積累的基本完成,工農產品比價的不合理狀態也逐漸改善,在市場經濟中,農業需要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否則農業生產要素必然地流向更具比較優勢的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為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和農工關系中,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政策,農業生產逐漸回歸正常利潤,農產品價格也將逐漸上漲。
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造成農村勞動力工資上漲。在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市場中,如果務工收入明顯高于務農收入,農村富余勞動力將大量涌入城市,務農人口減少,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直到務農工資達到社會平均工資,在這一過程中,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用工量大的蔬菜價格將顯著上漲。
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在短期內仍難以解決。粗放式生產中,農藥的使用使土質惡化,傳統的套種模式難以進行;由于缺乏有效引導,農民普遍采用重茬種植方式,導致土壤營養成分失衡,病蟲害累積發作,迫使農民加大化肥和農藥用量,最終形成病害的抗藥性增加、土質進一步惡化的惡性循環。同時,包括化肥、農藥等在內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產品生產環節成本增加,產量下降、成本上漲雙向因素共同作用,必然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
城市化過程中的遠途運輸增大還增加流通費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心城市急劇擴張,人口規模不斷擴大但城市周邊的菜地不斷減少,作為農產品主銷區的中心城市遠離供應地,越來越遠的運輸路途導致物流費用增加;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升級,對反季節蔬菜需求加大,而反季菜的遠途運輸需要包裝和特殊的保鮮處理,也加大了流通費用。
而更主要的是,農產品經營者生活成本高企。大城市房價全線上漲,房價壓力向租金及其他相關領域傳導。2013年6月,北京市新房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6.7%,二手住宅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4.1%,商品房售價上漲催高租金,2013年1至10月,北京單套房平均租金價格攀升至3748元,與2012年均價相比上漲了8%,與2008年房租水平相比幾乎翻番,熱點地區房租年均增幅超過20%甚至更高。房價上漲導致攤位費以及城市生活其他生活費用的上漲,為彌補上漲的費用,大城市農產品經營“最后一公里”的加價幅度不斷抬高是一種必然趨勢。endprint